经济利益多元化条件下绍兴箍桶的继承与发展|社会利益多元化大环境下,部分员工

  摘要:箍桶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由于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箍桶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可行性保护措施有:政府主导,加强法律保护和宣传,提高社会保护手工艺的自觉性;倡导生产性方式保护,校企合力寻找箍桶行业的新出路等。
  关键词:绍兴箍桶;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142-02
  箍桶是江浙一带的传统手工工艺,也是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箍桶手艺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如何继承与发展箍桶手艺,已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一、绍兴箍桶的重要价值——继承发展的必要性
  (一)历史文化价值
  箍桶直接来源于绍兴劳动人民的生活,是民风习俗的集中体现,保留着当地人民特有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体现着绍兴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绍兴,有很多风俗习惯,如女子出嫁、过年祝福都和箍桶有关。女子嫁妆中的圆件(如脚盆等)[1]就是箍桶制品。新娘出嫁时,其母坐于马桶箱上放声大哭,称“哭马桶”[2]1844。马桶,俗称“子孙桶”,木质,呈长木角形,桶身乌漆,为旧时姑娘出嫁必备之物[2]1856。过年的祝福仪式十分隆重,祭祀祖先时,端上“五牲福礼”,把祝福装在红漆的木桶盘内[3]。
  不同时期的箍桶制品,是对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程度,人类创造能力和认识水平的原生态的保存和反映,故而具有相当鲜明的历史价值。
  (二)社会价值
  绍兴箍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含有大量的传统伦理道德资源,如“哭马桶”的习俗,“子孙桶”、“祝福桶”等制品的命名就和人们的嫁娶、祝福等生活习俗紧密相连,而箍桶制品上所雕刻的不同花纹则蕴含不同的寓意,体现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理想。
  箍桶这门传统技艺在旧时为弱势群体提供了谋生的出路,生存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官民之间,贫富之间的矛盾冲突,延缓了斗争的爆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三)经济价值
  箍桶不仅昭示着与众不同的文化品位,体现了文化多样性的魅力,同时由于其产业的原生态文化特征,它更是一种稀缺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为娱乐、旅游、艺术收藏等产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资源和灵感来源。这将有力地推动经济的发展。譬如可利用绍兴的旅游资源,做大做强旅游纪念品。当前,其经济价值还有待挖掘。
  二、箍桶行业窘迫的现状与原因——继承发展的紧迫性
  据调查,随着年龄的递减,人们对箍桶的了解逐渐减少。出生在70年代以前的人对箍桶的了解占到85%,而如果包括整个年龄段的话,对箍桶的了解只占到63%。①调查结果显示,箍桶手艺正行走在消逝中。究其主要原因有四。
  (一)消费方式的转变使得箍桶行业失去了市场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制造工业还不发达,百姓家里普遍使用的是木桶、木盆等手工制作的日用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百姓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加之消费主力军青年人更趋于接受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生活的认可度更加淡化,传统的卫浴设施如浴桶、脚盆,被现代的浴缸和轻便便宜的塑料制品代替。于是这门传统手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
  (二)打工潮的涌起造成箍桶承继者的转移和流失
  传统箍桶手工技艺大部分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活需要,显现为对既有生活方式的认同和归属。随着孕育和产生原生文化的土壤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工业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固有的生存模式彻底解体。农村青年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义无反顾地投进“打工潮”的怀抱,这造成箍桶手工技艺创造主体的缺失,直接影响到它的承袭和发展,世代相传的技艺很有可能在这一代人手中产生断层。承继者的转移和流失使得很多民间艺术形态滑落到了“一人兴艺,人亡艺亡”的境地。绍兴陈师傅伤感地说:“孩子嫌收入低,不愿意继承,徒弟们早已转行了,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愿意做这一行的就更少了。”
  (三)箍桶艺人对传统工艺技术创新不强
  箍桶属于口授类非遗,大多依靠口授和行为模仿来实现传承和发展的。该承传的方式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历史上商家和专有技术传人为了保持本字号,本家族拥有难以复制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构建技术壁垒,通过传子不传女、传本家不传外姓等方式,防范核心技艺的扩散,致使传人稀少。二是一些技艺未摆脱传统的思维惯性,技术缺乏创新,导致箍桶传统工艺人才难以实现从“匠人”到“艺术家”的跨越。由于缺乏创新,箍桶被无情地退出人们的生活。
  (四)政府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机制不够完善
  近年来,绍兴市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箍桶等“非遗”的立法相对滞后;政府对箍桶等“非遗”政策该如何具体细化、组织加大资金投入,做好保护箍桶艺人等工作还需努力;保护中还存在体制不顺、机构重复的问题。由于箍桶等“非遗”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倡导和全社会的努力。
  三、绍兴箍桶的未来——继承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据调查,89%的民众认为箍桶有保护价值,92%的民众认为箍桶在当今社会有价值。面对全球化浪潮,如何维护文化命脉、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特性及文化个性,已迫在眉睫。
  (一)政府切实履行职责,为箍桶等传统手艺保驾护航
  1.加强立法,落实多种措施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尽管许多专家呼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立法,但是至今没有法律出台。绍兴作为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政府在对非遗保护方面,完全可以走在前列,制定符合绍兴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情况的法律和法规,使箍桶等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箍桶等传统手艺者的法律地位,也可以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认识。
  同时,在对绍兴的调查中发现,绍兴市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做得有声有色。但是,发现对箍桶传统手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希望政府各级部门和相关单位,采取各种积极有效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迅速建立对有代表性的民间箍桶传统艺人的认定机制,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防止人亡艺绝;如对掌握箍桶精湛技艺的民间艺人,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支持,加大政策的扶植,鼓励其带徒传艺,使他们能安心从事技艺的传授和学习。特别对农村年轻的传承人,帮助其树立民族自信心,鼓励他们学习技艺,同时支持他们积极参与经济活动,使他们从中得到实惠以至发家致富等等。有了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加上实际可见的利益,传承者就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样,保护和传承箍桶传统手艺就真正落到了实处,使箍桶传统特色手艺能够发扬光大,传承后世,造福社会。   2.建立箍桶博物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箍桶传统手艺保护的自觉性
  建立箍桶博物馆,内设传统箍桶制品陈列区,文献资料档案陈列区,以及箍桶制作、历史传承视频播放室,同时邀请箍桶工艺大师来博物馆举行现场制作箍桶制品。搭建“箍桶传统手艺”展示平台,辟场地建手工实践活动室,吸引群众参与,增强群众保护箍桶传统手艺的自觉意识和参与热情。
  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构建各种平台,采取展览、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全社会对箍桶的认识。可将绍兴传统地方剧种“鹦歌班”的《箍桶记》作为新春贺岁在绍兴市电视台播放。也可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录音,录像,灌制成VCD音像制品发行。
  充分利用绍兴的旅游资源,有意识地吸引“民间高手”到一些景区里“安家落户”,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
  借鉴将国粹京剧纳为全国中小学生的选修课一样,将“箍桶传统手艺”课程作为中小学生的选修课和劳动课等,培养学生对箍桶的保护意识。
  3.政府、企业、学校三家合作,寻找箍桶行业的新出路
  由于资金缺少,箍桶制作过程繁杂,手艺人只具有手艺而缺乏系统知识,使得箍桶行业发展曲折。政府、企业、学校如能强强联手,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产业形态,必定推动该行业的发展。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扶持高校开设“箍桶”专业(可借鉴绍兴文理学院开设的“酿酒”专业),为企业提供订单式人才培养。同时,政府颁布有关箍桶产业的辅助政策,推动箍桶产业的发展。企业探索箍桶走高端的新路子,着力打造箍桶产品品牌,使箍桶成为具有较高艺术品位的手工艺品。企业也可大力创新,将箍桶产业与其他行业相结合。如黄酒是绍兴的一张金名片,从王羲之的曲水流觞到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黄酒都是其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将绍兴黄酒与箍桶相结合,将黄酒存放在精美的箍桶中,实现酒文化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并作为地方特产推向社会,推动箍桶和黄酒的传承和发展。
  (二)建立“绍兴箍桶保护与发展协会”,尽全社会之力保护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和传承箍桶等传统手艺的实践主体是人民,应该注重发动人民群众、集中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立“绍兴箍桶保护与发展协会”,并以此为平台,设立箍桶保护基金会,通过社会募捐、建立民间研究机构和传承基地等多种有效形式,共同做好保护工作。
  (三)箍桶艺人改进手工工艺,职能部门为之提供生产性保护
  箍桶艺人要解放思想,加大创新,不断改进手工技艺,承担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
  手工技艺的本质不是工具所蕴涵的技术性,而是个体的技能、技巧。比如绍兴黄酒制作技艺坚持在生产发展中实施传统酿造技艺保护,用传统酿造技艺保护、推动生产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保护便是生产性方式保护。因此,对箍桶传统手艺也可以积极倡导生产性方式保护,即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箍桶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使箍桶传统手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浙江民俗学会.浙江风俗简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243.
  [2]绍兴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绍兴县志[M].北京:北京中书书局,1998.
  [3]浙江省民间艺术家协会选编.浙江民俗大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8:69.

推荐访问:箍桶 绍兴 条件下 经济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