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语文课堂初探]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

  【摘要】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语文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让课堂失去了活力。转变角色,教师“活”起来;走进生活,让教材“活”起来;巧用方法,让学生“活”起来。
  【关键词】转变角色;走进生活;巧用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习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边有广告牌;买东西,有附带的说明书……”可以说语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是最有活力,最具灵性,最有趣味的学科。但在高考的背景下,在成绩与排名的压力下,在追求效率的名义下,语文“删繁就简”变成了“干尸”“鸡肋”一类的东西,让学生提不起兴趣,让课堂失去了活力。那么,如何打破语文课堂死板沉闷的局面,让语文恢复它特有的魅力,让语文课堂的“水”活起来呢?
  一、转变角色,教师“活”起来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但由于一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再加上考试的压力,有些老师失去了活力与个性,变得正经、刻板,成了让学生“敬而远之”的老学究,这让学生如何去“亲其师”,如何去“信其道”呢?所以,转变角色,让老师“活”起来是激活课堂的关键。
  首先,要做有激情的老师。老师是人,不是流水线上加工出来的千人一面的工艺品。一个神采奕奕、激情飞扬、充满自信与活力的老师,必然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与欢迎。而一个语文老师的精神状态如何,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气氛,因而作为一个老师,当你面对学生时,无论你遇到多么不愉快的事,也不能把满腹的牢骚传达给学生,不能把一腔的伤感传染给学生。有时候,虚伪也是善意的。
  其次,做一个有才情的老师。过去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今时代进步了,“一桶水”已远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他们对语文老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甚至挑剔的,语文老师的才气将决定自己在学生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语文老师在讲《我有一个梦想》时,能进行一番字正腔圆,铿锵顿挫的演讲,在讲《沁园春·长沙》时能随手勾勒几笔,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能高歌一曲,那么,学生怎会不受艺术的熏陶,课堂气氛怎能不活呢?
  二、走进生活,让教材“活”起来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的学科,然而受以往应试教育的束缚,语文教学内容缩小为有限的与课标相关的几本教材和著作,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深深地陷入“死水”中,要激活课堂,必须要“活”化教学内容,把死的教材变成活的知识。
  细心观察,走进生活。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直接来自于生活,有的文章还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事物。如《葡萄月令》、《南州六月荔枝丹》、《我的四季》等。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体悟,就能帮助他们迅速把握课文,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如在讲述《南州六月荔枝丹》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找一些新鲜的荔枝和一些荔枝干,指导他们观察荔枝的颜色、形状,观察果肉的颜色,品尝果肉的味道,比较鲜荔枝和荔枝干的不同。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他们很快便能抓住文章的中心。
  虚拟场景,还原生活。语文教学内容总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或生成一些类似情况,引领学生还原生活。如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在记述刘和珍君他们遇害的经过时,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短句。在讲述时,我让学生想象一个小朋友在外受到莫大的委屈,抽抽噎噎向家长诉说时的语气语调。这样,学生联系生活,不仅把握了短句在表情达意时的作用,而且更好地体悟了作者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心情。
  三、巧用方法,让学生“活”起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就要求语文课堂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常变常新,以吸引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动起来。
  自主展示。很多的学习任务,如生字词、作者简介等,并不一定非得依靠老师,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工具书自行解决,甚至很多课本已经给出注释的文言文实词,都可以让学生课前自行掌握。老师只需在课堂上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同学间互问互答,学生自行讲演。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学习时兴趣盎然,而且印象深刻。
  小组合作。有些学习任务难度较大,当学生一人无法完成时,教师可以把它交给学习小组,通过讨论完成。通过分工协作,研究探讨,学生的思想互相碰撞、交流,最终解决问题。为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老师还可以巧妙地利用他们的竞争意识,让小组竞答,这样做既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启发式提问。对学生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巧妙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可思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能调动学生的热情,使教学活动变得快乐、轻松、有效。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设问题。如研习《最后的常春藤叶》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情节是什么?最后一片叶子与琼珊有什么样的关系?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为什么能挽救琼珊的生命?为什么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贝尔曼的杰作?等等。
  总之,教师、教材和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只有使三者都“活”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激活语文课堂。而一个优秀的教师,他能够使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的感情相互交流、碰撞和激发,从而共同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责任编辑:刘影)

推荐访问:初探 激活 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