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重读托克维尔的革命反思:托克维尔论制度与革命

  讲述法国大革命的《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怎样的书?这样一本旧书,它能给当下的中国带来什么启示?  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2000年以来,中纪委几乎每年都会邀请数十名专家参加座谈会,这是每次党代会后中纪委的重要节点式会议。
  讨论结束后,专家周淑真记得,大学专业为历史的王岐山向大家推荐了一本书,“我们现在很多的学者看的是后资本主义时期的书,应该看一下前期的东西,希望大家看一下《旧制度与大革命》”。
  这不是高层第一次推荐这本书。经济学家华生2012年2月25日发了一条微博:去海里见老领导,被推荐读本书,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他认为中国这样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从历史上看也好,今天的外部环境也好,现代化转型不会那么顺利。中国人自己的代价也没有付够。过去这些年走得顺了些,下面难免会有反复。
  这本书早已开始热卖,“几乎一夜间就热销起来了”。这让该书责任编辑、商务印书馆的张燕丽也觉得突然。今年7月份开始,《旧制度与大革命》的销量扶摇上升。“两个月内重印了3次,还在加印。”这是这样一本学术书籍在销售上令人艳羡的数据。
  《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本怎样的书?它能给当下的中国带来什么新的启示?
  托克维尔曾是法国的外交部长,出于对政治的失望,后期就安心写作,也正因为他的特殊背景和经历,他能够阅读到前人从未接触过的大量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
  在书中,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法国人看来,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名言:朕即国家)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尽管路易十六力图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却恰恰削弱了政府对民众原有的控制能力,反而为大家释放不满创造了环境,这样一来,浩劫将无法避免。
  他将这一矛盾阐释为革命的悖论:“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处消灭中世纪残余的制度,但是革命并不是在那些中世纪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发,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对此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的。”
  2006年12月7日,署名张杨的作者在光明网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文中分析了在托克维尔时代,世界发生的通往现代政治的3条道路。其中有英国的“贵族+演化”道路、法国的“专制集权+革命”方式和美国的“宪政民主”立国。他认为,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异常重要地提到了第四种方案的可能性,“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
  遵循托克维尔的研究思路,西方学者劳乐对同类问题进行了新的概括:“这种条件的改善导致不满足的吊诡状况,是托克维尔对政治科学最著名的贡献—所谓增长期望带来的革命。实际上,托克维尔承认‘这看起来不合逻辑—但历史充满了这样的吊诡’。”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最后,这个法兰西政治思想家专门强调了这个观点的重要性—要理解我们这场革命的历史,千万不要忘记上述观点。
  《旧制度与大革命》原文摘录
  谈社会矛盾
  “一方面是一个民族,一个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推进自己的毁灭。于是可怕的后果发生了, 那些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
  猛力抛弃。”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感觉却更敏锐。”
  谈自由与平等的关系
  “我敢说,在没有自由的民主社会中是绝对见不到伟大的公民,尤其是伟大的人民的,而且我敢肯 定,只要平等与专制结合在一起,心灵与精神的普遍水准便将永远不断下降。”

推荐访问:重读 维尔 反思 高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