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史观下的“美国革命”|革命史观

  【摘 要】平民史观近几十年来兴起于美国的历史观念,笔者拟借美国国内历史教科书从平民史观的角度来分析“美国革命”,以此说明普通美国民众在美国独立时期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美国革命;平民史观;理念
  美国国内采用的历史教科书本往往是Blight, David W. 主编的“A PEOPLE AND A NATION”,诚如其名,这本书书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思考,代表了近几十年来美国主流的史学观念—平民史观。书的重点没有放在重要的历史人物、重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将重心放在美国广阔的人文社会领域,关注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动态,以及普通人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变迁。无论是亚当斯关于“美国革命”的说法,还是美国平民对各种法案的抵制都在表明1754—1774,美国的民情,民众的政治意识在发生急剧变化,这在推动历史演进起到关键性的影响。
  美国独立革命领袖之一约翰·亚当斯将1760年至1775年这段时期称为“真正的美国革命”,他声称,“革命在战争开始前便已经完成,因为革命实际上已经发生在了“普通民众的心中’”。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楚的觉察到,美国革命的主体应为普通的人民大众,正是普通民众的观念变化才促成了此次革命。作者在“A PEOPLE AND A NATION”书中叙述了1754—1774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而每一个重大事件后作者总会顺带提到普通群众某些认识变化。
  作者说:“18世纪五十年代的一系列事件促使殖民地开始重新检查他们与母国的关系,而这些都开始于七年战争。”我总结了一下书中提到的后果:1.七年战争打破了北美地区的均势,北美的居民不再害怕西班牙和法国的威胁,也就不再需要英国军队的依赖,自身的独立性更加增强2.英国债台高筑,不得不将其转嫁给北美居民,这也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冲突3.在战争中北美居民看到了英军傲慢、残暴的一面,加深了对英国的厌恶。
  从1763年开始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自此英国与北美殖民地居民间的裂痕越来越大,那么如何理解这些裂痕?
  一、理念之争
  从美国革命爆发前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察觉,美国革命前夕并不存在明显的政治动荡或社会危机。英国在七年战争中获胜, 为殖民地打败了威胁最大的外敌,战后经济形势虽有起伏,但并未达到“危机”的地步。然而, 就我们熟悉的历史经验而言, 革命总是与危机相连的, 那些引发革命的危机, 一般表现为广泛的社会苦难, 深刻的社会分化, 激烈的阶级对抗等等。
  所以传统历史观念无法解释“美国革命”的爆发,那么如上文提到的亚当斯的说法,“美国革命”是一种理念的革命,也就是说革命的危机是理念危机。在殖民地反抗1763年后英国颁布的各种法令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殖民地反对的并不仅仅是法令本身,而是反对英国议会颁布法令的权力,殖民地很多人认为,“英国提出这样一项法案,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先例, 为今后不断的征税开路; 问题的关键在于英国议会是否拥有向殖民地征税的权利。如果他们有权利向我们征一便士的税,他们也就有权利向我们征一百万的税;如果他们有任何权利向我们征税。那么我们自己的钱能否继续留在我们自己的口袋里。就不再取决于我们,而是取决于他们了。
  所以按照这种逻辑,反抗英国就是应所当然的。随着英国颁布的政策越来越不得人心,这种逻辑也就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
  二、美国式革命与平民史观
  笔者认为,从理念之争中就可以看出作者认为普通群众观念的转变时革命的关键,可以说,从这一点意义来说书作者所代表的与传统的历史观不同,作者他们更多的代表了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平民史观。
  李建鸣教授在《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论文中详细的介绍美国平民史学兴起过程,介绍了新的平民史观的一些特点。“历史学家长期过度关注精英人物的政治哲学,而不去考虑普通人的政治理念,误以为他们只是无力言表的人;其实他们是有自己的政治观念的,在具体的行动中,他们具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支点,其行动和思想相互配合,以有利于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此后,群众基本上取代乱民,成为历史表述中涉及积极行动的民众时的常用词。”这其实是平民史观与精英史观存在的根本分歧。
  因此平民主义史观十分强调普通民众在革命中的自主性,在本书中也时常体现普通民众具备的独立的想法和诉求,例如书中提到的对汤普逊法案的抵制,不仅是经济利益上的抵抗,也是对政治主张的抵抗。
  诚然,传统的美国革命史学并未忽视普通民众的革命活动,也不否认他们对革命的贡献;但是在这些革命史著作中,民众只是一个笼统而模糊的整体,他们在革命中的活动和贡献,不过是跟随精英领导人的结果,新美国革命史学对这种写法嗤之以鼻,他们笔下的普通民众,呈现一种完全不同的形象,因此书作者也是这样处理革命中的民众的,在记载平民对英国议会颁布的各个法令的反对中,反对者都是具体的,某一集团,某一地区或某一阶层,他们与法令所触发的利益息息相关,构成了广义上的民众,他们具体的行动也直接推动着美国革命的发展,书中特别介绍了这一时期美国殖民地妇女阶层在抵制汤普逊法的作用,它实际就反映出了作者持有的历史观。
  于是,在平民史观下重构后的美国革命史就是这样:殖民地底层民众的自发造反,推动了革命的发生和高涨,在实际上先于独立宣言而宣告了殖民地的独立。民众非但不是精英的跟班,而且总是在革命的关键时刻走在精英的前头,早在大陆会议发布独立宣言以前,民众就公开鄙弃英国当局的权威,互通声气,相互支援,形成了一个共同抵抗英国的网络。
  研究美国革命史的专家这莱米什也宣称,民众绝不是没有思想主张的愚氓,革命时期从底层发出的声音表明,那些没有权势的人,拒绝停留在某种恭顺和屈从理论指定给他们的地方;无论是黑人的自由诉求,还是民众的政治自主意识及其独立的政治活动,都与精英的操纵毫无关系,而有其自身独立的理由。莱米什进而强调,要从多种多样相互冲突的人民的角度来考察革命的起源,民众不仅在历次反英事件中扮演了积极角色,而且也是革命战争的主角。
  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也似乎印证了这样的观点。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这本在十八世纪写成的巨著认为美国的民主并非精英人物的恩赐,并非华盛顿等人的天才创制,而是源于在美国革命前业已形成的民情。而民情也就是群众的合力。美国革命前的人民早已习惯于自治,对自由与民主的认同已经形成。托克维尔相信,遗产继承法和知识的教育是促进平等实现的最有远见的、无私的政策。自殖民时代时期开始,平分遗产的法律便有效地破坏了大地产的形成,促进了流动资本发展与土地的交换。这些意味着财产的平等,为个人权利的平等的实现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政府始终坚持鼓励公民接受教育,同时普遍小康使人人都负担得起教育,因而社会知识水平得以处于中等水平。宏观来看,这个社会在财产和学识上近于平等,进而意味着力量的分布是平等的。
  那么这一观点如何让比较接近于平民史观了?笔者认为既然殖民地时期的美国已经实现了相对平等,那么就不大存在阶级差别,进而由于人人平等,个人素质、认识等都差距不大,所以传统史观认为普通民众是无力言表的群体是站不住的。
  【参考文献】
  [1]李剑鸣.危机想象下的美国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2(002).
  [2]李剑鸣.意识形态与美国革命的历史叙事[J].史学集刊,2011(06).
  [3](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推荐访问:美国 平民 革命 史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