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中的“弹性”】数学中需求弹性函数

所谓数学活动中的弹性原则,即切实认识并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安排、活动的设计、活动组织形式的确定、学习水平的评价等方面,给不同的学生留下适当的空间,包括质的空间和量的空间,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之后,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一些新的发展。以下是我在数学活动中弹性原则的应用:一、活动目标的确定要有弹性实施弹性活动目标是落实“面向全体”的有效措施,是以个体学习的成功为活动目标,允许个体成功的内容、程度有所不同。成功的内容包括:学习数学的情感、对数学的体验以及认知方面的提高。如数学活动中解决某个问题时,对能力强的学生鼓励其想出多种方法,并且会比较每种方法的特点;对能力一般的学生尽可能让其独立思考后想出一种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各有所得,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二、活动内容的安排要有弹性活动内容的呈现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知识发展水平,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校使用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编写、适合各地区的一般化学生的,但对于一个班级中的每一个个体来说,活动内容就不一定都适合他们,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驾驭和处理活动内容的能力,有自由选择的弹性化空间。数学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外在的、不熟悉的,需要教师对它进行加工后,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和掌握,所以说弹性内容给学生创造了自由发展的更大空间。三、活动的设计要有弹性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开展活动、尝试探索的时间与空问,因此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有弹性。如在教学《小小图书馆》过程中,我是这样做的: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了估计,那33-7到底应该等于几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发有小棒、白纸和计数器,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算都行,看谁最先算出来。都算出来了吗?谁先来说说自己的算法?生1:直接口算。生2:用计数器算的。(师接着用电脑显示把十位上的“l”拿走,同对在个位上添10颗珠子的过程)生3:用摆小棒的方法。(师请其上台展示)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生4:用竖武计算。(师请其上台板演)……可见,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在进行计算时所运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供各种学具,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给学生创设了一个非常开阔的思维空间,较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算法多样化”、“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等新理念。四、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有弹性在数学活动中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能切实发挥各种学习方式之所长,使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合作的形式可以采取不同的分组方式,如按水平相当的学生或水平不同学生分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问题的难易程度分成2人、3人或4人组。交流讨论时,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关键时候教师给予点拨,教师在学生教学活动时只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五、数学活动评价要有弹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成,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可以采用“分层励进”的方法多评学生成功的方面。“分层励进”关键在“励”,分层只是一个过程,激励则是一种手段,通过激励取得进步才是最终目的。如在教学《估一估、量一量》时,可以分小组安排实践活动:测量教室外的走廊有多长?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考察各层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能否独立得出测量方案,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能否将自己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他人进行交流。同时也要了解各层次学生在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和进行数学思考的情况,为对各层次学生进行评价做好准备。最后,再根据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A层学生可着重评价其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如“小a同学能采用目测的方法得出比较正确的数据,真不简单,以后肯定会成为一个数学家。”对B层学生可着重评价他们在小组探索交流活动中的表现,如“第六小组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出用米尺量、用卷尺量、用绳子量、用棍子量四种不同的测量方法,老师很欣赏你们的表现。”对C层的学生可着重评价他们在测量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细心和努力,如“瞧,小b同学量得多仔细、多认真,肯定能测量出比较准确的结果。”通过上述分层评价,各层次学生都获得了一种良好的情感体验,都对数学学习活动充满信心,从而进一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力。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实施弹性原则,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会使数学活动更有效,使每名学生发挥长处,最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责任编辑 史玉英)

推荐访问:弹性 数学 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