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音乐铺垫下体育课堂的共振效应】 共振效应

一、何谓背景音乐铺垫下体育课堂的共振效应背景音乐铺垫下体育课堂的共振效应类似于物理学上的共振效应,从生理学机制解释,人的心率、呼吸、心电甚至肌肉的松弛都有自己固有的频率,教师选择一个“彼方强迫振动频率”和“己方自然频率”意愿相符的音乐节奏时,容易产生“共振”,人体受迫性地加强机体节律,可以达到有效提高机体运动能力的效果。二、制约共振效应强弱的相关因素背景音乐作为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音量大小应尽量控制在50~70分贝为宜,以不干扰其他班级上课为首要原则。在人体节律与音乐节律产生的共振效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与学习内容的协调、学习情境的融合、学习者的情绪状态以及音乐欣赏能力等因素成正比。三、背景音乐铺垫下体育教学共振效应的运用实例案例:高一年级(水平五)1. 准备活动:慢跑400M(配以约110拍/分的跑操音乐,预计学生即时心率达到约110次/分)。2. 学习有氧搏击操(第一课时)2.1 教师示范讲解有氧搏击操基本步伐和手部动作,口令带领学生练习(用口令、击掌、语言等提示方法指挥学生练习,动作节奏依次为慢速、中速、正常速度)。2.2 跟随音乐依次进行集体练习、分组演练(配以约125拍/分的有氧搏击操背景音乐,预计学生即时心率达到约130次/分)。3. 复习耐久跑(第四课时)利用小场地来改变传统的耐久跑教学形式,设定观光游览北京奥运会场馆为主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情趣体验,由各小组长手持红旗带领全体组员观光虚拟的“鸟巢”、“水立方”等场馆,以此改变传统的耐久跑带给学生的畏惧心理和枯燥感,并通过组间的即时心率监测来树立学生科学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3.1 慢节奏音乐控制下,体育骨干引领的耐久跑并监测即时心率(配以约78拍/分的成龙版《北京欢迎你》,预计学生即时心率达到约120次/分)。3.2 快节奏音乐控制下,体育骨干引领的耐久跑并监测即时心率(配以约132拍/分的于夫版《北京欢迎你》,预计学生即时心率达到约150次/分)。3.3 教师对两次心率进行对比性评价。利用公式:目标心率=(220-年龄)×(60%~80%) (60%~70%主要用于减脂;70%~80%主要用于提高心肺功能)明晰心率对运动的指导价值。4. 放松整理:太极操(配以约50拍/分的古筝版《高山流水》,预计学生即时心率达到约80次/分)。分析:在准备活动热身阶段,教师利用节拍感较强的跑操音乐作为背景铺垫,选取音乐的重点突出体现在节律之上,以其节律与准备活动时心率的节律在数值上较为吻合的特点,实现共振效应有效唤醒机体工作水平。在有氧搏击操的初授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并没有使用背景音乐,而是采用了口令提示的方法将动作节奏由慢速、中速、正常速度依次递进,难度分解递增,这是因为恒定的音乐节拍会干扰学生泛化阶段的动作节奏和结构,妨碍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不适用于初学时采用。在随后的集体练习与分组演练过程中,教师播放动感十足的搏击操背景音乐,利用搏击操的动作套路与之背景音乐在节奏上的相近性,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促进了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的神经兴奋度,达到“共振”的效果。在复习耐久跑阶段,教师创设了以观光旅游北京奥运场馆为主题背景的练习情境,置学生于奥运氛围之中,利用截然不同节拍、速度、力度的乐曲刺激来间接干扰学生耐久跑的呼吸节奏,并由体育骨干领跑的方法有效控制学生的跑速和节奏,这种音乐元素上的差异直接反映在心率的变化上,也是共振效应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方式。在放松整理阶段,教师利用舒缓的古筝乐曲来平复学生运动后过速的心率,并配以抒情的言语置学生于所营造的“高山流水”氛围之中,提示学生发挥想象的翅膀进行意念放松,以音乐给予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促进身心的恢复。从动力学角度而言,所有的体育运动都体现在“力”与“速度”的节奏性变化。从这个层面分析,上述教学设计中教师则主要依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了不同节拍的乐曲,并利用音乐旋律的刚劲与柔美、节拍与节奏的长短与轻重、速度的快与慢、力度的强与弱、音区的高与低等方面,加剧人体内分泌,调节血流量与中枢神经兴奋度,促使机体与音乐达到“共振”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诱使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平衡等方面的技能能力间接地受到这种情感共鸣的影响。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预设的背景音乐合理把控了教学时间。(安徽省淮南市第二十三中学,232000;安徽省淮南市第三中学,232000)

推荐访问:共振 铺垫 背景音乐 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