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枪支自由吗 缅甸媒体的有限自由

  虽然取消了预先审查制度,缅甸媒体仍然十分谨慎。现在有关媒体的法规仍沿用1962年军政府时期的《出版法》,民选政府将实施怎样的管理方式,还要看可能于今年年底出炉的《传媒法》。
  《声音》是缅甸最具影响力的新闻周报之一。8月27日晚8点是最新一期的截稿时间,当晚向主编交上稿件后,资深记者翁索感受到了从业数年来从未有过的轻松。
  “尽管写稿是件苦差事,但今天写完稿后格外幸福。现在我的稿件只需要对新闻本身和主编负责,不用担心审查被毙。”在交稿后的第一时间,翁索在电话中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翁索的幸福,源于一个星期前缅甸新闻部网站上的一则声明:“从2012年8月20日起,取消对所有本地出版物的预先审查。”
  持续半个世纪的审查
  幸福来得有些突然。
  就在不到一个月前,翁索和同事们还在面临短暂失业的困境。7月底时,《声音》和另一家周报“因为违规”被新闻部负责新闻出版登记和审查的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勒令停刊。直到现在,无人说明具体是违反了哪条规定。
  《声音》内部私底下的猜测是,这可能是因为其一篇报道对政府内阁即将进行的人事调整做了预测。
  因为被停刊而“失业”,对于翁索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并不鲜见。
  《声音》自2004年创立以来,这是第三次遭遇停业整顿。至于所受的大大小小处罚,次数之多连翁索也记不清楚了。不过,和前两次停业整顿不同的是,这次停业的时间不仅短,还让翁索产生苦尽甘来的感触。他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被停刊。
  《声音》停刊一周后,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的官员于8月9日表示,两份周报将于一周后获准重新复刊。仅隔10来天后,一个被翁索的很多缅甸同行称为“伟大转变”的消息传来,缅甸新闻部将从8月20日起取消对所有本地出版物的预先审查。
  “对于这个消息,主编和编辑应该比记者更加高兴。”翁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缅甸报纸和杂志的编辑们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常常因为预先审查制度而“抓狂”。编辑们将精心编辑后的稿子交到审查人员的手上后,那些敏感或者与政府政策不符合的报道内容会遭到无情的删除。尽管熟练的编辑们都做好了将图片放大或者从报道中摘出一段话进行放大处理的技巧,但版面常常还是面临空白太多需要临时组稿才能补上的被动局面。
  在媒体的预先审查取消后,创办于2007年的缅甸唯一一家中文媒体《金凤凰中文报》的负担一下子轻了很多。
  “在缅甸的外文报纸只有3家,缅甸官方有一家英文报纸,另外有一家私营的英文报纸,再就是《金凤凰中文报》。之前缅甸对于报纸的审查是先审后印,我们必须将整篇的中文先翻译成缅文,然后送审,要做大量翻译工作。现在这项工作省了。”《金凤凰中文报》执行总裁张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像《声音》和《金凤凰中文报》这种周报的稿件一般需要经历这样的审查流程:在付印前两三天须向审查部门提交超过一半的版面内容,包括图片和广告等内容。剩余的版面内容通常是时效性极强的消息,这部分内容须在付印前一天提交审查。
  这样的审查整整持续了半个世纪。
  在1962年之前,不论是在英国殖民时期还是摆脱殖民之后,缅甸本地媒体一直都非常活跃。在1947年颁布的宪法中,缅甸确认了媒体自由的合法性,这使得缅甸成为当时媒体最为开放的亚洲国家之一。10年之后的1957年,其国内出版物已达90000种,缅甸媒体的发展走到了巅峰。
  媒体的命运总是很难掌握在自己的手中。1962年3月,缅甸的一场军事政变让媒体迅速从巅峰滑落。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废除了宪法,媒体自由也就失去了宪法框架的保护。
  尽管缅甸媒体在政变后做出了快速的反应,记者们立即自发成立了缅甸记者协会,希望以报团的方式来保护新闻自由。然而,这阻挡不了军政府对媒体的铁腕控制。到1988年,缅甸全国仅剩下8家报纸在出版。
  军政府还陆续出台了一些新的法规条文,对媒体施以越来越严格的控制。1962年通过的《印刷和出版注册法》、1975年通过的《国家保护法》以及2000年通过的《互联网法》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新闻自由。
  虽然最近十来年几乎每年都至少去一次缅甸,但云南社科院的缅甸问题专家熊丽英对自己2003年在缅甸仰光大学里看到的一个场景印象格外深刻。“每个年级或班级上下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是错开的,这样做是为了避免让过多的学生聚集在一起。”熊丽英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缅甸军政府对大学的管制除了因为学生经常举行抗议活动外,还因为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创办了很多批评政府的校园刊物。
  为实施更加严格的管制,缅甸军政府曾多次不定期关闭了全国所有的大学,其中缅甸大学遭遇的最长关闭时间达9年之久。
  回到宪法保护下
  缅甸的媒体中一直都有私营媒体,即便是军政府管控最严的时期。在2007年的反政府抗议活动中,受到军政府严控的多数缅甸媒体为抗议者贴上“魔鬼”的标签。但仍有媒体拒绝响应,并因此遭遇停刊。
  在铁腕的管制下,这些私营媒体的力量微弱得几乎让人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在一点一滴的变化中敏锐地寻找着机会。
  1993年,缅甸军政府开始召集国民大会,启动制宪进程。2003年8月,军政府宣布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进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2004年恢复举行中断8年的制宪国民大会。2007年9月,国民大会完成使命。2008年5月,缅甸全民公决通过了新宪法。其中明确规定,公众有自由表达和出版其信念和观点的权利。
  时隔近50年后,缅甸媒体终于重新回到了宪法框架的保护下,但毕竟禁锢的时间太长,媒体人并不敢轻易迈开步伐,他们在小心试探政府的底线。
  当2010年11月反对派领袖昂山素季的软禁生涯宣告结束,在如何报道这件事上,缅甸媒体面临抉择。
  一些媒体把昂山素季的照片放在了头版而遭遇停刊整顿,其中包括《声音》,其他的还有《七天新闻》《缅甸新闻周刊》《缅甸邮报》等影响力颇高的媒体。   没有回头路可走
  虽然遭遇停刊整顿,但《声音》内部都开始觉得,审查制度在渐渐放松。他们的判断在几个月后得到验证。2011年3月30日,总统吴登盛领导的民选政府在首都内比都宣誓就职。随后,新闻部宣布将取消对一些媒体的预先审查制度。
  “民选政府上台之后,对于新闻自由的限制开始慢慢放宽。”张翀给《中国新闻周刊》梳理了放宽新闻审查的五个步骤。从去年6月开始,缅甸分不同领域逐批放宽新闻审查,第一批是文化、卫生、体育领域的报道;第二批是经济领域,第三批是教育领域,第四批是小说出版,最后就是8月20日新闻部的全面取消预先审查的决定,包括政治和宗教领域。
  “从禁止媒体进行关于昂山素季的报道到允许,再到全面放开预先审查,缅甸改革的力度和速度都出乎我的意料,尽管这是可以预见的趋势。”张翀说。
  2011年8月19日,昂山素季和吴登盛在缅甸首都内比都举行会谈。缅甸国有的《新光报》8月20日刊发会谈报道,并配发了一张昂山素季和吴登盛在昂山素季父亲画像前合影的照片。
  会晤后,缅甸新闻出版审查与注册局局长丁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开呼吁结束媒体预先审查制度。巧合的是,整整一年后,丁瑞兑现了自己愿望,在仰光亲自向一些媒体代表宣布了废除预先审查制度的决定。
  但不论是感到“幸福”的翁索,还是感慨缅甸改革力度超出预期的张翀,都明确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取消预先审查制度,媒体依然会进行自我审查。
  翁索表示,媒体依然会谨慎,依然需要为自己的报道内容负责,这不仅是指报道要准确无误。对于现在的变化,翁索和他的同事同行都还在适应过程中;对于未来,他们也都还在观望。
  在张翀看来,自我审查是媒体的负责人要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专业能力来判断什么内容不能报。“报道中还是要把握底线,如果超越了缅甸国家的底线,政府还是会运用一些手段,比如停刊以示惩戒。”他说。
  张翀还认为,缅甸现在有关媒体的法规仍沿用了1962年军政府时期的《出版法》,有些条款虽然经过修正,但管控还是过去的思路。民选政府对于媒体具体将实施怎样的管理方式,还是要看可能于今年年底出炉的《传媒法》。
  《声音》如今虽已复刊,却依然麻烦缠身。因为今年3月发表的一组关于缅甸矿产部等多部门官员受贿的调查性报道,被矿产部告上刑事法庭。如果指控成立,相关记者将被判刑两年,报社也会被罚款。
  这些麻烦并不让翁索感到担心。在他的眼里,缅甸媒体审查的开放乃至整个国家的革新和开放,都不会有回头路。

推荐访问:缅甸 自由 媒体 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