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种业发展战略之建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摘要:粮食生产是农业的“重中之重”。种子对粮食等农作物增产增收,起着关键性作用。中国种业市场潜力巨大,但存在着被逐步“殖民化”的趋势。为加速种业市场发展,提出了把种业尽快上升到国家战略、国家理念、国家意志的层面,解决关键性问题,形成国家级核心竞争优势的建言。
  关键词:种业市场;国际化趋势;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187-02
  一、对中国种业中长期发展趋势的看法
  1.本地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整,种业市场对外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市场国际化是大势所趋。蔬菜、园艺、草坪类种子市场已开始迅猛发展。许多跨国种子公司看到中国种业市场巨大的开发潜力,蜂拥而至,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为中国种业市场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给国产种子带来严重的危机。
  2.中国种业市场吸引力巨大。目前中国的种业市场在世界居第二位。属非完全竞争市场。特别在种子基因库、基础性研究、优良新品种需要量等方面有较大差距。粮油、果菜、园艺花卉方面对外引新品种依赖性很大,市场需要潜力巨大。外企充分看到了中国政府对农业特别重视,人民币中长期强势升值,粮食等大田作物种子与产品的比价越来越高于世界水平,使中国的种业市场价值长期成倍放大,可见效益格外诱人。
  3.管理运作要符合国际化要求。开放的国际化市场,使任何行业都不能全靠政府的庇护,靠国家无休止的财政投入,和事业单位的调控管理。也就是说,必须依靠市场化的要求去运作,充分完善产权结构的调整,赋予企业应有的自由和责任,完全按市场规律操作,才有可能适应建立起一批强大的、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的跨国种业集团。
  4.有劣迹的地方种子企业必然被淘汰。优胜劣汰胜者为王,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种业市场化操作的必然规律是由小到大,由劣到优,由弱到强,由地方到全国,由国内到世界。通过不断地淘汰、兼并和重组,使社会资源配置合理化,逐步建立起大型、超大型种业企业集团。目前,有玉米种子生产经营资质权的公司,全国共8 700多家。据有关资料介绍,其中30% 存在无证经营、仿冒种子、套牌种子的侵权违法者。全国这么多生产经营玉米种子的公司,总经营规模竟不如美国孟山都一家大。
  5.“个体户”科研模式亟待改革。全国人大代表、登海种业集团董事长李登海,在今年3月初全国人大会议上呼吁:农业科技进步,在国内育种及农业项目科研中,“个体户”模式“拖后腿”,已明显阻滞了农业科技的进步速度。建国六十多年来,农业科研尤其是育种领域,始终在沿用一个研究人员负责一个项目的体制。“个体户”模式根深蒂固,并且逐渐演变成一种行规,甚至文化。
  农业科研周期长,涉及面广。一个研究人员负责一个项目,水平再突出,也总会遇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难免滞后,并衍生出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含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会给整个科研机构带来诸多新的风险。而且一旦他个人流动离岗,之前投入巨大的项目会后继无人,项目搁置,甚至被主持人带走。不仅造成巨大损失,往往威胁到一个单位的生存发展。
  “个体户”模式下的项目奖评机制,又起到“逼”科研人员单干的后果。如今科技人员获奖项,评职称,最主要还是看科研成果。承担课题人员为了以后得奖、晋升,根本不愿让别人插手。也不会透露研究进展信息。项目研究自然流入“个体户”单干。这使得一个院、所的名科室之间,甚至项目之间,很少有人主动沟通真实的信息。信息封闭又导致科研资源不能形成合力,必无法掌握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成果。浪费大量资源不说,还往往使某些科研成果陷入半途而废。
  6.种子市场逐渐被“殖民化”的危机。基辛格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预言: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货币,谁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人。实际上,当今世界粮食及农产品都被“武器化”了。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正是根据这个战略思想,制定了“粮食武器化”的战略,并作了充分准备。发展中国家不听话,就不给饭吃。以此巩固世界霸权地位。据资料介绍,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布局,已进入到中国最核心的粮仓部位,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设立了五个农业贸易区,并在继续扩大。孟山都、杜邦等一些经营农产品的跨国公司,重点放在控制他国种子资源方面,使他国形成对其商品种子的永久依赖。一个国家一旦种子依赖他国,或被他国控制,粮食等农产品安全甚至食物主权,便无从谈起。中国加入WTO以来,由于进口廉价大豆的冲击,中国大豆生产严重萎缩,整个产业受到毁灭性打击;近几年美国的玉米种子,基本控制了东北的玉米种植。中国最大的蔬菜基地山东寿光的蔬菜种子,90%为外企种子控制。中国种业正一步一步被“殖民化”。一旦种子被“殖民化”,人家让你吃什么品质的东西,你只能吃什么。给你吃多少,你只能吃多少。这比1840年鸦片输入中国的速度要快不知多少倍,容易多少倍,也不知危险多少倍!
  不难看出,人类社会的竞争,最终必然回到农业这个维持基本生存的原点。中国种业,必须迅速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理念、国家意志的层面,加快发展步伐。未来社会,要说种业是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并非危言耸听。
  二、对加速中国种业市场发展的建言
  1.政府应大力支持种业基础研究,造就国家级的核心竞争优势。对农作物优良新品种的研究培育,引新、用新、创新、推陈出新,应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特别是种业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必须放在国家级的层面上进行,并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发达国家的科研,是在公司层面上进行的,一般的中小型公司无研究实力。对跨国的巨型公司来说,都是从利润中拿出既定的相当比例,保证长期进行新品种技术研究,年年都有新成果投入生产性示范应用。中国在没有大型跨国大公司的情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把种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由国家组织科研、大专院校和生产单位相结合,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新上一批领引有关科研领域的项目,以尽快缩短与国际间的差距。所以需要国家大力支持。   2.培养支持大企业育种,提高中国种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种,是企业的命脉,决不能依附外国。不断创新、应用新品种,是企业稳定、不断做大、是长久发展的保障种业企业竞争力的核心。现在大多数中国的种子企业不仅规模小,各自在自己的地盘里只经营自己认为“好的”种子,在短期经济目标的利诱下,存有不择手段和投机经营心理,基本不能安心做系统的品种示范、选育工作,也谈不到与同行兄弟单位真诚合作,并会成为种企体系健全发展的隐患。国外大型种企的背后,都有一个系统的规模很大的育种体系,具有几十年科学试验,示范。踏踏实实工作的专业人才群。中国的大型种子企业可借鉴山东“登海”玉米种业公司的经验,加上涉外专家的力量,在育种产业中创出一条新路。
  3.严格品种审定、登记制度,将种质的责任还给企业。中国现行的品种审定制度,政府承担着不必要的关连责任。政府变相地干预地方性的品种或政府有关部属单位推介的品种,通过市级、省级或全国审定后,政府就起了对品种的保护作用。一旦品种表现失常,相关农民的利益不仅无法得到补偿,也大大推迟和影响了新品种的推广效果和上市时间。应提倡种子企业完全为自己的产品负责。包括“个体户”培育、引进的,试验示范过程中种子质量、品种的适应区域、适栽季节、田间表现、植保用药要求等。政府及其职能单位应负担的是监督、监察和市场规范管理工作,一旦发现问题,严格依法处理。
  4.广揽国际化种业人才,快速整合种业生产、经营、科研一体化体系。近几年,政府在政策、法律等方面为各种经济实体打开了合作商机,特别是大量吸引了台资、外资投入农业现代化企业、事业发展。政府出台了不少优惠的税收政策,引导优秀资源定向整合,有效地改变了种业生产管理方面的一些问题。但离参入国际化市场竞争还有很大的差距。要适应种业国际化大趋势的要求,首先需要有国际化人才。过去的十多年中,来到中国市场获得很大成功的国外种企,基本上用的是中国人才。同时也为我们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国际化管理、经营人才。要组建涉外大型种企,离不开专业高级人才。只要能打破官方垄断,由企业自己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让这些人才为中国的种企做大做强出谋划策,中国的跨国大型种企是可以在不太长地时间内形成的。
  5.科研项目团队操作,加强团队创新力。农业科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科研项目均由一个团队操作,团队成员只负责自己最擅长的某一段研究。最后再由大家合力将项目完成,打破农业科研领域的“个体户”模式。李登海建议:今后在完善科研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的过程中,应重视和体现每一个项目参入者的贡献。不是具体执行项目的单位领导人。不宜挂虚名占首位。领导的作用应在加强本身交流意愿方面,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障,增强合作的动力和团聚力,搭建长期、高效、有质量的沟通桥梁,解决好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资源更好的发挥作用。从而不断加速中国农业科研实力的提升,缩小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解决种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6.冲破思想僵局,组建股份制种业示范集团。目前,面对近万家种子公司资源,要想整合成几百家、几十家,使之整个过程以企业为主体,按市场规律要求去达到目的,决不是短期内能实现的。这既需要打破行业垄断,又要与国家体制政策融合,逐步破除小农意识和现有农村生产管理体制的束缚,彻底打破思想僵局。
  需要国家在适当时机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企业先在几个省、若干市、县,选择一批条件较成熟的种子企业,组织大型股份示范集团进行引导。
  中国种业市场的未来,在中国政府和种子企业手中。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机遇时期,取决于政府和种业界的精英对种子行业的定位和发展决心。自强才能不息,自救才能天助。只要有了清晰的目标和政策、策略,广招天下人才,坚决果断、从容不迫地决心去做,中国必将建立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国际化种子企业集体。
  [责任编辑 安世友]

推荐访问:建言 中国 发展战略 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