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永恒》中“永恒”的三个语义维度_永恒之门2电影完整版

[摘 要] 根据泰国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永恒》描述的是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缅甸木材富商帕博家中妻子玉帕蒂与侄子尚孟之间的爱情悲剧,影片中三位主人公各自经历了爱情、背叛和解脱三个心理过程,由于三人的性格差异而使他们对爱情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最终在背叛和解脱中走向不同的结局。这三种心理过程也是影片主题“永恒”所要表达的三个语义维度。影片通过这三个语义维度的阐释,启迪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爱情、认识永恒。[关键词] 永恒;语义维度;爱情;背叛;解脱由泰国著名导演西瓦罗·孔萨库执导的电影《永恒》,讲述的是一个因婶婶和侄子相爱而引发的悲剧,故事梗概如下:缅甸木材富商帕博迎娶了一位美艳的泰国女子玉帕蒂并带回他的森林之家,玉帕蒂与帕博的侄子尚孟一见钟情,最终越过婶婶和侄子的道德防线有了肌肤之亲。帕博发现后精神濒临崩溃,亲手用铁链将他们锁住,承诺让二人永世不分离。随着时间流逝,铁链两端的玉帕蒂与尚孟逐渐产生情感裂痕,从埋怨、谩骂、打架到最后玉帕蒂的自杀和尚孟的精神分裂,帕博用永恒之锁将二人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影片在不同时点借助不同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从爱情、背叛和解脱三个心理的语义维度阐释了主题“永恒”。维度一:永恒的爱情爱情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爱情的描写和阐述,是电影的永恒主题。影片《永恒》描述的是一段叔叔与婶婶、婶婶与侄子之间的爱情纠葛。影片中三位主人公都渴望获得永恒的爱情,这是永恒的第一个语义维度。叔叔帕博对妻子玉帕蒂的爱情属于一见钟情型,因玉帕蒂的美艳和与其二十出头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独占的、依赖的爱,这种占有式的爱使帕博及其强调爱情的忠诚度,不愿相信也不能接受任何一方的背叛,导致他在察觉妻子玉帕蒂与侄子尚孟之间的暧昧关系后仍不及时制止,相反,他选择了对永恒爱情的相信,要求尚孟“像爱叔叔一样爱玉帕蒂”,这直接为二人的恋情发展制造了机会和借口。在一向具有强权家长意志的帕博眼中,永恒爱情是不容任何瑕疵的忠诚。玉帕蒂对丈夫帕博的爱情则完全相反,显得现实而理性。玉帕蒂因为厌恶曼谷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渴望逃离而接受帕博的求婚,她把对丈夫帕博的爱当成一场自我追寻人身自由的游戏,爱情的成分和投入很少,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倾向。二十出头的玉帕蒂有着同龄人没有的老道与成熟,遇见尚孟之前,她对丈夫帕博的爱情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渴望自由与安定的现实式伙伴合作关系。而当她遇见了同龄人尚孟,从未有过恋爱经历的尚孟略带羞涩和儒雅的谈吐让年轻的玉帕蒂内心重燃爱情火焰。她利用一切机会主动接近尚孟,甚至向丈夫编造怀孕借口而如愿与尚孟单独相处。在玉帕蒂一次次诱导性言语的吸引下,年轻的尚孟终于抵制不住玉帕蒂的诱惑,两人承诺永恒相爱,直至天崩地裂。甚至当尚孟想用斧头砍断铁链获得自由时,她却强烈反抗并大声质问尚孟:“如果铁链断了,你是否会丢下我?”在玉帕蒂眼中,永恒的爱情是不顾一切地奔向所谓的自由。相比之下,侄子尚孟对玉帕蒂的爱情则显得被动和压抑。尚孟年幼父母双亡,由叔叔帕博抚养成人,膝下无子的帕博对尚孟视如己出,尚孟对叔叔非常尊敬,毕业后便在森林协助叔叔打理家族木材生意。尚孟生性随和、工作勤奋,人见人爱。与玉帕蒂的第一次见面,对他内心而言是一种震撼,正如玉帕蒂自杀后他才敢袒露内心:“其实我从第一次见面就爱上了你。”两人爱情的第一个转折是帕博为尚孟安排婚事,这桩婚事叩响了两个年轻人的心门;第二个转折是玉帕蒂因不愿离开尚孟而撒谎怀孕并在帕博离家期间主动引诱尚孟。尚孟内心非常清楚,对婶婶产生爱意危险且不伦,因而他对待真爱的态度一直犹豫不决,处于内心的挣扎和煎熬状态,即便在与玉帕蒂首次发生关系时他还强调:“记住,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是你一个人的需要,你可不能责备我。”这与孤儿尚孟的成长经历和环境有很大关联,他害怕孤独、被抛弃、做错事,他循规蹈矩,尊敬帕博,感激他的养育之恩,其内心对这段不伦恋情一直抱有强烈的愧疚,因而曾一度不顾玉帕蒂的感受主动向帕博承认错误,希望得到原谅。从尚孟的爱情观来看,他对玉帕蒂的爱是强烈而真实的,他奢望这段爱情能在帕博原谅和接纳的基础上永恒。维度二:永恒的背叛影片总时长2小时38分,导演巧妙地用玉帕蒂与尚孟第一次在池边偷欢及众人配枪寻虎两个不同空间的画面切换,并用特写枪口的一幕使影片从刻画爱情主题急转入悲剧性的背叛主题,这两个不同主题的影片时长基本相同,这是永恒的第二个语义维度。婶婶和侄子的爱情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性的命运。尚孟一改常态无心工作,整日沉浸在男欢女爱中,面对管家的善意提醒史无前例地大发雷霆,这种愤怒源于他内心对背叛的恐惧和慌乱。帕博返家后,面对突如其来的背叛一时无法接受,在短暂的沉默后突然对告密的女仆拳打脚踢以发泄内心的愤怒,这是一种典型的心理转移,靠片刻的宣泄获得暂时的冷静。直到他亲眼证实了女仆的说法,亲耳听到了两个年轻人的海誓山盟后,内心终于崩溃,跪倒在家族祖宗灵位前痛哭流涕。爱之深责之切,他完全无法接受和原谅深爱的妻子和侄子对自己的背叛,这种背叛在他心里永远无法抹去,将永恒折磨他的心灵。帕博受伤的心绝望无助,这促使他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锁链永恒锁住二人、锁住爱情、锁住自由、锁住背叛。于帕博内心而言,背叛的行为永远不可原谅,他只有对二人进行永恒惩罚和折磨才能获得某种心灵的解放和自由。于玉帕蒂而言,背叛丈夫才能获得真爱,实现爱情理想,即便一辈子被锁,只要能和爱人锁在一起,一切都是美好。真爱面前,玉帕蒂能接受任何现实,再难都不是痛苦,痛苦的是失去真爱。因而,当尚孟无法忍受朝夕相处而跪求帕博原谅时,她紧紧抱住尚孟痛苦的身体安慰他;当尚孟疯狂地奔向河边想用斧头砍断锁链时,她反抗并大声质问尚孟是否链子断开就要分手;当尚孟对帕博完全绝望而要求她开枪射杀自己时,怀着小尚孟的她选择自杀而成全爱人希望解脱的心。因此,玉帕蒂的背叛,也是一种永恒的背叛,她从未打算回头哀求丈夫的原谅而在苟全的性命中度过一生。 于尚孟而言,他的恋情一开始就被动压抑,他的背叛一直犹豫不决,被锁住后两人朝夕相处,彼此的性格差异被扩大强化。尚孟性格安静喜欢独处,玉帕蒂性格外向崇尚自由,生活的摩擦越来越大,从拌嘴、争吵发展到打架,尚孟已经无法忍受,他梦见了儿时在父母葬礼上帕博“永不抛弃尚孟”的承诺,他渴望帕博能原谅自己的背叛,能念在情同父子的情分上解开锁链停止这种无边的惩罚。因而他强迫玉帕蒂和自己一道跪在帕博面前献花并承认错误祈求谅解。然而一切都非他所愿,帕博要尚孟和玉帕蒂知道,对他的背叛,是一种永恒的背叛,已然无法回头。维度三:永恒的解脱“永恒”的第三个语义维度是解脱。三位主人公在面临爱情和背叛时,从心理层面,都希望痛苦最终能放下,心灵最终能解脱,而不同的是他们各自寻求解脱的方式。于帕博,在有生之年求解脱是奢望,锁链也在折磨着自己的内心,但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折磨,用报复的快感才能获得短暂的慰藉和解脱。因而,面对尚孟两次苦苦哀求,帕博显得很平静,只是给了俩人一把枪。当尚孟最后一次抱着满身鲜血的玉帕蒂尸体来到帕博面前时,他依然冷静异常,脸上看不到一丝惊讶和悔意,甚至最后只是在森林的一个角落里草草埋葬了自己曾经深爱的妻子玉帕蒂。正是因为帕博的无法解脱,致使他根本无法尝试原谅。换言之,在帕博的潜意识里,只有通过折磨方式永远锁住二人的背叛,才有可能使他获得永恒的解脱。玉帕蒂寻求的解脱则显得畅快淋漓,符合个性。被锁住后的日子逐渐模糊了她的爱情,她在夜里哭过,在尚孟承认背叛时疑惑过,在尚孟要砸断锁链时强烈反抗过,而在得知腹中有了小尚孟时再次坚定了爱情。当绝望寻死以求解脱的尚孟从帕博那里得到枪后,她仍旧希望枪能帮助两人解开锁链,共同奔向自由和幸福。然而,强烈渴望解脱的尚孟已经没有生的欲望,他选择以死换取帕博对玉帕蒂和小尚孟的宽恕。面临生死抉择的关口,真心相爱的二人均希望以自己的死亡换取对方的永恒解脱。在尚孟要求玉帕蒂扣动扳机射杀自己时,她将枪口对准了自己:带着小尚孟永远离开,结束这场背叛悲剧,还自由于爱人。在爱情里,玉帕蒂的自杀并不是为了自己解脱,在她心里,她从来没有背叛她的爱情,亦不需以死换自由,更不需解脱,她的一切动机,皆为还给尚孟渴望自由和宁静的生活。于玉帕蒂而言,坚持真爱就是心灵的永恒解脱。相反,尚孟从小父母双亡,丧失安全感的他性格犹豫、有软弱的一面,导致他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摇摆不定。第一次,他哀求帕博解开锁链未果,反目与其争吵。在河边找到斧头后,因玉帕蒂担心锁链分开两人便要分离而挣扎不肯砍断锁链时,他朝玉帕蒂吼叫“你毁了我生命的一切”,并对其拳打脚踢,后来又极度悔恨自己的暴力行为。第二次,他对活着解脱已不抱希望,他只期待以死换取玉帕蒂和小尚孟的永恒解脱,这体现了尚孟最真实的善良本性和内心对爱情的保护。相比第一次见到枪的恐惧,尚孟主动拿起枪,平静地和玉帕蒂返回住所。也许是因为尚孟犹豫软弱的个性使他根本没有勇气自杀而成就了玉帕蒂的永恒爱情。然而,一尸两命并未能换取帕博的宽恕,永恒之锁依旧留在生死之间。当尚孟发现玉帕蒂开始腐烂的身体时,他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女仆闻声赶来砍断了玉帕蒂的手,腐烂的汁液喷射在他脸上,此时尚孟的精神底线彻底崩溃,拖着玉帕蒂被砍断的手向森林深处狂奔,身后留下凄厉恐怖的哭喊声。影片在这里达到最高潮:尚孟疯了,这是他背叛帕博的结局——永恒的惩罚。某种意义上,他以疯癫的心理状态获得了属于他的永恒解脱。影片通过三位主人公各自经历的爱情、背叛与解脱的三个心理过程阐释了“永恒”的这三个语义维度:帕博希望爱情永恒却得到了永恒的背叛;玉帕蒂坚持永恒的爱情,也得到了永恒的解脱;尚孟希望带着永恒的爱情离开得到永恒解脱,却什么都失去,得到了永恒的惩罚。电影的原型既来源于生活,又反馈于生活。这部经典的泰国电影,曾于不同时代三次翻拍,虽然影片中描述的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环境、生活场景、道德观念和处事方法距离当代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每次重拍均获得了新的成功,因为人们对追寻美好浪漫的爱情理想的坚持从来不曾改变,这也是影片中三位主人公的悲剧源泉,而能否实现永恒的美好爱情,则关系到多方面多角度的因素,主观的美好愿望往往只是问题的一面。那么,如何正确对待爱情,如何正确认识永恒,则是这部电影留给现实的思考。正如影片通过帕博女仆传达的信息:“没有什么能解开锁链,除了你们的心。”[参考文献][1] 周星.影视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冯绍群.行为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3] 百度文库.《永恒》,无法永恒 [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ff42e4380912a21614792929.html.[作者简介] 李洁麟(1977— ),女,广东澄海人,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汉语言文学200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推荐访问:维度 语义 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