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企业裁员风险控制_2019年将爆发金融危机大裁员

  [摘要]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了中国的实体经济。为了应对危机,企业往往进行大规模裁员来渡过难关。但是,企业裁员由于涉及到企业、投资者、劳动者、政府等各方面的利益,特别是在当前的政策背景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以发展民生、保持增长、促进就业为首要施政目标,对企业的减薪、裁员进行了规范和限制。企业如何能够最有效的裁员?在公司法律实务中,法律工作者如何能够正确适用相关的法律规定,控制企业裁员的风险,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 风险与控制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136-01
  一、企业进行经济性裁员规定中的风险与控制
  (一)实体条件中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实体性条件,所以,企业要在条件成熟时,才可进行裁员,否则就有违法裁员的风险,而且根据法律规定,企业裁员有举证责任。例如企业破产的,需要有法院的破产裁定书;企业做出重大的调整,需要履行一个前置程序,即要与劳动者协议变更合同,如果没有履行前置程序,也属违法裁员。
  按照《劳动合同法》第41条的规定,法律规定了一条限制性兜底性质的条约,要求用人单位不能宽泛地理解不利于企业的所有情况,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在本条中的“客观经济情况”应做限制解释,通常理解为不可抗力。
  (二)程序条件中存在的风险与控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用人单位要特别注意上述法条中的人数限制和时间要求,很多企业在没有达到最低法定人数要求时就启动裁员程序,就要承担违法裁员的风险。在司法实务中,建议企业在没有达到法定最低人数限制时,采用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单独解除劳动合同的办法,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另外,应提前30天说明情况的义务也要遵守,根据法律规定,企业说明情况有两种选择:一是向工会说明情况,二是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在实践中,企业要留有提前说明通知(书)等文件,特别要注明日期,并且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时,要保留有职工签到的文件和会议记录,这些都有利于防止法律风险。
  关于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报告义务,由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报告需经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实践中关于报告义务的运作也有不同理解:有学者认为没有规定必须经劳动部门批准,说明此处的报告义务是程序性的,则企业可以事先报告,也可以裁员后报告;有学者认为,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而经济性裁员由于涉及到的劳动者范围广,影响面大,虽然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但也要在事先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综合上述观点,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更有道理。企业向劳动部门报告后,要留有报告的相关证据,例如行政机关相关人员的签名,通过专递或者其他渠道的,一定要保留回执。
  另外,在企业员工离职时与离职后,企业也要相应地做好程序性工作,如员工的离职证明,劳动者离职的财务部门证明,劳动者医疗、保险、如果员工岗位是与公司客户或者其他单位有密切联系的,公司应向有关单位发函告知员工的离职情况,并收回相应的例如空白合同书、印章等相关资料。防止员工离职后损害公司的利益,而第三人又以表见代理抗辩,造成公司的损失。
  二、非裁员解决方式探讨
  (一)降薪或停工放假
  在金融危机下,很多企业会出现订单锐减、人员闲置的情况。如上文所述,经济性裁员存在很大的风险,实施不当,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后果。针对这种情况,实践中有企业实行停工放假的方式,以放假来变相裁员,放假期间,企业给员工的仅仅是最低工资或者不发工资。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着法律风险,因为员工的工资数额一般是在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企业在停工期间,也要支付员工工资。或者在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也要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工资。如果企业单方面降低工资或者不发工资,属于一种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行为,这种行为显然不符合法律的规定。笔者建议不要强行降薪,但可以调整薪酬结构,提高绩效工资在工资总额中的比例。在金融危机中,应该说,企业和员工都是受损者,作为有责任的企业和对企业有归属感的员工,应该采取协议的方式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实为上策。
  (二)对加班工作的调整
  对于经济性裁员来说,裁员的目标多属于生产工人。这些员工的薪酬一般采取的是“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的方式,而基本工资往往就是该地区的最低工资。在企业开工不足的情况下,可以调整企业的生产时间,达到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的目的。在危机的背景下,这种缩减成本的方式不失为一道良策。可能由于薪酬的减少会造成一部分工人的流失,企业要注意在员工离职时《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经济补偿责任。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46条的规定,在员工离职时,如果是企业首先提出的,由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所以企业轻易不要主动提出与员工协议解除劳动合同。对于一些生产经验比较丰富的老员工,关键岗位的工人,企业可以采取适当安排加班的方式,来维持他们的工资水平。虽然这样对于大多数工人来讲不太公平,但企业毕竟是一个自利的经济体,针对特殊时期的特殊政策,社会、媒体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

推荐访问:裁员 金融危机 风险控制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