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全并联牵引网故障测距原理研究|6-6型绳牵引并联机构

  1.概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铁路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核心,客货运量严重饱和,运能与运量矛盾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高速铁路是解决客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之一。高速铁路是指具有高加速和高减速性能及对列车运速在200km以上的铁路。提高列车速度是铁路赖以生惟一出路。高速铁路的牵引动力一般为电力牵引。列车速度快、行车密度大要求供电容量大、供电可靠性高。高速列车要求起动快,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和距离内达到额定最高运行速度,为此,必须加大牵引功率,以增大其起动牵引力。AT牵引网从而应运而生,从而AT故障测距引人关注。
  2.AT供电方式
  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简称AT供电方式,不但是电气化铁道减轻对临近通信线路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而且具有很好的技术指标,己被许多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国家研究和采用,也是高速铁路使用的主要供电方式之一。AT牵引网由接触线、轨道和回流线构成,大多AT供电系统还具有保护线和辅助联接。对于复线AT供电系统,一般还具有横联线。
  全并联AT供电方式是在复线AT供电方式的基础上,将上下行牵引网的接触线(T)、钢轨(R)和正馈线(F)在变电所出线处及AT所处通过横联线并联起来。在全并联Af供电方式下,上下行牵引网虽然都有各自的断路器,但在正常情况下均为一主一备的运行方式,即上下行牵引网共用一台断路器。全并联AT供电方式的具体形式如图1所示。
  3.测距原理及仿真
  全并联AT供电方式由于接线上比较复杂,故障率相对其他供电方式比较高,因此配置故障测距装置,在线路发生故障时能够迅速测得故障地点及时解决故障,恢复系统供电,是十分有必要的。针对全并联AT供电方的特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连线电流比”、“转移阻抗法”等故障测距原理,这些故障测距方法各有自的特点,基本适合工程需要,但也受诸多因素影响。
  3.1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原理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应用比较典型,如图2所示,K1点发生接地故障,通过对图2所示的电路进行分析,有如下的关系式:
  (1)
  为了克服AT漏抗、线路不均匀对测距精度的影响,在工程应用中对式加以修正
  (2)
  式中:Kn,Kn+1:电流分布系数,范围根据站场情况可调整。
  当AT牵引网发生故障后,变电所馈线保护启动的同时,通过专用通道下发一个数据采集命令,在故障电流切断前,同步采集每个AT中性点吸上电流,将每个AT中性点吸上电流通过专用通道传送到牵引变电所,比较各个AT中性点电流的大小,最大的两个电流所在的AT段即为故障点所在区段,再按照式(2)进行故障点定位。为了实现每个AT中性点吸上电流的同步采集,需要架设专用通道,这专用通道既带来了一次投资的增加,还会因其故障而使整个供电臂或局部区段不能进行测距。
  3.2 AT中性点吸上电流比测距仿真
  3.2.1 模型建立
  110KV供电系统,经过牵引变电所(110/55KV)后,得到AT供电需要的,带有中间点的2*27.5kV电压系统;系统图如图2所示为复线牵引系统,系统暂不考虑上下行线路之间的互感。
  3.2.2 故障计算
  在如图的K1位置,模拟T-R故障。其中Dn为故障点两端的AT所之间的距离,这里为10km。Ln为故障点距离前一个AT所的距离。In为故障点前一个AT的吸上电流,In+1为故障点后一个AT的吸上电流。
  简单的吸上电流比,计算故障距离的公式为:,其中Kn,Kn+1:电流分布系数都选常数1,K1点处在距离牵引变电所的第一个AT所,和第二个AT所之间以故障距离步长1km模拟T-R故障,部分仿真数据如表1。
  3.2.3 全供电臂T-R短路故障电气仿真
  作出全供电臂T-R短路故障距离与吸上电流比的曲线,如图3-4:
  4.总结
  高速铁路已经出现很长时间了,可是在中国还处于筹建阶段,修建高速铁路(客运专线)符合我国快速增长的旅客运输需要。作为电力机车动力来源的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是发展高速铁路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AT供电方式是高速铁道牵引供电系统主要采用的供电方式之一,将上下行线路在每个自藕变压器处并联起来而构成的全并联AT供电方式,比AT供电方式有更好的技术经济指标。因此,必将得到广泛的应用。必须注意到,这种新型的供电方式,比其它供电方式更加复杂,因此故障率必然会相应的更高,这就要求当故障发生时,能够及时保护能够及时动作,切除故障,并且能够准确的找到故障地点,及时的处理故障。
  参考文献
  [1]葛耀中.新型继电保护与故障测距原理与技术[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林湘宁,刘沛,等.基于故障电流暂态分量的测距研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2,26(3):45-50.
  [3]曹建猷.电气化铁道供电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林恩民(1965—),男,黑龙江阿城人,大学本科,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电子工程系,一直在阿城继电器有限公司从事继电保护产品设计工作,2006年荣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2006年荣获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颁发的科学进步一等奖,2011年荣获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颁发的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推荐访问:并联 测距 牵引 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