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小学”的诗意德育 诗意德育

  古运河边,拱宸桥畔,静静地矗立着一所百年老校。大仙庙的悠悠钟声敲响了它的第一堂课,千年运河水滋润了一代代学子的心灵,它就是浙江省杭州市拱宸桥小学,这里的人们亲切地称它为“拱小”。
  2001年,正值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盛夏时节,35岁的特级教师王崧舟作为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第一个引进的人才,在梦想的激励与冒险的忐忑中,阔别家乡浙江上虞,跨入了拱小刚被刷新过的大门,他成了这所百年老校的第十五任“掌门人”。
  年轻的校长可谓临危受命。曾经,拱小是当地百姓心目中一所值得托付、为之骄傲的学校。但到上世纪末,随着拱宸桥地区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学校的异地新建,拱小转眼之间陷入了发展困境。学生多为周边小区居民子女,生源复杂,师资参差不齐,硬件设施落后,与高耸伟岸的拱宸桥相比,因桥得名的拱小却在世人心中黯然失色。
  这位以“舟”入名的校长似乎注定要和以“桥”命名的学校结下一段不离不弃的生命之缘。从荡舟拱小的那一天起,王崧舟就和他的“诗意语文”影响并带动着拱小师生从困境中奋力爬坡,与近年来推行的“诗意德育”一起,合力推动着学校步步渐入佳境,书写了一所“平民小学”的教育传奇。一度名不见经传的百年拱小,渐渐成为了杭城百姓心目中的名校。
  2012年6月中旬,美国中阿肯色州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华裔美国人庄国欧一行走进拱小。行程紧张的美国教育同行原定在拱小参观考察40分钟,但他们被这所精致的学校深深吸引了。校园虽然不大,但驻足两个小时后,他们依然流连在拱小校园里,不忍离去。“我在中国看了多所学校,这是第一所让我震撼的学校。没想到,你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得如此精致,如此美。”对于拱小的育人理念,庄国欧先生意犹未尽地连声感慨。
  这是怎样一所学校?“诗意德育”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呢?6月下旬,记者走进拱小,感受其“诗意德育”的奥妙。
  “德育为什么不可以充满诗意呢?”
  在家乡上虞做教师的时候,王崧舟曾担任学校大队辅导员。丰富的德育实践让他对中小学的德育现状了然于胸。“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说起道理,孩子们都懂,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很多行为就扭曲了。”多年的教育积淀使王崧舟认识到,导致德育成效乏力的原因正在于“学校德育较少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从而可悲地变成了一种对孩子的束缚和强制”。没有“打动人心”,怎能指望孩子们有多高的德育素养?
  还是在做大队辅导员的时候,当时的老校长常向年轻的王崧舟推荐一些好书。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王崧舟最喜欢,对他影响也最大。苏霍姆林斯基和“两朵玫瑰花”的故事,深深感动了王崧舟,无论何时想起来,总有一种无穷无尽的回味。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做校长的时候,一天,校园里开了一朵特别大的玫瑰花。全校孩子都未曾见过这么大的玫瑰花,一边欣赏,一边啧啧称奇,没有一个孩子摘花。但第二天,在苏霍姆林斯基巡视校园时,发现一个4岁的小女孩走到玫瑰花前,很从容地把这朵最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摘了就往校外走。苏霍姆林斯基很好奇,走上前,弯下腰,微笑着问道:“孩子,你为什么要摘花呢?”小女孩认真地对校长说:“奶奶生病了,病得很重,为了安慰她,我说我们学校开了一朵特别大的玫瑰花。但奶奶不信,我想把花摘下来给奶奶看一看,然后我还会把这朵花送回来。”听了孩子的话,苏霍姆林斯基很感动,于是在花丛中又摘了两朵玫瑰花递给小女孩,亲切地说:“孩子,这一朵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有爱心;这一朵请你代我转交给奶奶,因为她培养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从初次看到这个故事至今,已20多年过去了,“两朵玫瑰花”却牢牢地扎根在王崧舟的脑海中。“这是一个德育故事,更是一个教育美学故事。故事中教师的行为是美的,孩子的心灵是美好的,两颗美好的心灵又碰撞、升华出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火花。”面对小女孩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没有一句批评指责的话,没有居高临下地讲“你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的大道理,而是以一种人性之美和高超智慧,从儿童的视角平等地和孩子对话。“谁能说,这不是在教育孩子?”这种诗意化的德育,令王崧舟欣赏甚至崇拜。
  这也正是王崧舟“诗意德育”的缘起。来到拱小担任校长后,王崧舟有了一块自己的“试验田”,他希望这一方校园能成为充满芬芳的“育人玫瑰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诗情画意中健康、快乐成长。“为什么德育要那么严肃、冷冰冰呢?我们的德育为什么不可以充满诗意呢?”王崧舟带着拱小的老师们,开始在这块试验田耕耘、播种。
  语文特级教师出身的王崧舟,提出了“诗意德育”的三大策略:赋教,比教,兴教。所谓“赋教”,是通过教师讲故事育人。拱小发动全校教师,从书籍和网络上搜寻古今中外上万篇意境优美的育人故事,从中遴选出1000篇,又精选出99篇,汇编为《99个成功育心的经典故事》,成为拱小每位教师的育人指南。“一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有‘故事力’,教师会不会讲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德育效果。”王崧舟欣喜地看到,在优美隽永的故事情节和情境张力中,育人过程被诗化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德育充满了感人的力量,深受孩子们喜欢。所谓“比教”,是通过“打比方”的策略育人。拱小的老师们以松比德、以竹喻人、以梅修身、以菊陶情、以兰养德、以莲托志,学校里校树、校花、班树、班花,都成了实施“比教”的重要资源。所谓“兴教”,是通过“游四方”的策略育人。一年中,杭州的学生有寒暑假和春秋假4个假期。拱小创立了“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开发了“我与运河”校本课程,每年组织孩子们参与“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体悟开拓、包容的运河精神,在生动真切的游历中让他们受到情感陶冶和心灵洗礼。
  每天清晨,王崧舟都会准时站在校门口,微笑着迎接每一个孩子。看到哪个孩子的红领巾或衣扣不是很整齐,他便亲切地向孩子招招手。孩子走到校长跟前,校长会弯下腰,细心地为孩子整理一下服饰。如今,每天清晨,拱小的孩子们一走到离校门口5米的时候,会下意识地摸摸自己的红领巾,整理一下衣扣。见到校长,每个孩子都会深深地鞠一躬,王校长也会深深地回敬孩子一躬。教育,在这种诗情画意般的言行举止中进行着。   2011年寒假前的教师大会上,王崧舟没有一五一十地向老师们总结一年的工作,而是深情地讲述了一年中发生在教师身上的“校园十个最美瞬间”。英语老师丁宁新婚大喜,只请了两天假,一天筹备,一天典礼,新婚第二天,她便穿着一身喜庆的红色礼服,回到孩子们身边上课。王崧舟说:“那一刻,丁老师是最美新娘!”体育老师施碧芳怀孕8个月,腿肿,很难下蹲。但一次放学时,她看到一个一年级孩子的鞋带松了,便把孩子叫过来,弯身帮孩子系好鞋带。王崧舟说:“这是母亲的情怀,这一瞬间最美。”校医叶晓莉,在去年春天流感高发的日子里,每天放学师生离开学校后,她都要拿着紫外线灯,在出现流感的教室里照射3小时。全校师生都不知道她在默默做着这件事,包括王崧舟。有一天,王崧舟在无意中才看到了。王崧舟说:“她身体瘦弱,却有一颗菩萨心……”
  人都有向善向美之心。在“诗意德育”感召下,爱与美,在拱小的校园里流动着,滋润着师生的心田,唤醒了师生内心的纯净之爱。
  “事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孩子们?”
  现代社会,物质丰富了,然而人心却显得愈加急躁、浮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似乎变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在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的电子产品,冲击着、迷乱着孩子们的双眼。在迷离的城市里,如何培育孩子柔软敏感的心灵,如何呵护孩子宁静清澈的情感,如何激发孩子珍视生命的价值观?成为当下教育者的一个现实课题。作为三(5)班班主任的金蓓蕾老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常常自问一个问题:“我拿什么奉献给我的孩子们呢?”
  金蓓蕾是一个平和、乐观的人。在学校里,谁碰到她都是满面春风的样子,倦怠、沮丧似乎与她绝缘。曾有几个同事不无羡慕地说过,“金老师,全世界就好像你最幸福一样,从来没有烦恼”。金蓓蕾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她觉得在拱小工作,校长信任,同事和谐,“幸福指数”很高。工作上,王校长往往是“一只眼看着你,另一只眼不看你”,既不漠视你,也不是紧盯着你,“有一个适度的自由空间”。教育教学中,难免会遇到什么大事小情,但王校长总是豁达地说一句:“让金老师自己处理吧,她会处理好的。”简简单单一句话,对于金蓓蕾而言,恰恰是一种莫大的信任,“这种被信任的感觉很好!”金蓓蕾内心很满足。她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一直喜欢带着儿子在家里养花种草。一年四季,家里总是装点得春意盎然、温馨洋溢。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收获了一种平和心境。
  3年前一接手这个班,金蓓蕾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班带好。从一年级开始,她就带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养花。她跟孩子们商量好“养花的规则”:孩子们先在家学习养花,如果在家在校的各项表现都优秀了,或者某方面有较大进步了,或者改掉了一个不良习惯……每达到一个自己的近期目标,就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带着自己的花儿到学校里来养。这样,每个人的优秀表现便成为了大家的榜样,每个人养的花也成了他人眼里赏心悦目的美丽风景。
  江南的春天,雨水特别绵长。植树节前一天,突然暖阳融融。孩子们兴奋得满脸通红,跑到金老师身边,申请把教室里的花搬到走廊上晒太阳。金老师灿然一笑,准备“批示”,可话未出口,孩子们已经呼朋唤友地奔向教室的各个方向搬花去了。大盆的两三人抬着,小盆栽则宝贝似的双手捧着朝阳光地带跑去。金老师笑意盈盈地看着孩子们,她不用担心他们磕着碰着。在几年的养花过程中,他们已经训练有素,不需要老师再提醒“小心”之类的话了。
  走廊里,花草一字排开,小主人们像勤劳的小蜜蜂围在旁边,给它们浇水,擦叶子,还自言自语地说着话,又似乎是跟花儿聊着天。
  突然,楼凯文指着自己的文竹焦急地说:“金老师,您看,我的文竹枝叶都枯黄了。是不是天气太冷,快要冻死了?”金老师凑过去仔细一看,笑着说:“放心吧,没事的,成长过程中出现枯枝败叶是正常现象。来,拿把小剪刀,金老师帮你把这些枝叶修剪掉就可以了。”果然,修剪后的文竹在阳光下显得精神抖擞,生机勃发。孩子脸上的笑容赛过了这暖暖的阳光。这时,身后围着的许多孩子都纷纷要拉老师去看自己的花。
  当师生围在一起欣赏孩子们的“杰作”时,金老师轻声对孩子说:“看,这些黄叶枯枝多像一些小缺点呀,剪去了,就是一个全新的、更棒的你,对吗?”孩子们都笑嘻嘻地点头称是。金老师又说:“那老师和父母的教诲,是不是像刚才你们聚精会神地修枝剪叶呢?你们应该……”孩子们马上一本正经地说:“感谢老师!感谢爸爸妈妈!”
  养花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生命教育过程。花有红肥绿瘦,有枯枝败叶,也有来年老枝新芽……在养花过程中,让孩子体悟、品尝真实的生活意味——闲适、恬淡、自然、惊喜、伤心、感恩,这正是生活的本真,也是教育的真意。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少了追逐打闹,更多的是看书或照顾自己的花草,浇水、修枝、对话甚至移栽、玩泥沙。走进三(5)班的教室,就像走进了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一样,处处流露着生机和情趣。孩子们很喜欢,科任老师也特别喜欢走进这个教室。当哪个班要举办重要活动时,准会到三(5)班来借花花草草装点他们的教室,孩子们那种自豪、不舍之情,常常溢于言表。
  养花,可以培养孩子们的爱心、感恩心、责任心以及审美情趣、生活乐趣,陶冶性情……但又是一个长期积累、沉淀的过程。金蓓蕾深知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孩子一个个‘成长的节点’很重要。花也好,叶也好,都是生长在一个节点上。我让孩子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因为这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个节点,就像花的节点上冒出一个个花苞开花一样。”一二年级的时候,金蓓蕾就让孩子们收集、学习关于花儿的各种童诗。三年级时,金蓓蕾借助学校开展的国学教育,开展“风筝主题”古诗词教育。孩子们在和花儿一起成长,于无形之中,他们的生命之树也越来越茂盛。
  “借花育人是一个慢工细活,需要极大的耐心。”拱小德育副校长吴丽君很感慨,“金老师的班并非一开始就好,以前一下课喧哗吵闹声最大的就是他们班。但几年下来,孩子们变化很大,班级里呈现一种很和谐的状态。”吴丽君巡视班级的时候,常常在三(5)班里驻足,悄悄走到孩子们身边,倾听孩子们讲述他们的花或者草的故事。   自信随着“成功班旗”冉冉升起
  当晨曦把金色的曙光洒向拱小的那一方绿茵如织的草坪时,拱小的晨会开始了。周一的“成功之星”表彰活动,让孩子们期待又兴奋。“成功之星”是在全校学生中通过层层评选产生的,他们或者全面发展,或者个性鲜明,或者事迹感人,或者进步明显……几乎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当选。校级“成功之星”还能在全校师生面前展示自己,带领大家在国旗下庄严宣誓。
  周二到周五,每天都有一位“小小新闻发言人”对校园生活品头论足,建言献策。那一刻,孩子们俨然就是拱小的大校长。此外,学校抓住开学典礼时机,让每个孩子许个愿;利用“成功节”,感受圆梦的意义,让大家在分享同学的成功中得到启发和教育。成功树、毕业林都是“仪式”教育的成果。在百年校庆的典礼上,学校意外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一位已经毕业3年的拱小学子将自己在拱小就读6年所收藏的全部108张成功喜报捐赠给学校校史馆。
  “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是班级管理的窍门所在。”这是刚参加工作不久便担任班主任的舒平,在经过一番历练和洗礼后才真切感悟到的“属于自己的理念”。
  刚刚走出大学校门来到拱小,舒平的内心拥有“一个比较理想化的教育图景”。她很希望自己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教学之余带着孩子们在小河边、在夕阳下散步、赏花。然而现实却向她“浇了一盆凉水”。
  舒平刚毕业就担任三(4)班班主任,是因为原来的班主任工作调动离开了,但孩子们非常留恋原来的老师,对于这位新来的年轻老师则持一种拒斥态度。这种心态有意无意地投射到班级中,导致班级纪律比较差,常常是舒平在讲台上讲课,孩子们在自己座位上“开小会”。拱小有一个“家长视导日”制度,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一次视导日,班上35个孩子的家长全部来到学校,而在以前,一次大约只来十几位家长。舒平知道,家长是出于对自己的不信任才来的。
  班上大多数孩子缺乏一种集体荣誉感。学校每周都评选“成功班”,但他们对此很不在意。课间如厕后不洗手的习惯,在楼道里奔跑的习惯,都被负责值周的学生干部看在眼里,并被一分一分地扣掉。很自然,每次“成功班”评选都与他们无缘。舒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该怎么办呢?”她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却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内心充满了焦虑。那段时间,在上班路上,舒平总有一种“不想去学校的感觉,就像小时候被老师批评后的感觉”。
  王崧舟看出了一些苗头,找舒平谈话,告诉她“问题主要出在师生关系和课堂调控能力上”。那天下班后,舒平又接到王校长的短信:“世界上没有人能帮助你,除了你自己!”生性不服输的舒平,看到校长的短信,心里反而亮堂了许多,“我要以我的行动感化我的学生和家长,让他们知道,我是在用心做教育,并且我能够做好”。
  在拱小,每位教师都有一张“不一样的办公桌”。不是说它有多漂亮、多豪华,而是因为它就摆放在教室讲台对面左边的一个角落里,离孩子们1米距离。将近大半年时间,舒平从不到教师办公室办公,每天坐在教室里的办公桌上,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起初没有一个孩子理睬她,但慢慢地,有的孩子会在课后走到舒老师身边,和老师说说话。再后来,舒平便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学在一起,乐在一起,孩子们从心里开始接受她了,对她有一种离不开的感觉了。有时舒平外出开会,孩子会若有所失地说:“今天老师怎么没来啊,是不是生病了?”师生关系开始和谐、融洽起来。
  转眼升入四年级了。舒平看到,每周一学校升旗仪式上宣布“成功班”名单时,四(4)班的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一脸无所谓,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叹一声气,掩饰不住伤心、失落的情绪。舒平心想:“孩子们不是没有集体荣誉感,只是因为他们每次都得不到,于是丧失了自信。要把他们的集体荣誉感激发出来。”
  拱小每年都要举办为期一个月的“成功节”,旨在强化教师的“一心三最”意识,让每个孩子获得成长的自信。“一心”是指教育要致力于培养每个学生的“成功心态”;“三最”则倡导教学要走进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育要发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成功节分为若干单元:读书节、体育节、音乐节、美术节,等等,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从自己喜爱和擅长的兴趣特长中获得成长的自信。2011年在“成功节”期间的拔河比赛中,面对强劲对手,四(4)班的孩子们“为班级的荣誉而战”,每个人都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有的孩子的手被磨破了,后面的几个孩子被绳子牵倒在地,但直到比赛结束,没有一个孩子松手。舒平也和孩子们一起“战斗”,她在场边放声大喊,为孩子们鼓劲加油,“没想到,孩子们内心潜藏着这么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为了保持这个良好势头,舒平把学校经典诵读的时间用来“学唱班歌”。“国家有国歌,学校有校歌,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有班歌呢?”舒平喜欢唱歌,有一首非常励志的歌曲《少年强》,她觉得非常适合四(4)班。她从网上下载了这首歌带到班里,并给每人复印了一份歌词。
  少年强心飞翔/断了路梦在天上/败不降最坚强/泪擦干挺起脊梁/情无疆义坦荡/爱种在生命战场/恕我狂勇敢闯/我不是倔强张扬/天的空是地宽阔胸膛/地让天举起了年轻的力量……
  令舒平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非常喜欢这首歌。一段时间后,孩子们内在的意识发生了改变。以前他们对一些小事满不在乎,比如如厕后不洗手,“扣分就扣呗,无所谓”;现在他们会觉得“我做错了,对班级会有影响”。语文课前5分钟,原本是用来诵读古诗十九首,舒平把这5分钟用来诵读有关“自信”和“团结”的古今箴言。舒平把孩子们收集的箴言集中起来,每人给复印一份,课前5分钟诵读。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对这些名言警句自然产生一种感觉,他们“要做一个自信、团结的人”。
  操场上有3根旗杆,两根用来升国旗和校旗,一根旗杆一直空着。从2011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开展了升班旗仪式。舒平觉得这是一个更好的契机,她对孩子们说:“我们班在全校30多个班级中进入‘成功班’前三名,才可以升班旗。”听着老师的话,孩子们跃跃欲试,很激动的样子。那段时间,他们在课堂内外的表现令人刮目相看。科任老师反馈道:“舒老师,你们班真的好了很多啊!”一天,舒平在校园里碰到政教处主任张斌,她笑着对舒平说:“下周一你们班升班旗!”舒平喜形于色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孩子们,“哦耶,太好了!太好了!”孩子们兴奋地相互击掌,全班沸腾了。   其实,为了这一天,孩子们已经期待已久。他们早已自己设计好了一面四(4)班班旗。班旗的颜色和图案,是由学生投票决定的。班旗颜色选橙色,代表“积极向上”;图案是一只卡通形象的小狐狸,孩子们认为它代表着“聪慧、灵活”。
  周一的时候,班长萧圣憨走上升旗台,从王校长手里接过国旗和校旗,代表全班把国旗和校旗升起,又和另外两名同学把四(4)班班旗升起。国旗、校旗、班旗,三面旗帜高高飘扬在校园的上空,孩子们的心也跟着舒展起来。出于舒平意料之外的是,那个学期,全校评选20次成功班,四(4)获得18次,还获得了拱墅区2011年度区级“雏鹰中队”。
  “相信自己,我能成功;鼓励自己,天天成功;超越自己,一定成功!”这是王崧舟一直倡导的理念。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舒平和她的孩子们终于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师生携手共同成长,四(4)班的孩子们给了她一个又一个意外和惊喜。
  着力聚集师生内心的“正能量”
  拱小非常重视教师的身心健康。“团队心理辅导”、“静心课”等,为教师的身心和谐提供了很好的载体。一次,王崧舟观看杨澜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访谈对象是演员陈坤。一般影视明星喜欢挑选主角,但近几年陈坤却喜欢演配角。杨澜问:“人家都争着演主角,你为什么主动挑选配角?”陈坤说:“其实,人生没有什么事情是必须要做的,除了一件事——认识自己。”这两年,陈坤一有空就打坐,禁语。“为什么要禁语?”杨澜问道。“因为现代人不知道自己是谁。当一个人什么话都不说的时候,他会把注意力分配给那个内在的自我,看看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看了这个节目,王崧舟若有所悟,脑子里冒出来一个念头,“太好了,教师也需要静心啊,静心才能育人。”他把这个想法和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得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他们还建议取名“教师静心课”。不久,拱小专门请来瑜伽师,每周开8节课,每节课l小时。老师们在自己没有课的时候选修“静心课”,让自己在繁忙的教学任务和工作压力中抽出身来,静观自己的内心,寻觅内心的声音。很多老师尤其是长期坚持的老师“很受用”。拱小书记罗嘉绮和一位年轻教师搭班教一年级。这位老师大学刚毕业,性子比较急,教育孩子时也比较急躁。但如今每次上完“静心课”后,她对孩子们的态度就会明显缓和,说话的方式和语气变得轻声慢语。这位老师说:“我现在懂得,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需要等待,而不是急于有一个自己期望的结果。”学校政教主任张斌,对于“静心课”也是情有独钟。她说:“开始上‘静心课’的时候,自己静不下心来,总想着班里、家里的这事那事,但坚持做下来,感到很受益。”尽管学校工作很忙,但张斌总会挤时间参与静心课,“每次练习后,感到做事情效率更高了”。王崧舟乐于见到这种成效,“但我也不急于出现什么奇迹。老师的心慢慢沉下来,其实也使得他们内心的‘正能量’积聚起来”。
  数学老师程黎也是“静心课”的追随者,坚持一段时间,她感到自己很受益,让她体会到了“陶冶身心、舒展筋骨”的好处。于是,她想着让自己的学生也能受益于此。程黎工作8年,在带班、教学上都比较有经验。她注意到,课间十分钟活动后,孩子们回到教室里,至少在上课铃响5分钟内,他们大多处于一种“人在心不在”的浮躁心理状态。之前,程黎为了让孩子们安静下来,让他们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背挺直,手放正,静坐两分钟,再开始上课。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其实是“被安静”的,“一些调皮的孩子,他的心大半节课都会游离在外”。程黎改编教师“静心课”为“学生课前瑜伽”。她和几位老师商量着自编了一套简单的动作:闭眼,脖子右转两圈、左转两圈,肩膀前转两圈、后转两圈。程黎从网上下载了一曲轻柔舒缓的瑜伽音乐,并配着解说词:“我躺在水清沙白的海滩上,沙子细而柔软;我躺在温暖的沙滩上,感到非常的舒适……周围的环境很安静,四肢伸展、舒适,闭眼,缓慢而均匀地呼吸……”整个氛围是一种非常恬静的感觉。
  2011年春季刚开学,当这套自编的“课前瑜伽”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孩子们非常好奇,感到“很好玩”,眼神里流露着跃跃欲试的神情。有的学生说:“听到音乐,就好像自己真的在非常柔软的沙滩上漫步,仿佛海风在轻轻吹拂,感到身心空旷。”程黎觉得孩子们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说道:“如果你能把这套动作做得像你的感受一样舒展,达到身心契合状态,你就会陶冶身心,享受一种安详的感觉。”这样,孩子们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和下午第二节课课前开始练习“课前瑜伽”,每次2分钟多。一段时间后。孩子们不仅动作规范,而且能很快进入状态,能专注于学习。这让程黎倍感欣慰:“课前瑜伽让孩子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克服浮躁心理,全身心沉入课堂学习中,非常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
  王崧舟支持这个活动。2011年9月,拱小开始在全校推广“课前瑜伽”。程黎的班级成了示范班。“我班35个学生,人人都做了瑜伽小老师。”孩子们两人一组,走进拱小所有班级,一个示范,另一个纠错,手把手地教,非常认真。课前瑜伽也成了拱小的一个德育特色活动,杭城很多小学听说了这件事,纷纷打来电话,“希望学一学”。
  德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举手投足、一言一行的变化之中。德育活动比一味的说教更容易达到这样的成效。拱小的“餐前感恩文化教育”,与“课前瑜伽”一样,都是着力于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锻炼其心性。每天午餐前,拱小的孩子们会庄重地朗声诵读感恩词:“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劳动及所有付出的人。”
  餐前感恩文化教育,是2007年丁宁老师在江苏吴江培训时看到的。培训结束一回到学校,趁着兴奋劲儿,丁宁静心准备了一份PPT,内容包括餐前感恩词、就餐礼仪等。一天午餐前,她带着这份给孩子们的礼物走进了教室,有点神秘地说:“同学们,丁老师这几天吃饭特别香。”“为什么啊?”孩子们好奇地问。“这几天,老师每餐前都要念感恩词。”“什么是感恩词?”“有这么大的效果吗?”“请你们静下心来,看着视频。”这时,丁老师边说边点击了鼠标,屏幕上出现了很温馨的画面,上面呈现出4句感恩词,“丁老师诵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读的时候,用心体会这些文字的含义。诵读之后,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一起享用学校提供的营养午餐。”那天,丁宁发现,孩子们吃饭时都很安静,餐后也没出现一直让她头疼的抛米撒面现象。丁宁决定把这件好事持之以恒地做下来。   她的这个做法首先得到家长的认可。有的家长在家校联系本上留言:“自从念了感恩词,孩子吃饭时不再磨磨蹭蹭了,还愿意帮我干一些家务了。”章蓝心同学的妈妈打来电话:“丁老师,我们蓝心这几天变化很大,以前我烧好菜,孩子总是还没等我到就自己先吃。现在每天在餐桌边念叨什么,一问才知是感恩词。丁老师,你这个做法真的很不错。”她还跟女儿说:“以后妈妈也跟着你一起念。”
  一天,王崧舟在校园里巡视,发现丁宁的班级午餐氛围特别好。孩子们在盛饭的时候,5人一组,很有秩序,还非常有礼貌,每个孩子都会对分饭的同学说声“谢谢”;用餐时,孩子们坐姿端正,非常安静。王崧舟在学校行政会上大加赞赏,并决定copy到全校各个班。这样,每天中午11点35分,学校广播里开始播放古典音乐,孩子们在柔曼的音乐中诵读5分钟经典,包括《大学》、《中庸》、《论语》、《礼记》、《老子》、《庄子》等。5分钟后,进入午餐状态,每个孩子都会在桌子上摊开桌布,拿出饭盒,双手放在桌子上。在值日班长带领下朗读感恩词后,再开始用餐。“孩子们吃饭不再像完成任务一样,而成了一种享受。这样的用餐氛围,有助于孩子们健康成长。”王崧舟满意地说道。
  拱宸桥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标志性建筑。拱小的孩子们大多成长在运河母亲的臂弯里。“我们的孩子,天经地义地应该研究运河文化,传承和发扬运河精神。”王崧舟认真地说。
  2004年,拱小成立“运河文化少年研究院”,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如“水上人家”、“运河广场的设计建议”、“桥西旧城改建建议”、“拱墅区古樟树的调查”等,一些研究成果还被拱墅区政府采纳。2006年,拱小又着手编写校本教材《我与运河》,涵盖了运河地理知识、运河名人名城、运河诗词、运河风土人情。《我与运河》共6册,每册后面都为孩子们提供了“活动菜单”。如一年级的内容有“关于拱宸桥的故事”,建议孩子们请教爷爷、奶奶或邻居,搜集关于拱宸桥的小故事、小传说,搜集好后,在班里召开故事会……孩子们既受到教育,也乐于参与其中。自由开放的校本课程,打开了孩子的思维和视野。有个孩子只身跑遍杭州的大小街巷,撰写了一本专著《杭州小巷》,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杭城各条小巷名字的来历和传说……
  孩子们的视野打开了,脚步也迈得越来越远。从2007年开始,拱小每年都要开展“千年运河千里行”活动。一行30多个孩子,先坐飞机到北京,再乘舟坐车一路南下,考察运河的地理人文、风土人情。镇江的漕运码头、苏州运河公园,孩子们一路行走,一路收获,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山东济宁南旺分水坝龙王庙,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去的时候,那里还是一所小学所在地。走进这所小学的教室,孩子们看到课桌非常破旧,他们的同龄人,每天就坐在龙王庙里这些破旧的课桌前读书。有的孩子当即向领队的拱小大队辅导员马瑛建议:“老师,我们要跟这里的小朋友结对。”孩子们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通讯地址,和那里的小朋友开展“手拉手”活动。大队长杨凯同学说:“老师,早知道他们这样的条件,我应该带两盒粉笔来,彩色的。”细心的杨凯看到,龙王庙的老师用的是很短的粉笔头。第二年再去的时候,孩子们带着一些书本送给那边的小朋友。最近一次去时,当地已经建起了新的希望小学。听到这个好消息,那些曾经去过的孩子们,都开心不已。
  游历活动中既有开心的笑声,也有无声的感慨,是另一种方式的教育。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条件优越的杭州孩子,不会知道他们的同龄人,还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学习。走出去了,看见了,体会到了,他们才真正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感恩。
  岁月悠悠,山河不变。大运河,一条宽广的河,三千里古道去留无意,写尽神州秀山丽水、高天厚土;拱宸桥,一座挺拔的桥,四百年沧桑荣辱不惊,看遍华夏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看今朝,拱小幸福的孩子们,在古运河文化的滋养下,尽情享受着“诗意德育”的熏陶,正在快乐、茁壮地成长。
  (责任编辑 任小艾)

推荐访问:德育 诗意 平民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