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的培养构建工学结合服装专业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以社会需求和服装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结合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构建工学结合的高职服装专业的课程体系,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和整合,同时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运行保障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2-0047-03
  自国家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社会上却日渐呈现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偏离,而导致这一偏离的根源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不合理。如何使课程建设与职业需要有效接轨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应该值得思考的问题。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在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中,大胆地将先进的职教理念融入专业建设,构建服装职业能力培养为轴心的课程体系。
  一、服装职业分析与培养目标的定位
  随着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和产业的不断升级和优化,具有高素质技能型服装人才紧缺状况日益突出。同时,服装企业为应对不断加剧的行业竞争,对用人标准也越来越高。服装企业对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主要有:服装设计助理、服装打板、服装工艺师、服装跟单、服装销售、QC等。结合企业对服装人才的用人标准,我们分析了服装主要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如图1,明确了服装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质。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惠州和珠三角其他地区的服装企业发展特点,通过调查、访谈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素质的建议,并征求了本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意见,明确了我院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在服装生产第一线能从事服装设计与产品开发、服装工艺设计、服装打板、样衣制作、服装生产管理与服装营销等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旨,构建服装专业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于学生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它不同于普通教育基于学科知识系统化的静态课程结构,更具开放性 、适应性 、先导性,并充分体现市场对人才的能力及素质要求。
  1. 课程体系的构建。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主要由《服装设计》、《服装纸样设计》、《成衣工艺》、《纬编针织工艺》作为工作过程体系化课程培养的主要专业能力,同时将培养社会能力和职业素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我们明确了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后,根据服装设计专业对应岗位群的技能要求确定了4门技术基础课程;根据服装工艺师、服装打板师和服装设计助理核心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且参照服装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按照服装工作过程的顺序开发确定了4门职业能力课程;考虑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升迁能力,确定了5门职业拓展课程;此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又确定了3门综合实践课程,构建了以服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技术基础能力培养——职业能力培养——延展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培养作为轴线的课程体系 ,如图2。
  2.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服装设计专业按照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突出应用性、实效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培养目标,以课程改革为基础,进行必要课程整体优化,强化岗位实用知识和专业技能。
  (1)对课程内容进行改革。①以典型产品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根据对企业的典型岗位和任务分析整理,系统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任务,以服装企业典型产品作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在课程教学实施中以军训服——接单产品为典型产品融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以企业生产品种为案例组织纸样设计、成衣工艺等课程的教学工作;②仿真生产,工学结合,实现与产业对接。我们组织军训服的生产工作,从款式设计、样衣的制作到生产流水线的筹划与组织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的训练场所,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学校工厂化、车间教室化”,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轨并行;③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依托服装行业和企业,根据本专业面向的核心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相关的实训指导书,将“双证书”纳入教学体系,构建面向行业企业,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2)突出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促进学生职业经验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在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内容体系中,我们采取了按能力层次划分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了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创新设计社会实践等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服装设计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等层次,循序渐进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技能和技术。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由技术基础能力、职业能力、拓展能力和技术应用或综合实训能力四大模块构建。
  我们在完成课内实践教学的基础上,第二、四学期分别增加了2周的校内生产性实训,第五学期增加了6周校内生产性实训,第六学期组织学生深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大大增加了学生实践时间。同时在组织校内生产性实训中,我们将接单产品融入了实践教学环节中,先后为惠州宏锋实业集团生产新生军训服、院后勤处保安队生产保安服、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生产体能拓展训练服、肇庆学院教师运动服、学院志愿者服装等。实践证明,采用生产性实训进行实践教学,学生可以零距离接触生产流水线,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真正实现了“学校工厂化、车间教室化”,达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双轨并行。
  三、课程体系运行的保障措施
  1. 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先后与佛山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东莞飞宇科技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分别建成了占地1250平方米、固定资产一百多万的服装实训工厂和占地300多平方米的“飞虎电脑横机实训基地”。目前,本专业拥有1800多平方米的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服装实训工厂、“飞虎电脑横机实训基地”、立体裁剪实训室和纸样一体化实训室。同时与佛山安东尼针织有限公司、大进制衣厂(惠州)有限公司等6家服装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供学生进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环节的教学与实践。
  2.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确保课程体系有效实施,需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一专多能、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因为“双师型”教师能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且能有效地建立起理论课与实践课对接的一体化教学体系,优化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主要有以下措施:选送中、青年教师到到服装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在校企合作的服装企业中选拔一些能工巧匠,改善专职教师队伍结构;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多参与科研和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Z].教高[2000]2号,2000-1-17.
  [2]孙亚峰,陈杰.高职建筑装饰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3]陈志华,朱建军.高职服装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7,(8).

推荐访问:工学 课程体系 构建 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