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习力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基础教育的课改,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来看,主要有六个大的“改变”: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向“学会学习”转化,课程结构从“单调固定”向“多元选择”转化,课程内容从“繁难偏旧”向“鲜活知识”转化,课程实施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课程评价从“以评淘汰”向“以评促学”转化,课程管理从“一统天下”向“三级管理”转化。这些改变基本切中当前教育的弊端。在实践中,大家的关注点主要在课程与教材的改革和高绩效课堂两个方面。
  高绩效课堂的本质在于高绩效学习,在于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效率是学习力的体现。学习力有两个成分,一个是学习动力,体现为对学习的重视和用功程度;另一个是学习管理和学习方法。前者像是开车时踩油门力量的大小,后者则相当于汽车马力的大小。
  高绩效课堂的着眼点就在于通过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来让学生高效率学习知识。我们必须注意到,学习除了让学习者获得新知识,也会对学习者的学习力发生影响。比如,过度用功打疲劳战会伤害身体和产生心理障碍,降低学习效率,而在学习中通过探索和总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管理的能力,就会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对高绩效学习的追求,要求教师不仅对课堂教学实行有效的科学管理,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高效率学习,还要通过课堂的教和学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力,让学生变得爱学习和会学习。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把有效管理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行为中。这一切都意味着要帮助学生把学习从服从、应付行为升华为积极主动的系统行为,即有崇高的目的,清晰可行的目标和计划,科学的方法和管理,以结果为导向的行动。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人才会有激情和内在的动力,才会释放出创新的能量。因此,中国教育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围绕学习力和创新力进行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这一期我关注孙老师的案例,原因有二:
  第一是它代表我一直期盼的“学习提高型”案例。通过学习来实践,通过实践来思考,再通过思考反过来促进学习,这就形成了知行合一的良性循环,这样才是发展的成功之道,也就是“在重复中精彩”。
  第二是因为孙老师在积极实践我倡导的学习力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力教育填补了当前教育实践的一个重要空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口号已经喊了两千多年,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最流行的还是填鸭式的灌输教育,鲜有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学习方法训练了。孙老师的学习方法辅导,从系统行为角度来看,就是把教学从毫无生气的被动行为升华为朝气蓬勃的主动行为,把平庸的教学行为升华为成功的教学系统行为(系统行为的概念见本刊2011年第8期)。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很多老师眼中的工作就是讲课、改作业和考试。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材内容以应对考试为目标进行的。这种看似过得去的教学行为,从系统行为成功学的角度来看,是退化了的系统行为,属于应付和对付层面。行动一旦丧失崇高的意义,立即会变得平庸,丧失热度,目标容易错位,过程容易形式化,脱离对绩效和结果的追求。在这样的被动教学行为的示范作用下,学生的学习也会沦为被动应付行为,受控于教师的指令而缺乏积极主动的策划和管理,自然很难学出激情、学出成效、学出创新力。
  我们下面用系统行为要素分析的方法来看什么是成功的课程教学。
  目的:教师要充分理解为什么要开一门课,学习这门课对学生的成长和一生的事业会有什么帮助。要把这种理解和由此生出的激情与向往传递给学生。
  目标:教学目标不是完成进度,而是在保障进度的前提下尽可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成功的教学不是你讲了什么,而是学生学到了什么。
  计划:计划不是课程进度表和教案,而是要以绩效和结果为导向,充分了解学生的心态和知识状态,在展示知识的精致和美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来高效学习。要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来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学习。
  过程: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讲课、批改作业和考试,而是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目标,调动他们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把被动的“听课—作业—考试”三部曲升华为积极主动的系统行为,通过成功的学习来体验学习的乐趣、激情和成就感。
  调整: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看成是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改进,在日复一日的重复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孙老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辅导,已经超越了学校对教师的职责要求。只要是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自己教学绩效的老师,都会希望自己的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在这样美好的动机驱使下,教学行为就会开出芬芳的成功之花。
  (本栏责编 卢丽君)

推荐访问:教育改革 突破口 提高 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