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语文学习中的分组与合作

  分组与合作学习,有利于建立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更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努力进行自我完善。  一、在分组和合作中建立责任感和成就感
  对于许多非毕业年级的高中生而言,因为学业压力大、学习内容繁杂,往往只顾埋头做题,无暇顾及其他。甚至有些人还会认为参与课堂是浪费时间,“事不关己”,应该“高高挂起”。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仅没有责任感,而且缺乏成功的体验,缺乏成就感。
  而合作学习的一大显著特点正是:“责任明确、义务感强”,这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品质。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逐渐明白,“自己不仅在学校里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后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更要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1]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中心约翰逊指出:“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其所在小组其他同伴学习负责。” [2]这样,师生之间的传统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就被现在的教师与各小组之间或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多向交流所取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习内容的掌握既依赖于个人的努力,同时也依赖于小组中每个同伴的努力,每个人的成功为他人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他人也同样为个人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支持。
  二、在分组与合作中激发学习兴趣、进行自我完善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孔子也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来阐发兴趣对于人的重要意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学习的“迷恋”往往是从兴趣开始的。由兴趣产生动机,由动机引发探索,由探索达到成功。在成功的快乐中产生新的兴趣和动机,推动学习的不断成功。《语文课程标准》就十分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合作学习中,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都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的。
  从动机激发的角度看,在课堂上最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关系。合作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好奇心和探索欲望。[3]从心理学角度讲,动机有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之分,其中内部动机更具持久性。针对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合作意识比较薄弱、竞争心理强的特点,可以先从奖励小组入手,通过外部奖励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随着合作学习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并从协作活动中体会到互助带来的益处和同学之间的友爱,对合作学习过程反响积极,愿意参与其中。这时,即可通过设置适宜的合作学习的问题情境、确立集体目标的合作性、给予学生集体学习的自主权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动机。而从需要满足的观点看,学习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只有愿意学习,才能学得好。合作学习把教学建立在满足学习心理需要的基础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而语文学科又恰恰是最具情感色彩的学科之一。学生在班级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交往、自尊和归属。满足了他们这一心理需要,才能极大程度地激发学习兴趣。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语文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更要关注课外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是学生进行自我完善的过程。高中学生在理解分析能力、统筹规划能力和自控自律能力等方面都可以胜任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现在各高校的自主招生工作大多安排在高三上学期进行。由于时间安排上的特殊性,这个时段学生尚未进行或完成高中知识的复习,为在自主招生考试中获得先机,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语文知识的搜集和整理,由同组成员合作完成某一部分内容,并加以落实。包括搜集整理语文学科的知识点,搜集近几年高考经典试题或模拟试题,搜集各年份各高校自主招生试题等,并在班级网站、博客等平台上共享资料,组长预留作业并定时定量考核测验等内容。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自主复习并不等于教师对此放任不问。青年学生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虽有热情但往往缺乏耐久性,虽有冲劲但难免经验不足。要想在小组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也很重要,力争做到“五有”,即“有主题,有任务,有指导,有监控,有考核。”“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做与合作学习无关的事情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当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当学生合作学习完成后,教师未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时”,[4]教师就应遵循上述原则对学生进行干预。教师的鞭策和指点,会使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分组与合作中培养竞争意识
  盛群力在他的《合作学习设计》中认为:“合作学习决不是只讲合作不讲竞争。实际上,竞争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社会劳动中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这种竞争不能被当做推动学习的主要机制;同时,竞争也不应该在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前提下进行;还有,竞争应避免简单地把“你赢我输”作为最终目标。合作学习小组把竞争看成是“竞赛“,一方面带有“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意味,另一方面主要是将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竞争,以此鼓励改变原来的竞争中缺少合作这一局面。”[5]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加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应常常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因为分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共同进退的伙伴,而且也有了明确的对手和赶超的对象。
  语文课堂教学上,为使授课更有时效性,可以以小组为单开展各类型的比赛,现场答题现场批改宣布成绩。除评出个人的最高分数外,还要评出团体成绩最高分。比如,为鼓励学生积极完成背诵任务而举行的古诗文名篇速背比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而举行的“我爱”比赛以及为督促学生记诵古诗词名句而仿照电视上热门娱乐节目模式举行的“我爱记名句”活动等。
  这些比赛往往都是利用课堂的零碎时间进行,各小组全员或选派代表参与,用时少而且紧张而激烈,耗时一般只有5~6分钟。而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检查了课后作业,也极大地带动了语文课堂的气氛。由于小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所以学习从本质上不是“独善其身”的个人行为,也不是“你输我赢”的排他性竞争。责任到人和集体性奖励相结合,使得小组成员在情感上融为一体,每个人的努力和小组内的互相帮助换来了友爱尊重、接纳归属、自信自豪等心理感受,大家共享成功的喜悦,庆贺集体团结奋斗取得的成绩。即使遇到挫折和失败,也不会互相埋怨和指责,而是注重寻找原因,争取全体获得进步。
  注释:
  [1][3][5]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设计[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7.
  [2]陈静.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教育:下册,2002,12.
  [4]赵振翔.语文合作学习的问题与对策浅谈[J].语文教学研究,2009(5):79-80.

推荐访问:分组 语文学习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