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中的分组教学_新课程教学

  在大力倡导生本教育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机械地教,把知识简单地通过填鸭式教学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也不再是被动地学,把知识不加思考一古脑儿全部吸收,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热烈的气氛中自觉地把知识内化为自己个人的能力和才干,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它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中初步尝试适时地运用分组讨论这一形式,使学生主动参与物理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背后,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热闹”背后,透漏出很多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的随意性和放纵性显得越来越突出。学生内在的情感和思维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存在着如何正确把握新旧学习方式和教学观念的转换问题,我们应引起高度注意。
  1. 自主不是教师跟着学生走。一些教师只是从表面上理解自主学习,认为自主学习就是淡化教师的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尊重学生对学习的选择、教师跟着学生走。如,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和指导,没有具体要求,没有检查和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师一味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学生一时兴起,争着发言,只顾自我表现,沉浸在孩童的游戏中,哪还有心思探究知识的奥妙。课堂“开放”了,学习“自主”了,但基本的“游戏规则”没有了,教师几乎成了旁观者,学习效果适得其反,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要少讲,把时间还给学生,也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自主学习。一节课讲多讲少,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自主学习与讲多讲少并没有本质的联系,比如说教师从教的角度分析,学生从学的方面独立思考,这难道不是自主学习吗?学生自己看书、活动,不一定有所思,有所悟,也并不等于学生真正在自主学习,有时内在的动因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会有较大差别。
  要真正让自主学习落到实处,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在自主学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不能削弱,反而应该加强,但加强的理念变化了。以往考虑的是如何教,现在则要研究学生如何学,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更多;更会学、更愿意学。这就是立足于学的自主学习观念。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切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这才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之所在。
  2. 应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问题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答,就不必再通过讨论这一途径来实现。而有些问题虽然学生不能独立思考解答,但也不适于运用讨论的方法来完成,而是要通过实物演示、操作、观察或其他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实现。因此,选择适当的问题和时机,提出明确的要求进行分组讨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合作应注意形式与效果的统一。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变得频繁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把构建新的学习方式理解成外在的东西,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具体表现形式上,以为课堂热闹了,学生合作、讨论了,就体现了新理念,其实这是对转变学习方式的误解。
  比如,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交流当作法宝,有时学生的探究欲望还没有被唤起,就开始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导致少数优秀学生当“小老师”,多数学生当听众或陪衬,他们的意见往往被忽视;还有的所谓合作,总是教师先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室里一片嗡嗡声,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仅象征性地合作一两分钟,学生还没进入讨论状态就宣布结束,然后请各小组学生代表发言(这些代表一般是固定的好学生),虽然很热闹,但没有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合作流于形式;还有的问题并不难、不复杂,学生个人完全可以独立解决,却偏偏让学生合作探究,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往往是教师没有真正接受新理念,没有把握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实质。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思维积极性,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因此,只有当学生遇到了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状态时,合作交流才有兴趣;也只有当学生意见不统一,感到有必要争论和探讨时,合作才更有价值。换句话说,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学习才会收到实效。
  4. 奖励不能常规化。有些教师为了调动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教学中常常对学生实施物质奖励。比如说,对回答问题好的、声音宏亮的、发言积极的、竞赛获胜的等等都给予奖励。奖品一般有小红花、小红旗、小粘贴或者是一些小的学习用品等等,这种现象在小学高年级稍好些,尤其是低年级显得尤为突出。殊不知,小学低年级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在学生心目中形成只要表现好,就有奖品的功利思想。其实奖品应该起到一个激励作用,我们老师应该反思一下,这些小奖品到底是否起到激励作用了,如果没起到这个作用,学生下课后把得到的小红花、小红旗等这些奖励当废纸一样扔掉,那么我认为这种奖励毫无意义。
  5. 课堂中的声音问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形式成了许多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为了体现探究式学习方式,几乎每节课都有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活动的机会。随着小组活动次数的增多,声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些小组在活动时大声喧哗,声音过大,严重影响其他同学甚至是其他班级的听课效果。可能有的老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要宏亮,但是要让学生明白“声音宏量”并不等于“喊”。我们教师要做出正确的引导,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说话。
  6. 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能一部分同学参与,另一部分同学浑水摸鱼。新课程倡导要关注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活动一定要全员参与,无论是公开课还是评优课等等,都要求全员参与;否则,一个班级那么多人,只有一部分学生参与。那么,其余的孩子怎么办?这样的做法,对没参加活动的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伤害吗?绝对不能因为某些孩子学习成绩差就另眼看待,更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要求孩子。如果我们能够把每个孩子都当做孩子来看待的话,不难发现,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这些也只是我在平时听课的过程中仅以我的眼光发现的一些问题,至于如何解决,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推荐访问:浅析 新课程 分组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