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从军纪念章|昭和十二年从军纪念章

  十七、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   1937年8月13日,日本帝国主义在上海制造了“八一三”事变,也称“第二次上海事变”。日军以租界和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八一三”事变是以日本海军为主力,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又调集陆军主力部队增援为主。事变发生后,日本政府为激励侵华日军士气,特意由日本造币局泉友会设计铸造了一种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以“褒奖”参加“八一三”事变的日本海军官兵,并与前面陆军版纪念章配套,盛放在方形盒中。
  海军版支那事变纪念章材质分银、铜两种。纪念章正面是一名高浮雕全身侧像的日本军官,挎着一把指挥刀,身后背着钢盔,双手持望远镜向前方远望,背景是炮火硝烟中的上海,其身旁是三个头戴钢盔、手握机枪的日本士兵在掩体中。背面中心为一枚标有“支那事变记念”的巨型炸弹从空中投下的图案,并有三架三菱轰炸机编队正向下俯冲的图景,背景为简明地图,但东三省、台湾、海南省未在其中。图上标示出长城、黄河、长江和当时中国的北平、青岛、济南、南京、上海等几个城市的位置,下面还有“昭和十二年”“造币局制”字样。海军版纪念章配有日文说明书,其内容为:“谨以此表彰我海军将土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战斗中所表现的勇猛和果敢精神。”这段说明文字是日本海军侵占中国大城市屠杀中国人的自供状。
  十八、袁像嘉禾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
  袁像嘉禾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是日军为“纪念”侵占中国上海一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币),“征支”即“征服支那”之意,日本将除东北以外的中国其他地区称为“支那”。该纪念章(币)有银、铜两种材质,采用高浮雕设计。正面上方为篆体“昭和拾贰叁年”六字,即1937年至1938年,中间为日本三八大盖枪和指挥军刀交叉主图,上方为日本陆军钢盔正视图,左右分别为“征支”和“记念”四字,下方为篆体“上海派遣军从军”七字,正上方镶嵌环钮供佩戴用。背面是盗用中华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头像银元背面“嘉禾壹圆”图版。此章(币)铸造精良,边齿严谨工整,直径39毫米,厚2毫米,重量25克。因该章背面盗用袁世凯头像背面“嘉禾壹圆”银币图版,故称其“袁像嘉禾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
  1937年8月15日,日军统帅部在向上海增兵的同时,以松井石根为司令官组成“上海派遣军”。淞沪大战上海中国守军经过两个月的顽强抵抗,于11月8日奉命撤退,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上海派遣军攻陷上海后于12月13日攻占南京,随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38年3月14日撤销“上海派遣军”番号,划入华中派遣军。故“上海派遣军”只存在于1937年8月15日至1938年3月14日的7个月时间。此枚袁像嘉禾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应为日军1937年底铸造,以“纪念”日本上海派遣军在上海和南京侵华屠杀罪行的“功绩”。
  十九、孙像帆船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
  孙像帆船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直径为38.5毫米,厚2.5毫米,重25.9克,银、铜两种材质。正面图案和文字与前一枚袁像嘉禾版纪念章(币)完全相同,只是背面盗用的是中华民国22年(1933年)孙中山头像银元背面“帆船壹圆”图版。此种纪念章(币)颁发时间、颁发目的及颁发对象应与前一枚袁像嘉禾版纪念章(币)相同。
  目前还发现两种无面值也属于此系列的盗版纪念章(币),这两种纪念章(币)与前面袁像嘉禾版和孙像帆船版纪念章的正面完全相同,但背面盗用的图版完全不同:一种是盗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像开国纪念币图版,中间为孙中山侧面头像,外围上下刻有“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币”字样,两侧为花饰,称其“孙像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另一种是盗用民国3年(1914年)袁世凯头像图版,中间为袁世凯侧面头像,上边刻有隶体“中华民国三年”字样,称其“袁像版”上海派遣军从军征支纪念章(币)。
  二十、孙像古币版上海派遣军纪念章(币)
  这枚纪念章(币)材质为银质,圆形,直径为24毫米,重量为6.5克。正面上方铸有“昭和十二年支那事变”字样,下方为“上海派遣军”字样;中间为日本三八枪和指挥军刀交叉主图,上方为日本陆军标志的五角星,右左为“记念”两字。背面中间为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布币图,两侧有“廿分”面值,即盗用民国27年(1938年)中央造币厂孙中山像镍币背面古币图版,古币下方用放大镜可以清晰看到“纯银”两字(图20)。尽管此枚纪念章(币)与上述纪念蕈(币)多有不同,但仍属于同一系列纪念章(币)无疑。
  二十一、国境事变从军纪念章
  国境事变从军纪念章是为“纪念”1938~1939年发生在中俄边境的“张鼓峰事件”和“诺门罕战役”而颁发给参战日本军人的纪念章。这枚纪念章是以伪满洲国政府名义发行的,铜质圆形,直径30毫米。正面中央为一只展开翅膀的鸽子,鸽子头上嵌有伪满洲国“国徽”,即兰花御纹章(东北高梁花的横截面),象征着伪满洲国政府,鸽子两侧各有一朵对称的中国祥云图,下方有一光芒四射的太阳,用以象征日本,上方旋棒形连缀的横条上刻着“从军记章”四个篆体汉字。背面正中从右至左横书“国境事变”4个汉字,字的上下各为一组对称的中国传统祥云纹饰图案。张鼓峰在朝鲜、苏联和中国交界处,这里原来是中国的领土,1858年签署的《中俄瑗珲条约》中文文本显示张鼓峰是中国领土,而俄文文本则显示是苏联领土。1938年6月底,苏军突然占领了张鼓峰,在山上构筑工事。已经把东北划为“满洲国”、把朝鲜作为自己殖民地的日本岂肯罢休。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围绕着张鼓峰、沙草峰这两个高地发生军事冲突。战斗仅持续5天,一个师团的日军即被苏军歼灭,日本不得不向苏联提出停战。8月10日夜,苏、日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张鼓峰停战协议》,维持日军进攻前的边界状态。
  诺门罕战役是指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日本关东军和伪满洲国军队与苏联和外蒙古军队在诺门罕地区及哈拉哈河中下游两岸爆发的一场战争。诺门罕战役起因于侵华日军与外蒙古军为争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诺门罕战役后,一贯骄狂的日军对苏军产生了心理障碍,最终决定袭击英美发动太平洋战争。
  二十二、太平洋战争从军纪念章(1944年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远东殖民地,独霸亚洲,发动了太平洋战争,日本称“大东亚战争”。1941年12月 7日,日本海空军突然袭击美国太平洋上最大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使之遭受重大损失。8日,美、英对日宣战,11日,德、意对美国宣战,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先后侵占了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关岛、新加坡、缅甸、印度尼西亚等地。1942年6月,美国在中途岛海战获胜,取得海上主动权,之后又陆续夺回太平洋上日军占领各岛。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军队开始全面反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至此太平洋战争结束。
  为“纪念”这次战争,日本政府根据1944年6月21日第1417号帝国令,颁发了1944年版大东亚战争从军纪念章。据说,在制作这枚纪念章时,日本军力已现颓势,因此到战争结束前仅在大阪铸造了1万枚,后来盟军占领日本后,将剩下的制造模具全部销毁,所以这枚纪念章现在的存世数量很少。
  1944年版大东亚战争从军纪念章由锡合金材料铸造,原因是战争后期铜材紧缺的缘故。纪念章圆形,呈银白色,直径30毫米,正面主图为光芒四射的八角星,星上有一对交叉的日本武士刀(太刀),中心点上镶嵌一枚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纹章,周边镌刻着樱花。背面为平面,中心是一凹下去的盾形图案,上面刻有“大东亚战争”5个凸出的楷体汉字。纪念章的连缀与前面的纪念章不同,不是旋棒形的;连缀横条上刻有“从军记章”4个篆体汉字(图22―1)。但目前还发现有黄铜材料铸造的1944年版大东亚战争从军纪念章,呈金黄色,正背面图案设计及规格完全与前相同,估计可能是以锡合金模版用黄铜材料后铸的(图22-2)。
  二十三、太平洋战争纪念之章(1979年版)
  在收藏市场我们还经常看到1979年版(昭和54年)的“大东亚战争纪念之章”,该章也为锡合金材料铸造,圆形,呈银白色,直径30毫米。正面主图也为光芒四射的八角星,但八角星上的一对交叉日本武士刀的造型略不同于第一种版式,中心点上镶嵌一枚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纹章,周边均匀镌刻着船锚与五角星相间图案。连缀横条上刻的不是“从军记章”,而是“纪念之章”4个篆体汉字,字的两侧为五角星和船锚图。背面以凹凸形式展现了一幅亚太地图,上面刻有“大东亚战争”五个凸出的隶体汉字,下面刻有“昭和16年12月8日一昭和20年8月15日”,即1941年12月8日至1945年8月15日。从该章的说明书看,这枚纪念章为昭和54年12月8日(即1979年12月8日)后铸,是日本右翼势力抬头的表现。
  人类的历史一再证明,非正义的战争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终于使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的梦想彻底破灭。上述这些纪念章(币)也随着战争的结束成为日本侵华掠夺的可耻罪证。可以说,这些纪念章(币)就是一部镌刻在银牌铜板上的活生生的日本侵华史,是对国人尤其是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全文完)
  责编 水清

推荐访问:纪念章 从军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