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石_雨花石文脉之漫谈

  摘 要:中国文人精神早在汉朝就已经建立了,其中文人对奇石珍玩的玩赏与收藏也是情有独钟。雨花石作为南京地区独有的美石也广泛的被人们所喜爱。本文主要将古人对雨花石的赏玩和现代人对雨花石的评鉴进行比较从而促进雨花石赏玩与收藏的发展。
  关键词:雨花石;文人精神;收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041-01
  
   “言架出游,日夕忘归”。爱好山水、亲近自然的中国文人意识早已在汉朝就普遍的建立起来。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神自由和美感享受的价值心理以及享受闲情逸致的生活情趣,以一种精神生活的模式被文人阶层所认同。与等高望远、泛舟游湖相比,赏玩自己多年所搜集的历代珍玩却是充满了静谧雅趣的消遣,它使人心旷神怡,乐在其中。古代文人雅士不仅仅自己广泛的搜集奇珍异石,还全力渲染影响他人,使得集趣成为一种时尚。雨花石作为中国东南部所独有的美石也广泛的被文人墨客所喜爱。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花玛瑙,主要出产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雨花石之形、质、纹、色、呈象、意境六美兼备,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雨花石从孕育到形成,要经过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可谓是历尽沧桑方显风流。在各方奇石中,也有着“石中皇后”之美称。
   宋代赏玩雨花石便开始盛行, 北宋中期,王安石在《王文忠公全集》中,写下了以《雨花台》为题的诗文。北宋末年,任史部侍郎的卢襄正式为雨花台命名,而这一切都为雨花石文化发展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和证据。然而对后世赏石文化影响最为直接、深远的却是苏轼。苏轼在《前怪石供》中写道“今齐安江上往往得美石,与玉无辨,多红黄白色,其文如人指上螺,精明可爱………既久,得二百九十八枚,大者兼寸,小者如枣栗菱芡……挹水注之粲然”,而后又作《怪石供》、《后怪石供》,从质、色、形、象以及陈列、鉴赏进行了极为细致生动的描述。对后世赏石文化起到了为直接、深远的影响。虽然苏轼所得之石并非雨花石,但二石实是同源而出。二者的形成都是由长江流水冲刷而出。在“质、色、形、象”上又出奇的相似。不怪乎明代冯梦祯在《醉石斋记》写道“一被苏公拈出,随流扬波至于今日,遂为书室净几不可缺少之物,”的感言。所以如不论产地,说苏东坡是赏玩雨花石的鼻祖当受之无愧。明代有位“鼓励学术、赈济灾民,有水镜慈母”之称的县令米万钟,名噪一时,爱石成癖,与宋代米芾合称“石迷二米”。万历三十六年米万钟调派金陵六合县,上任后对雨花石一见倾心。常出没与城郊灵岩山中,寻觅纹绮晶莹之奇石,聘名匠精绘成图,取上雅致的名称,如“三山半落青天外、门对寒流雪满山”等。正如以下我所收藏的几枚雨花石:《游园不值》是南朝叶绍翁所作的一首七言诗。上面这枚雨花石中黄白相杂的丝纹仿似一面高墙,黑色的枝干越墙而出,一朵娇艳的红杏高挂枝头。花下黑袍先生似无可奈何,似抬头仰望。将《游园不值》的诗意写照的淋漓尽致。而在这枚雨花石上,可以看到其特有的纹路、色彩、质地。如此美石方可谓收藏之极品。
   雨花石的赏玩在早已远去历史长河中已经留下了如此璀璨的印记。“质、色、形、纹、意”这是当今雨花石界赏玩的一个普遍的标准。而我认为“内容大于形式”这一观点也很适用与雨花石。“意在先”有明确的主题命以雅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典藉诗书中寻觅清词丽句,力求名符其“石”。在先有“意”的同时兼备绝佳的品相,这样的石头方能是“通灵宝玉”。
   《东郭先生与狼》此故事可谓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在一方雨花石上一位老者头戴纶巾、背负书囊、躬身俯首。他的面前一只野狼俯卧在地上,假装可怜的望着东郭先生。双方形象生动有趣,在大自然的塑造下表现得活灵活现。如此一方美石不仅让你娱乐,惊叹造化之神功,且让你得到教育与启迪。正如雨花石藏家晓春老师所说:“典故石立之为雨花石象形之首”。
   奇石珍玩固然难得,但最重要的还是有这方面的闲情雅趣。“心无驰猎之劳,身无牵臂之役,避俗逃名,顺时安处,世称曰闲。”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可以养性,可以悦心,可以怡身安寿,斯得其闲矣”。为了逃避世间尘杂的烦扰,调节一下单调的生活气氛,充塞精神之虚,搜集、赏玩一下奇石珍玩,也算是人生一种莫大的乐趣。

推荐访问:文脉 雨花石 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