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社会化: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_理论基础

  一、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而大学生社会化是指新生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学习知识、掌握经验、扮演角色、获得规范、适应生活、形成行为和自我的过程,其结果是使大学生进一步成为社会人,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是指大学新生在进入大学以后,为了适应新环境,顺利学习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过程将会贯穿整个大学历程。
  大学新生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高校新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客服孤独、焦虑、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继续社会化,对他们在高校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的特点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校园环境,生活方式出现了质的区别。独立、交往、自我管理都要求他们适应、计划未来生活,导致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具有如下特点:
  (一)环境的断裂和重组。
  大学新生进入不同以往的环境,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社会,原有的环境断裂,新环境在重组,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大学新生面临着时空分离和时空重组。
  在现代社会,时间与空间被无限延伸,不断重组为一个又一个新时空环境,导致社会不断发生重组。对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原先的环境,也意味着社会化进入新阶段,需要进行继续社会化,以掌握大学教育制度、体系、技能和规则,这也预示着其社会化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位移,需要在新的时空结构中进行继续社会化,塑造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新的时空结构。
  (二)继续社会化的能动性与主动性。
  大学新生在进入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而其又处于塑造自我的重要阶段,有着强烈的求知欲、独立思考的基础和品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观察社会、了解社会,主动安排自己的学习,有选择的接受社会规范、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形成自我。
  (三)继续社会化的实践性。
  大学教育应试特征弱化,更加社会实践。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励,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必然途径和选择。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会是继续社会化在现代化变迁中的特殊要求,有利于大学新生处理和协调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体系,推进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
  (一)大学课程建设。
  教学课程是大学新生进行继续社会化的一个良好方式。在推进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的方面意义突出。在课程设置上要考虑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等因素,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开展通识教育和社会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以学科及学生特征开展多元教学形式。
  (二)大学社会实践。
  制定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手册,指导教学实践和专业实习,积极拓展课程见习形式,与大学生自愿服务行动、“三下乡”、科技创新等活动有机结合,培养大学新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力地推动大学新生的社会化。
  (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重大。因此在教育实践中,针对大学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针对社会热点问点开展讨论;实行“走出去”战略,积极开辟校外第二课堂,加深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的了解,以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
  (四)校园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是大学新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其文化氛围对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范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其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等。在物质文化建设上,努力改善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宣传设施、校园环境等,为大学新生顺利的完成学习、掌握必备技能打好物质基础。在制度文化上,积极的构建学校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规范学校师生的行为,为大学新生的继续社会化奠定“软件”。在行为文化上,积极的塑造师生行为规范,特别是要净化高校教师与管理者的言行,身教大于言传,为大学新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在精神文化上,积极的宣传学校的优良传统,加深大学新生对校训的理解,凝炼大学精神内核。
  大学新生从生理和心理角度上来讲,是人生当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强,也是即将进入社会,结束自己的学习生活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大学新生本人要充分的认识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自觉的从各个方面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掌握相应的社会知识,完成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作为学校,需要针对大学新生继续社会化的特点,构建适合大学新生的一系列制度体系帮助大学新生完成社会化,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完成从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能够胜任多种社会角色、适应社会的社会化任务。

推荐访问:社会化 适应性 理论基础 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