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应用 [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研究]

   摘 要: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业科技进步的综合载体。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农机化的发展在新的起点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推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机投入;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F3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049-02
  
   一、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机械化进程基本情况
   2011年,哈尔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810万千瓦,新增60万千瓦。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3%,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104个。100马力以上拖拉机达到2 086台,同比增加457台。玉米机械收获面积达到580万亩,同比增长51.3%;水稻机械收获面积达到468.6万亩,同比增长21.4%。集中打造了哈南、松北、宾西、依兰四个农机装备产业园,落户企业17家。其中,投资12亿元重点推进7家省级新型农机装备大项目建设,美国约翰迪尔、山东福田雷沃、白俄罗斯戈梅利及明斯克等大型农机装备企业已经建成投产。
   (二)农业机械化生产基本情况
   2011年,哈尔滨市已经全面完成秋整地任务,机械收获面积1 304.31万亩,收获机械化程度达到44.9%,比去年增加6个百分点。连片作业地块达到1 243.5万亩。合作社共完成机械整地总面积355万亩,其中,深松整地总面积295万亩。省市预计投入补贴资金预计在3 900万元以上,各地投入到秋整地的资金达到1.1亿元。首次建立大垄双行示范区,在双城、巴彦、呼兰、依兰4县(市)建立了2万余亩大垄双行示范区,已按技术要求实施标准化秋整地,并达到了待播状态。
   (三)农业机械补贴基本情况
   2011年,哈尔滨市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新增200台玉米收获机补贴指标。为确保补贴收获机及时投入今年的秋收作业,该市迅速组织各区、县(市)和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按照自愿申报的方式,落实了全部补贴指标。同时,要求从市到区、县(市)对申报补贴进行严格把关,层层审核,确保按照省领导和省局的要求,严肃而又迅速地把补贴指标落实到位,把补贴收获机下摆到位。截至10月8日,全市已下摆补贴玉米收获机166台,其中,双城市90台、巴彦县14台、依兰县2台、呼兰区27台、五常市11台、延寿县1台、宾县5台、阿城区9台、通河县1台、尚志市6台;其余34台购置指标已经落实到合作社。
   (四)农业机械化推广基本情况
   2011年,哈尔滨市依据省、市农机工作会议精神和《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方案》完成以下工作任务:一是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的重点区域是阿城玉米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和呼兰保护性耕作工程实施区。计划推广面积6万亩,实际完成8万亩,完成计划的133%。二是水田激光平地技术。此项技术可使田间灌溉用水量减少30%,直接节水效果显著。计划推广面积2万亩,实际完成1.2万亩,完成计划的60%。三是水田节水少耕和机械深施肥技术。实施面积3万亩,实际完成5万亩,完成计划的167%。四是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计划实施面积20万亩,实际完成20.5万亩,完成计划的103%。五是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有些区县机械插秧率已近80%,但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有些水稻生产大县机插率不足30%。计划实施380万亩,实际完成420万亩,完成计划的110%。
   二、哈尔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一)土地经营规模制约农机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哈尔滨市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分给农民分散经营,使得原来的集体农业发展成为现在的个体小规模农业。小农经营一方面户均耕地有限,机械作业受到制约,作业成本增加,严重影响了农机具的使用效率,使农民对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减弱;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经营规模小、规模效益差,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利于粮食生产统一布局、规划、调控以及科技推广与技术指导,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运用,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不利于土壤改良及地力提高,致使农业机械的优越性和效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二)农机总体投入不足
   农业是弱势产业,农业机械化管理和服务工作需要大量资金。在农业企业还没有足够自我发展能力的现阶段,在农户还处于个体、分散、小规模与低效益经营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还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哈尔滨市对农业和农机总体投入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重点不够突出,无法保障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三)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不足,吸引人才环境差
   哈尔滨市大多数与农机相关的企业在科技投入方面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与装备落后,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目前哈尔滨市没有一家企业具有成为农机技术创新主体的实力。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也无法形成对全行业具有辐射作用、创新作用和指导作用的能力。另外,由于农机行业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偏低的生活待遇,导致大量技术人员流失,一些优秀人才望而却步,造成了农机企业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企业自主创新困难的局面。
   (四)耕作栽培制度标准低
   哈尔滨市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以小型拖拉机为主要动力,由于采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耕作栽培制度标准化低,导致土地板结、耕层变浅、机耕质量下降、犁底层逐年上升、土壤渗水率下降。大多数农民只种地不养地,弃用农家肥,使土壤肥力锐减,板结与沙化现象日趋严重,水蚀和风蚀土壤面积逐年扩大。连年同层耕翻或强翻的耕作制度等因素,致使作物生长环境恶化,影响了农田增产潜力的发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阻碍了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制约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新型土地经营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大中型农机的推广和农业机械的高效率,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应鼓励农民自愿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实施土地平整项目,在流转中提高土地的规模经营度和产出效率,可以成片集中流转承包土地。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通过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托管承包土地,对托管的承包土地,集体经济组织或流转服务组织可以代为组织流转,流转收益归原承包方。还应发展优势农业产业,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兴建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机械作业的优势,缩小作业成本,提高农机具的使用效率。
   (二)加大对农业机械化投入
   首先,认真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做好有关农机作业服务项目的界定、核准等工作,保证各项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减免税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推动节本增效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使用,确保农民充分享受到各种优惠。其次,加大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设立培训经费;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给予资金扶持。最后,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或银行金融部门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尽可能简化申办程序,帮助有购机需求而暂时缺乏购机能力的农户解决问题。
   (三)加快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以“人才兴机”为目标,努力抓好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和加强农机操作手和农机户的培训和教育,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方面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精干的专业技术队伍;以农民培训项目为依托,让“阳光工程”和“职业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和维修等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他们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解决农机人才力量不足的问题;以农机信息网为平台,推动专业农机网络的建设,要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提高组织化程度,降低农机服务成本,拓宽农机作业范围,促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和规范农机化技术信息等重要市场,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和及时可靠的信息。
   (四)促进农艺和农机技术配套
   农艺是农作物生产的技术与原理。内容主要包括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种、土壤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农机具应用、农田灌溉和排水、农产品的初步加工和贮藏以及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等。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模式的改制,农机化装备水平必然要提高,以满足新的农艺要求。从农机化发展历程来看,农机农艺相结合作为一条主线始终贯穿在农机管理、运用与科研中,推动了农机化事业不断深入发展,为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结构,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和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林光彬.社会等级制度与“三农”问题「J].读书,2002,(2).
  [2] 陈锡文.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问题[N].光明日报,2003-03-31.
  [3] 林毅夫.三农”问题与我国农村的未来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3,(1).
  [4] 靳光华, 孙文生.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责任编辑 王 莉]

推荐访问:哈尔滨市 农业机械化 对策研究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