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胜选后的格局演变_国民党党营新闻事业网的基本格局

  1月14日,攸关台湾政局走向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前途的台湾“二合一”选举结果揭晓,马英九以领先蔡英文近80万票的优势成功连任,国民党在“立院”稳定过半。此次选举是岛内民众对马英九“坚持九二共识、两岸和平发展”与蔡英文“否定九二共识、两岸紧张对抗”两条发展路线的全民投票,也是对清廉诚信与虚伪贪婪两种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对决。
  
  岛内选民格局的变化
  此次选举是回归蓝绿基本盘和岛内政治现实的一次重要选举,选举结果可从四个方面解读。
  第一,马英九“小赢即是大胜”。2000、2004年两次“大选”,胜负差距都比较小,2004年甚至只差0.22%、不到3万票。2008年在陈水扁“台独”贪腐、民众望治心切的特定环境下,国民党先后在“立委”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狂胜民进党。但此次选举基本回归常态,蓝绿争夺激烈,选情高度紧绷,民进党扬言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小赢20万票、“立委”要夺45~50席,甚至争取“立院”过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选举、议会中期改选,多数执政党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遭遇大败,而马英九在“执政”不满意度居高不下、民进党夺权气势急剧膨胀、投票率比预期低的情况下,不仅打赢“二合一”选举,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还超过预期,“小赢其实是大胜”。
  第二,“蓝略大于绿”的基本盘没有根本改变。泛蓝两项选举得票率均较上届有所下降,但都比泛绿多约8个百分点。泛蓝“立委”席次较上届减少,但仍比绿营多27席。从近20年“中央级”选举结果看,除2004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陈水扁“执政”“公投绑大选”、尤其“三一九枪击案”影响,导致民进党得票率领先国民党0.22%外,民进党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的得票率从未超过46%;“立委”选举,泛绿得票率从未超过44%,席次率从未超过45%。
  第三,“北蓝南绿”格局进一步强化。两项选举呈现泛蓝“北部大胜、中部小赢、南部中输”的局面,民进党“南部大赢、北部小输”算盘落空。绿营在南部6县市和北部宜兰县领先55万票,蓝营在15个县市领先134万票。南部县市民进党掌握执政权,“立委”席次大幅增加,而北部多数县市国民党掌握执政权,“立委”席次占绝对优势。由于北部人口远多于南部,这一格局其实对民进党拓展选票不利。
  第四,民进党在南部的优势大大低于预期,与ECFA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民进党计划在南部票仓大赢70万,结果只赢53万票。耐人寻味的是,尽管民进党南部执政县市全力动员,但除高雄市外,其他4县市投票率比总投票率低2~5个百分点。岛内媒体分析,多数南部农民情感上偏向民进党,但受惠于ECFA带来的经济效应,开始在选举中转为隐性选民。
  
  马英九继续施政格局的调整
  我们共同关注到,蓝营基本盘略优、两岸政策方向正确、清廉改革形象突出,是马胜选连任的关键因素。此外,我们还关注到,马英九得票率比2008年减少近7个百分点,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民众对马英九“执政”“马上好”的高度期待落空。2008年马英九刚一上台即遭遇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六三三”竞选承诺跳票,没有解决好南北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岛内结构性失业上升、中南部及中下阶层未能同步享受经济增长红利等问题,民众“经济无感复苏”,怨气增大。一些上次支持马英九的民众不投票,或转投蔡英文、宋楚瑜。
  第二,马英九施政与改革未顾及泛蓝支持者感受,致使基本盘松动。马坚持要当“全民总统”,对陈水扁弊案处置过慢,没有对李、陈“文教台独”施政拨乱反正,反而在台湾前途论述上向民进党靠拢,引起深蓝选民不满。马没有处理好与泛蓝大老、地方党部、地方派系的关系,严重削弱了国民党动员能力,甚至逼使一些地方派系势力、基层党工与国民党渐行渐远。尤其是,马英九“执政”后与亲民党沟通不畅,导致宋楚瑜参选到底,影响了泛蓝整体气势,分散了部分选票。
  第三,蔡英文“非典型”形象包装、“中华民国就是台湾”的“柔性台独”主张、“当选后概括承受前朝政策”的政治操作,对少数中间选民具有一定欺骗性。
  
  四年后“大选”格局的走向
  选后,朝野政治实力进一步拉近,国民党接班卡位战开始浮现,泛蓝整合问题仍未根本解决,民众对马当局“经济无感复苏”的抱怨依然存在。但国民党继续“完全执政”,重掌行政、立法主导权,止住了2008年以来多次败选的颓势,极大缓解了执政困境。
  马英九权力地位巩固,党内大老影响逐渐削弱,地方派系要价筹码大降。马英九没有连任压力,未来可能调整执政风格,改变软弱无能形象,大刀阔斧推动经济、民生、文教、党务等领域的改革,在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之间谋求平衡,实现追求历史定位、扩大支持基础的目标。
  展望2016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国民党继续执政的条件依然存在。一是岛内政治格局仍维持“蓝绿对抗”、“蓝大于绿”、“国强民弱”态势。如果泛蓝不分裂,这一形势对国民党极其有利。二是国民党可利用中央执政资源和基层执政优势,拼改革、拼政绩,扩大群众基础。三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将不断扩大两岸和平红利,对岛内政局和民意走向的积极影响将进一步增强。四是吴敦义、朱立伦等中生代接班梯队人选,在行政经验、人格特质、两岸政策上的优势明显比当前民进党台面上人物强。
  
  岛内政党格局的演变
  民进党台湾地区领导人得票及“立委”席次均比2008年大幅增加,基本盘持续回笼,整体实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抢夺执政权的斗志依然旺盛。但“二合一”选举败北不但激化了党内选举恩怨,更严重影响了民进党的发展气势。蔡英文辞去党主席后,未来党内领导权之争、路线之争、世代交替之争、派系发展之争将更加激烈,两岸政策论述、贪腐形象改善、接班人才培养等重大问题将更加突出。
  这些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将是制约该党2016年能否夺取执政权的关键。岛内主流舆论认为,民进党得票率从45%到突破50%,中间差距虽不足5%,但成长之路却十分漫长。民进党如果不愿务实转型,提不出让大陆与美国认可、让老百姓放心的两岸政策论述,就无法争取足够多的中间选民,只能长期在野。
  
  两岸格局现状难有突破
  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的环境进一步改善,但制约两岸政治对话的内外因素依然十分复杂。
  一是美国有望支持两岸关系继续有序可控发展,但将加强“拉马”、“压马”力度。一方面提高对台军售质量、提高高官互访层级、签署类似FTA的经济协议等,强化美台实质关系,另一方面严控两岸在政治、军事、安全领域对话,影响两岸关系发展进程。二是马英九推进两岸关系的信心和动能将进一步增强,将继续坚持现行大陆政策开放合作的大方向,落实“拼经济”的首要任务,但将坚持“先经后政”、“政经分离”的一贯做法。三是民进党可能考虑朝“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柔性台独”发展,加强两岸经贸论述,但仍将以“维护台湾主权”、“加强民主监督”为由,阻挠两岸政治谈判。四是岛内“遏独促和”民意持续深化,加强两岸交流、扩大两岸和平红利的愿望增强,但“台湾主体意识”短期内难以有效遏制,民众对两岸和平协议等政治议题疑虑较大。五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断深化,但两岸政治互信仍然不足,两岸在“中华民国”定位等关键问题上的分歧短期内难以解决。
  未来四年,两岸将结合大陆“十二五规划”和马英九“黄金十年”政纲,推进两会协商开辟新领域,推动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与合作朝全面化、深入化、制度化、稳定化方向发展。一是有序推进ECFA后续协商,逐步完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架构。二是积极落实ECFA早期计划,深化两岸金融与产业合作,逐步松绑陆客自由行、陆资赴台投资、陆生赴台就学。三是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甚至推动签署两岸文教框架协议取得实质进展。
  由于诸多因素限制,尤其是马英九选举期间“和平协议公投”的政治操作,未来四年两岸签署和平协议、建立军事互信机制存在复杂变数,但两岸以二轨、三轨就政治议题进行接触对话的可能性不能排除。两岸的“海协会”和“海基会”有可能就经济社会交流中产生的政治问题进行政治协商、甚至取得突破,比如两会互设综合性办事处等。
  值得注意的是,马英九第二任内,台参与国际组织、拓展国际经济空间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商签FTA有可能取得实质进展,大陆在国际社会维护“一中框架”工作将面临新的形势。

推荐访问:国民党 演变 格局 胜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