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致富的困境和路径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困境破解路径]

  【摘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从当前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出发,把破解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外部困境作为突破口,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可行的办法和途径。应扩大农村党员的来源渠道,建立两委的良性互动,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并且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党内民主 农村基层 社会稳定 民主进程
  
  党内民主是执政党的生命所在。作为党内民主微观基石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存量也随之增加。但在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仅自身存在着一系列需改善的问题,还面临着外部环境诸如人口外流、市场侵蚀等带来的挑战。用统筹眼光来思考、改进和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对农村基层的治理与社会稳定以及民主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多重外部挑战
  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家取消农业税以后,农村基层治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且面临着多重外部环境变化而带来的困境:
  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动造成主体缺失。农村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对农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具有进步意义。但是随着农村人口流动由“候鸟型”向“留鸟型”、一人外出向举家外迁的转变,农村民主建设、村级治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可避免受到人口外流带来的不稳定的影响。主要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人口流动造成村级精英的流失,导致党员整体素质难以提高。二是党员的流动与外出使基层组织人员不稳,民主建设难以稳定展开。人口外流造成党员年龄老化、结构失调,整体素质难以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和运行受到影响。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相对滞后于人民民主。尤其是从农村基层民主的推进来看,村民自治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在新时期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需要和村民自治的促动下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是基层人民民主“倒逼”的结果,它的滞后难以起到带动和引导基层人民民主的作用。这与党组织所获得的经济资源支持弱于村组织有关。因为村委会可以从集体经济、私有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提取财力资源,而党支部只能依托村集体经济。①二是党内基层民主受到村民自治多方面的挑战。表现为从权力产生的角度看,村级直选对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者的权力合法性提出了挑战;从权力运行的角度看,村两委关系失衡对基层民主权力边界提出了挑战;从民主治理的角度看,民主实践创新对基层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②
  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毋庸置疑,市场经济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正面的积极作用,但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交易思想的盛行和个体强烈的逐利性扭曲着民主的实行。市场经济的交易思想早已渗透到农村社会。市场经济利益至上的重要特点使市场主体可以更强烈地追逐个人利益。对利益的追逐使许多“农村党员只关心个人的经济利益,不关心党的利益,甚至以个人利益替代了党的利益,把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③市场经济的利益至上原则不仅使得农村基层党员漠视党内民主生活,而且改变了民主的价值目标。这对党内民主的真正实行带来了巨大挑战。二是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和市场经济造成的道德滑坡驱使农村基层党内干部难以形成“道德自觉”,不能正确行使权力,加之党内监督不够,从而形成专权和一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另外对个人利益的过多追求,也必然导致许多农村党员对党的理论学习不够,用心不多。理论水平难以跟上实践的要求。
  封建残余文化的影响。目前,封建残余思想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存在和影响着人们,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农民。邓小平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表现为:权力本位、权力至上、权力万能、权大于党、权即为法的思维和意识还相当活跃,由此滋生的权力崇拜、重权轻法、清官情结等现象突出。对干部来说“一把手”监督问题困难重重,领导个人说了算、家长制作风较为突出等。在普通党员身上表现为有一定的人身依附意识和倾向,“畏官”、怕官心理严重。不敢争取权利和出面争取利益。
  破解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路径
  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和渐进的历史过程。在坚持党的领导下,从当前农村基层实际情况出发,把破解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外部困境作为突破口,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可行的办法和途径。
  扩大农村党员的来源渠道。城镇化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当前阶段人口外流不可逆转的情况下除了鼓励在外有所成就的农民回乡创业,并给予宽松的环境促其发展外,还可以从两个渠道引进人员:一是继续大力引进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党组织。一来可以增加党员数量,二来可以优化党员知识结构,促进党组织建设。另一个渠道是接收优秀的复原转业军人到党组织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政策和相应的经济支持。
  建立两委的良性互动。除了在选举制度、交叉任职等方面界定好村委和党支部的权力边界外,还需要探索一种新的方式:即党支部通过一定的程序将组织内优秀党员推荐到村委会内任职,支持参与竞选,并将党支部的意志通过党员在会议中形成大多数而付诸实施。这一方式能够实现的关键在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立一个团结的政治水平强、业务能力高的党支部。农村党支部建设只有按照更高要求不断推进,才能不断解决“两委失衡”问题,实现良性互动,避免出现“村弱党强”,或“党弱村强”,形成党支部有效实施政治领导,村委会切实行使自治权力的良性局面。
  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为阻止封建残余和市场化带来的消极思想的影响,推动党员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必须把学习当作一项工作任务来看待,使学习定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真正的学习型党组织。在具体实践中尤其要对农村党员专门安排时间,大力进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民主教育。这种教育不是一般的形式上的民主理论学习,而是要针对实际运行中的错误规则和错误观念进行批评和清理,并以破除这些错误规则和错误观念为突破口,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的发展。在民主教育过程中要关注的重点是:第一,大力学习宣传平等原则,反对特权思想。平等是党内民主的基石,党员之间不平等就不会有真正的党内民主。平等原则表现在所有党员在党章和党的规章制度面前一律平等。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利平等。即所有党员都享有直接或间接参与党内事务决定和管理的权利。反对和打破按照职务大小决定权利大小的陋习;二是义务平等。不论在党内的各个领域内,还是在执行法律和决议、遵守规章制度和义务的适用范围上,普通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一律平等。第二,要进行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教育。平等是强调党员之间的地位,对等则强调每个党员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之间的一致。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对等教育可以促使改变长期以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被动、消极状态;改变党的基层组织对党员的义务奉献,无条件服从的片面强调,使其重视《党章》赋予党员的民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党员被扼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党对农村先进群体的吸引力,进一步地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为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是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的。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存在、发展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在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中,农村各种黑恶势力及家族、宗派势力可谓是影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外因,对其打击处理的成效直接影响到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的质量。在一部分农村,黑恶势力及家族、宗派势力是客观存在,而且还呈发展趋势。“黑恶势力通过村委会的民主选举控制农村基层政权,是目前黑恶势力侵入农村政治领域的特征之一”④在此情况下,这些黑恶势力及家族、宗派势力为了自己的私利,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践踏民主,歪曲民意,而广大农村党员不具有“话语权”,他们的民主直言可能会和农村的黑恶势力及家族、宗派势力之间产生矛盾,从而招致不公平的待遇甚至打击报复,很明显,这种民主氛围缺失的环境非常不利于民主发展,不但严重影响了一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更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要加大打黑除恶力度,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上铲除黑恶势力产生的根源,从而为农村基层进行党内民主建设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另外要防止资本进入农村进行“贿选”,干预和操纵农村民主建设。(作者单位:中州大学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注释
  ①吴重庆,贺雪峰:“直选与自治:当代中国农村政治生活”,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3年,第143页。
  ②裴泽庆:《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研究――以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为背景》,中共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5月。
  ③周建华:《论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5月。
  ④于建嵘:“黑恶势力是如何侵入农村基层政权的?”,《理论参考》,2009年4月。

推荐访问:路径 困境 农村基层 党内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