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脆弱性评价现状探析_公共安全服务的现状

  摘 要:近些年来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社会风险越来越不容易被统计和预测,因此学术界对于公共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日益增加,起源于灾害学研究的脆弱性评价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在对国内外公共安全评价和脆弱性分析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脆弱性评价的相关定义进行阐述,探讨总结现阶段公共安全脆弱性评价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公共安全;脆弱性;评价
  中图分类号:X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269-02
  近些年来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社会风险越来越不容易被统计和预测,因此学术界对于公共安全风险评价的研究日益增加,起源于灾害学研究的脆弱性评价方法也逐渐受到重视。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致灾因子是影响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或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80年代起,国际上灾害学界开始重视人类脆弱性在灾害形成中的作用,认为灾害是社会脆弱性的体现,是一种或多种致灾因子对脆弱性人口、建筑物、经济财产或敏感性环境打击的结果,这些致灾事件超过了当地社会的应对能力。截止到目前,学术界对于公共安全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已经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高度,并对于其定义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公共安全领域内脆弱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特定的社会范围对于公共安全风险带来损失的敏感性和抵御能力。
  1 国外对于脆弱性评价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发展,脆弱性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拓展。从对环境系统-生态,水资源,灾害,地质地貌等领域的脆弱性分析,逐渐的扩展到社会系统,诸如银行金融业、贫困、可持续发展、区域发展等领域。
  在脆弱性研究的领域中,除了不断探索脆弱性内涵之外,主要包括量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脆弱性影响因素的研究,二是对于脆弱性评价框架的研究。
  1.1 对脆弱性框架的研究
  Winchester,Cannon和Bolin and Stanford把社会阶级,性别,种族,社会等级制度,种族划分以及年龄等因素列入脆弱性的框架,认为由于收入,健康状况和应对能力的局限,灾难后老龄群体更难恢复到以前的状态。并且,Winchester更进一步提出划分不同层次脆弱群体的重要指标,即家庭类型,性别比例,年龄,技能/教育和职业等级。
  在经历了社会科学内部对于脆弱性识别的讨论热潮后,对于脆弱性的评价也从单一的学科走向了多学科的融合。这些观点的意识基础是学科理论的相互依赖性,并将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引入其中。
  1.2 对脆弱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在具体的评价方法上,国际上有若干方法对脆弱性进行评价。例如美国贯彻的评估包括风险确认和脆弱性评价,其中风险确认的目的是收集高风险领域的相关信息,并制作成有用的形式;脆弱性评估是为了确定区域设施的位置和脆弱程度。目前对于脆弱性的认识和评价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也在积极进行。
  饥荒预警体系(FEWS)和脆弱性分析与映射(VAM)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气候,饥荒和高死亡率的因素,区域脆弱性首先以食物安全来衡量。Bass Batjargal发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取消社会福利体系后,社会脆弱性迅速提高。贫穷地区的人口更容易面临风险灾害。有学者则通过建立脆弱性的模型来解释脆弱性的起因,框架和可能反应,比如这样两个模型:压力和缓解模型(PAR)和通路模型。其中PAR模型解释灾难产生于根本原因:经济,人口,政治等因素。这些原因与动态压力(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恶化等)相互作用,产生危险状况;PAR模型则解释构成脆弱性的外部压力。
  2 国内对于脆弱性评价的研究
  相对于国际上的脆弱性评价,国内的相关研究还集中于自然灾害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的金融和经济研究当中,对于公共安全范围内的脆弱性和能力研究较少涉及。
  2.1 自然科学领域脆弱性研究
  我国对于脆弱性的分析和评价最早源于自然科学领域,表现为一大批在生态科学、灾害学、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刘燕华、申元村、周劲松、刘雪华等较早的对我国的脆弱生态环境做了研究,分别提出了对于脆弱性概念的认识,其中共同认为脆弱性具有不稳定性和对于灾害的敏感性。杨勤业认为把区域环境变化和存在的问题与区域、乃至区际的社会经济条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在于找到最终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和资源枯竭的真正原因,为正确识别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种种关系和正确制定区域开发决策服务。
  还有学者对灾害系统的性质、动力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发现区域灾情形成过程中,脆弱性与恢复力有着明显的区别,脆弱性是区域灾害系统中致灾因子、承灾体和孕灾环境综合作用过程的状态量,它主要取决于区域的经济发达程度与社区安全建设水平;恢复力则是灾害发生后区域恢复、重建及安全建设与区域发展相互作用的动态量,主要取决于区域综合灾害风险行政管理能力。
  2.2 社会科学领域脆弱性研究
  社会科学中对于脆弱性的研究首先集中在了易于量化指标的银行金融业,一批学者致力于银行金融业脆弱性的研究,在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的认知、成因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测度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也作了一些规范和实证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尝试性的研究思路。
  杨国安和Martha G.Roberts把脆弱性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做了对比研究。他们认为脆弱性指对给定打击受损失的不同敏感性,脆弱性研究广泛用于社会风险检验,风险来源分析以及一个组织或地区如何适应和减轻风险的方法。脆弱性分析包括受灾度,敏感性和恢复力三个维度,脆弱性分析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在于强调群体和区域的动态属性的评估,脆弱性分析不仅要分析一个群体应如何面对某特定威胁危害,而且还要考察群体如何进入和摆脱危险的动态历史过程以及将来应该如何应对。
  2.3 脆弱性和能力综合评价的研究
  商彦蕊以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为参照物,提出了能力的影响因素是由于引进了“脆弱性”的概念,并指出了可以降低脆弱性的调整指标。苏筠则以湖南省旱灾受灾体的脆弱性为参照物为例,提出了可以应对旱灾的能力评价指标。总体表现为分不同灾害种类和地区进行脆弱性评价。此外,还有学者以地震评价中的非工程因素为出发点提出自己的评价指标,或者以易损性和适应性为参照物,提出评价指标。
  在社会科学领域,胡平和张鹏刚运用社会性别分析框架,从能力与脆弱性,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三个方面,定量分析再就业过程中在就业意愿、途径、社会支持和就业资源的获取机会等方面的性别差异。赵国杰和张炜熙分析了区域复合系统,阐述了区域经济社会脆弱性外部特征与成因,提出区域经济社会系统脆弱性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模糊聚类法对河北省按行政区划分进行了分类,为进一步评价动态开放的区域经济系统发展中的脆弱性提供了基础。
  从现有的国内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已经开始从脆弱性和能力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社会风险及公共安全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经历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不过,目前还缺乏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社会风险和公共安全进行脆弱性和能力分析,已有的研究范围较窄,未能实现综合的评价和考虑。
  参考文献
  [1]杨勤业.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Martha G・Roberts,杨国安.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国际进展――脆弱性分析方法与可持续生计方法比较[J].地理科学进展,2003,(11).
  [3]商彦蕊.区域农业旱灾脆弱性系统分析――以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研究为例[D].北京师范大学,2000.
  [4]苏筠,周洪建,崔欣婷.湖南鼎城农业旱灾脆弱性的变化及原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7).
  [5]蔡海生,陈美球,赵小敏.脆弱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4).
  [6]赵国杰,张炜熙.区域经济社会脆弱性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6,(1).
  

推荐访问:探析 公共安全 现状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