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了债,就没打算还】地方债可以借新还旧

  中国经济笃定就弱运行了。风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果然,2月9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新年首月的CPI:结束此前5个月连续走低的趋势,反弹至4.5%。这一消息让市场颇感“意外”。有学者断定,中国CPI将长期超3%。
  事实上,中国的高通胀已不可逆转。据统计,2001到2011年这10年间,中国的CPI已累计增长近30%,M2(广义货币)扩容更是达到了515%。“若用更为客观的GDP平减指数(GDPDeflator)来观察通胀,10年的涨幅接近70%。”
  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果经济增速达到9%,劳动力尤其是低端劳动力相对不足,价格就会上涨,铁矿石、铜等大宗商品价格亦必上涨,此时,只要中国经济大幅扩张,价格必定节节攀高。
  与CPI的上行对应,2月15日,央行公布1月份信贷数据,其中新增贷款仅7381亿元,远低于历史同期水平;而M1(狭义货币)余额为26.99万亿元,同比增长3.1%,较上年末回落4.8%。
  大家都不要钱、不使钱、不花钱,但物价却挡不住地上涨,这是典型的滞胀,奈何?
  说时迟那时快,2月18日晚,央行终于宣布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2011年12月5日央行3年来首次降准之后第2次解冻资金。
  在外汇占款及到期央票大幅减少的局面下,降准是中性货币政策,从产品供给和收入增加的角度来看,降准或将有助于缓解通胀,而非推高CPI,这几乎是惟一一种选择。
  下调存准率也确实有让刚刚回落的CPI重新反弹的危险,但不下调经济又会面临下滑的风险,所以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一看到经济过热就被迫打压,各种短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齐出动;一看经济不行了,马上又反向操作,循环往复,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在解决物价、经济增速及结构之间的矛盾中,还有另一种选择,也是治本的手段,就是扩大内需。其实,这确是老生常谈,但效果并不明显。
  于是,改革又被提了出来。要想保证经济中长期高速增长,同时又要抑制资产泡沫、控制通胀率,政府必须要通过政策改革放开一些行业和部门,包括垄断行业和土地、房地产市场,这样才能让短期宏观宽松政策所释放出来的资金实实在在地资本化、产业化,而不是泡沫化。
  但垄断行业和土地市场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大事,而这些改革也不是仅仅通过发布一些文件,甚至推行一些政策就可以解决的。
  近日建设文化产业的说法很多,各地好像钱多得不得了。但文化产业不是钱就能堆出来的。多少钱能复制一个马云?赵本山值多少钱?据计算,中国的名义GDP达到8%,而有效GDP可能不足三分之一,相当部分是重复投资、政绩工程,并无太多经济效益,也不能容纳更多就业,文化产业园几乎变为土地开发项目。
  与减少行政手段,扩大民间内需相反,各级政府的行政力量似乎越来越强。有消息称,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规模,可能由前几年的2000亿元扩大至2500亿元,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有望扩大范围。
  据财政部的数据,2011年税收收入中,与房地产、土地相关的契税、土地增值税,都出现明显下滑,契税增速回落30个百分点,土地增值税增速回落16.3个百分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的统计,全国130个城市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13%。相对应,刚性支出在财政支出中占比正在加大,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保、保障房等方面。因此,地方债的减少几乎是不可能的。
  地方债是什么意思?几乎就像救援希腊一样,借的时候就没打算还。

推荐访问:就没 借了 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