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变迁_民国时期服饰

  摘要:在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上,中华民国时期上海的女性服饰文化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力。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无论是在服装款式、服装造型和材料还是服饰装饰品的品种甚至还有服饰观念都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从而突显了它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究其发生如此历史性巨变的原因,笔者认为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诸多的政治因素,其中清末民初,专制制度的覆灭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二是社会制度的变迁,使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三是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此外,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上海女性服饰;变迁;因素
  
  自从鸦片战争结束,五口通商以来,上海就成为世人了解中国近代化和近代历史乃至近代社会文化的窗口。透过近代上海人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更是可以到达管中窥豹的效果。而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地反映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时尚变化的部分之一。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更是能从一个侧面生动而具体的反映当时都市女性生活的景象,并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民国时期,与中国古代尤其是与晚清社会相比,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装款式上的变化
  这里以旗袍为例,20世纪20年代初的旗袍样式和清末旗袍没有多大差别。但是“随着辛亥革命之后新的社会文化观念的涌入,改变了传统的女性服饰,旗袍开始摆脱满清时期的僵直宽松而趋于紧身合体,在长度、领型、袖型上作了许多的变化,两侧的开叉亦有长短。” 旗袍改良后结构简洁、富有现代美感,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衬托着典雅含蓄的东方神韵。同时,旗袍的开叉又会随着女性飘逸的步态使她们的美腿时隐时现地展露,更增添了女性的美感与妩媚。总之,旗袍突出了东方女性的端庄、典雅、沉静、含蓄之美,再加之其不断自我更新的特性,使其永葆魅力,成为一种独具风格的服装,从而享有“国服”的美誉。
  同时,欧洲和东洋的摩登服装,从长裤、短裙、内衣以及色彩等方面影响着国内女子,仿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模仿美国的简便装束,爱好运动的女士多穿红色镶银边的百褶裙,并以胸罩代替旧时的肚兜。此外,连身裙、中式女大衣也比较普遍。
  (二)服装造型及材料的丰富
  20世纪20年代以来,由于辛亥革命的胜利以及国门被进一步的打开,“服装在剪裁方面,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宽大离体、平面塑形’的基本造型方法,逐渐采用并推广了立体服装造型的方法。” 这种造型方法让胸、肩、腰、臀曲线逐渐显出美的形态,充满了性感,在审美上趋向上讲究“透、露、瘦”。同时,由于门户开放,在面料方面,也出现了各种西洋风格的舶来面料,如花洋纺、羽纱、丝绒、蕾丝,以及以进口国命名的洋面料,如印度绸、法国绸等等。与此同时,我国的纺织业也逐渐兴起,使得服饰材料更为丰富、多样,新兴的服装材料强烈地吸引着国内女性。丝织礼服代替了织锦旗袍,蕾丝白纱代替了凤冠霞帔。
  (三)服饰装饰品种齐全
  由于辛亥革命后,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的迅速传播,以及西洋文化的进一步渗透,国内大城市女子频繁的出入交际场所,使得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女性的装饰以简洁、淡雅、多元、实用为特点,雪花膏、爽身粉、生发油、凡士林、香水、口红、手套、围巾、丝袜等成为她们的新宠。同时,随着欧美百货大举进入上海,手袋、钱包、眼镜也成为女性时髦的装饰品。这一切与改良之后的旗袍相互衬托,共同美化着女性的生活,更显得新潮和浪漫。
  当时日本留学生的“留海头”和“大和髻”是时髦女子争相模仿的对象。窄而长的衣衫,黑裙无绣纹,手表和椭圆形眼镜,提包和伞,这种“自由女”妆束,表示了当时开放的思想和行为。民国初年开始,有一些人穿“文明装”,拄“文明棍”。布鞋、革履、高跟皮鞋同时在上海街头流行,其中高跟皮鞋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人们不再喜欢小脚的审美倾向――脚的解放使女性装束变化呈现出整体的和谐。
  (四)服饰观念的变化和成熟
  晚清时期的上海,对于女性服饰的看法,存在着极端和盲目崇洋以及极端和盲目排外的两种错误倾向。但是自20世纪20年代之后,上海女性对于服饰的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她们既不盲目崇洋也不盲目排外,而是形成了一种融贯中西的服饰观。而“2 0 年代以后出现于上海的改良旗袍正是这种服饰观念的代表性体现以及民国时期上海女性服饰观念日趋成熟的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上海女性崇尚个性自由、体现审美情趣的新服饰观念的也在逐步确立。女性也不再以羞以裸露手臂、腿部,而以展示身体曲线为美,新服饰观念的确立还表现为人们选择服装时有自己明确的价值观念为指导,有自主性。
  为什么在民国时期上海女性的服饰及服饰观念会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我想这一定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首先,清末民初,绵亘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变迁,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此外,辛亥革命成功后,资产阶级自由、民主、平等观念的快速传播以及民国政府大规模移风易俗的社会运动的开展也极大的促成了这种转变。实际上,除了这个根本因素以外,影响服饰潮流走向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很大
  审美观念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女性自身在服饰方面的取舍,以及社会对其接纳的程度。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讲究阳刚阴柔、男女有别,表现在穿着上则是不管男女惯用褒衣博带。女性身体的孱弱,衣服的飘逸,特别是缠足,竟成了美的标志。近代以来提倡个性解放,崇尚自由、自主、自然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击着传统的审美观,妇女运动也在其中起了催化作用。一时间,崇尚身体健美和着装体现人体自然曲线,成为不少人新的审美观念。这是大众现代审美时尚不断生长的结果,是推动服装变革的深层背景和最主要的动力。
  (二)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近代化带来了公共空间的扩展与公共活动的增加” , 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就体现了这一成果,也成为引领服装时尚和推动服装产业化的手段。早在20年代,上海的美亚织绸厂始将本厂产的绸缎精心设计成流行女装,在永安公司中央大厅搭建舞台,举办时装表演,以扩大产品销售。1930年该厂建厂10周年,又在上海大华饭店推出了“国货时装表演”,不少政界、商界要人前往,被邀请的明星穿着新奇式样的服装在展厅中依次登台亮相,盛况空前。永安等百货公司,亦经常在商场中自办大型时装表演,由公司女职员担当模特,同时以明星演唱、美容表演及其他操作演示等活动,招揽顾客。
  (三)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重要因素
  近代以来,大众传播媒介渐次发达。即以女子报刊来说, 20世纪初已达40余种,民国期间种类增加得更快。这些报刊在传播服装信息、推动新式服装流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申报》、《大公报》、《新民报》等影响较大的报纸,都辟有女性专栏,讨论妇女问题之外,常有女性时装、妆饰等方面的推介和讨论。而在民间,比报刊杂志影响力更广泛的还有一种广告宣传品,即月份牌。起自道光年间的月份牌广告, 1912年后为了适应激烈竞争,题材越来越集中于时装美女,被称为“美女月份牌”。它向普通民众,包括最底层民众,展示了什么是摩登的女性,传播着最新潮的社会审美时尚。
  (四)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代服装业的兴起,既是服饰发展的需要,又成了服饰不断发展变化的物质基础。而民国时期,以服装为主的女式系列用品,已经发展为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例如在五四前后,中国服装业获得较大发展,同时女性时装也受到特别的重视。上海出现了专卖妇女服饰的“女色部”。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静安路、同孚路、霞飞路、四马路、湖北路等路段是时装店云集之所。
  综上所述,服饰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亮点之一。唯其如此,对新鲜服饰的态度,又往往显现出新旧观念的冲突。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但是,新的生活方式,总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流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所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注释:
  卓影:《丽人行・民国上海妇女之生活》,上海:古吴轩出版社,2004年,第108页。
  黄士龙:《中国服饰史略》,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4年,第166页。
  蒋广学、张中秋:《凤凰涅――华夏审美风尚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29页。
  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3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推荐访问:上海 变迁 民国时期 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