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要】高等教育要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和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需要,其人才培养模式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体系等内容,逐步形成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国际经贸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优化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总和。这里的“相对稳定”是相对于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而言的。
  一、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依据和动因
  早在2006年1月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这是我国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要贯彻落实国家高等教育方针政策,需要树立求变创新意识,持续不断的改革,以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条件是设立创新型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型人才。而我国目前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均是“记忆力模式教育”,即学生的学习全凭“记忆和背诵”,并以闭卷考试后学生的分数高低单一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记忆力教育和评价模式”与创新人才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背道而驰的,学生缺乏实习和实践,学用无法有效而自然地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应试能力强,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更缺乏探究精神。
  综上,为满足“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特征,作为实践性要求较强的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应以铸造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首先,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其次,鼓励学生思维敏锐、发散思维,敢于冒险,既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又能团结合作,善于自主学习,对掌握的知识能活学活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并有务实精神。
  众所周知,近几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上升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的出口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境,使我国的出口企业被迫转型发展,我国的国际化进程也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化。而从国内国际经贸专业招生情况看,与其他专业比较起来招生形势一直较好,招生规模稳定。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一方面,国际经济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导致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另一方面,同类院校间的专业竞争中,“适者生存”的法则仍然适用。因此,就需要认真研究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在新形势下的创新问题。
  二、我校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经验
  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本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研究,并不断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通过以往的教学改革主要取得的成绩如下:
  首先,不断追踪国内和国际教育教学的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师资培养。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和创新实践,参与学术交流,资助教师公开出版教材,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定期举办教学公开赛,并十分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其次,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不断突出实践教学地位。结合就业需求情况,研究课程设置规律,阶段性更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革新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学校的大力资助下,以校经管实验中心为依托,不断丰富和深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和条件,培训了一批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水平,深受学生的好评。
  第三,不断凝炼专业特色,发挥专业特长,大力为地方经济服务。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并借助校企业联合的机会,不断开拓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机会。
  三、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构成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我校还要进一步探索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消除学生就业后的“不适应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工作的潜能。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国际经济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应是一种整体创新,单一的某一个点位的创新是很难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
  国际经贸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结合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反馈情况动态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再根据培养规格的要求,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设置合理的开课内容和开课时间。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并为此提供必要的资金等条件支持。对于教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与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相一致,应逐渐减少“记忆模式的考核评定方式”,灵活引入能综合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和方式,不断探索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和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高等院校的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要求还会不断提高。但是由于教育方法是多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和习惯的综合反映,所以这种改革应是渐进的,改革和创新的内容是否可以普及还要经过一段小范围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参考文献:
  [1]项义军,张莉,国际经贸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研究,实验室科学,2009,(5):159―161.
  [2]王钰,项义军,国际经贸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模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9):120―121.
  [3]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经济研究导刊,2011.(18):258―259.

推荐访问:专业本科 国际经贸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