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蝶,蝴蝶飞过了沧海|蝴蝶飞不过沧海徐志摩

  在中国的早期电影群星中,胡蝶毫无疑问是最耀眼夺目的一颗。她璀璨的银幕生涯,横跨了默片和有声片两个时代,无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还是英姿飒爽的女侠,是红颜薄命的歌女还是雍容典雅的贵妇,她都演得惟妙惟肖,那一对酒窝更是迷倒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在中国,她曾经3次被评选为“电影皇后”,在国外,外国人赞誉她是“中国的嘉宝”。
  
  “电影皇后”是怎样炼成的
  胡蝶原名胡瑞华,小名宝娟,1908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省鹤山县。后来因为她父亲当上京奉铁路总稽查,于是全家曾搬迁到北京、天津,9岁时又回到广东。也因为这样的关系,童年时的胡蝶去过很多地方,见识过各地的风土人情,还熟悉各地方言。1924年,16岁的胡蝶随家人迁回上海。上个世纪20年代的上海华洋杂处,不但是中国最大的通商口岸,也是起步阶段的中国电影业中心。回到上海的她使用“胡蝶”这个名字,报考了新成立的“中华电影学校”。日后胡蝶回忆说,当时只是想到“当个蝴蝶,可以自由的飞来飞去”(引自《胡蝶回忆录》)。
  半年后,胡蝶就以优异的成绩从电影学校结业,在老师的介绍下在大中华影片公司的《战功》一片中出演一个小配角,尽管只有几个微不足道的镜头,却是胡蝶踏入电影王国的开始。不久后,胡蝶加入了新成立的友联公司,作为女主角出演了电影《秋扇怨》,这部才子佳人式的影片上映后获得一致好评,胡蝶也由此在电影界崭露头角。此后,胡蝶先后主演了《电影女明星》、《夫妻之秘密》、《梁祝痛史》、《白蛇传》、《珍珠塔》等10多部影片,1931年上映的电影《歌女红牡丹》更使得胡蝶一举成名。为了演好电影中的歌女角色,她曾经亲自到南京秦淮河畔去考察歌女的生活。在出演了根据张恨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啼笑因缘》后,胡蝶一跃成为大明星。在1933年上海《明星日报》发起的“电影皇后”评选中,胡蝶以高票当选,票数竟然是第3名阮玲玉得票数的3倍。
  1935年,胡蝶等人代表中国电影界首次走出国门,先是参加了前苏联举办的莫斯科电影节,之后又访问了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代表团携带了由胡蝶主演的《姊妹花》、《空谷兰》等8部影片在欧洲各国放映,引起了轰动。此前绝大多数的欧洲人还不知道中国竟然也有电影演员,也可以拍出这么优秀的影片。胡蝶精湛的演技和高雅的举止更是让外国同行感到钦佩,德国的电台播音员向听众介绍胡蝶时,说她是“中国的嘉宝(当时好莱坞最著名的女明星)”。胡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走出国门为外国人所熟知的中国影星,就连力士香皂都指名邀请胡蝶作代言人,借此打开了在中国的销路。在当时的上海,胡蝶如果穿了什么新款式的衣服,这种款式就一定会流行。
  在风波中收获爱情
  星途的一帆风顺并不意味着胡蝶的感情生活也是如此,当年胡蝶的闺中好友阮玲玉就是因为无法承受舆论的重压而自杀,胡蝶又何尝没有受过委屈。1931年,胡蝶与初恋男友林雪怀在订婚不久又解除婚约,引发了各类小报对胡蝶“桃色新闻”的热炒,其实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在于林雪怀生意失败后的自甘堕落。一波初平,胡蝶又被卷进另一个更大的绯闻。传闻在“九一八事变”当夜,东北军少帅张学良正在北平与胡蝶幽会跳舞,置军情于不顾。近代学者马君武教授不经考证就据此传闻写下了“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最当行。温柔乡是英雄冢,哪管东师入沈阳”的诗句。一时间,胡蝶成了“红粉祸水”的象征,遭到许多国人的指责。后来事情经过多位有声望的人帮胡蝶澄清,人们才知道,胡蝶从来就不认识张学良。
  在那两场风波中,胡蝶饱受了冤屈,却也意外地收获了爱情。洋行职员潘有声走进了蝴蝶的生活,他常在胡蝶苦闷的时候陪她去打网球,用体贴和真挚打动了身陷漩涡里的胡蝶。潘有声为人谦虚,有上进心,做事稳重,又多年来一直倾慕胡蝶,经过几年的恋爱,胡蝶终于确定他是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1935年11月23日,潘有声与胡蝶的婚礼在上海举行,成为当年上海最重大的新闻之一。婚后,他们移居香港。
  
  抗战中的胡蝶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12月,日军占领了香港。香港沦陷后,中国人通过日本人设置的哨卡都必须行90度鞠躬礼,为了不受这个屈辱,胡蝶几乎从不出门。然而即使这样也无法偷安,日本人竟然找上了胡蝶家门,要求胡蝶去东京拍摄一部《胡蝶游东京》的电影,来宣扬“中日亲善”,美化侵华战争。为了不“出卖自己的良知,背叛自己的民族”(引自《胡蝶回忆录》),胡蝶一家毅然逃离香港,历尽战火中的千辛万苦辗转来到重庆,虽然在逃亡中丢失了几乎所有的财产,却保持了民族气节。
  战时重庆的日子非常艰苦,胡蝶将政府送给她的救济金全数转捐给了灾民。有一次,为了拍摄抗日宣传影片《建国之路》的外景,胡蝶随剧组去了桂林,竟然遭遇了日军的攻击,撤退中的胡蝶挤在哭天喊地的难民群中沿公路步行,脚底起满了水疱。当她再次回到重庆时,全身都长满了虱子,以至于认识她的人都不敢相信这就是那位娇贵的“电影皇后”。
  
  平淡的晚年生活
  1945年抗战胜利后,潘有声携胡蝶返回上海,次年又回到香港经营生意,并开了一家暖瓶厂,商标就用爱妻的名字,叫“蝴蝶牌”。几年后潘有声因病去世,胡蝶在悲痛之余,将自己在生活中使用的名字改成“潘宝娟”,从了亡夫的姓氏,以此表明此生不会再婚。1975年,胡蝶随儿子一家移居加拿大。晚年的胡蝶生活平淡而安逸,还在友人的协助下完成了自传《胡蝶回忆录》。1989年4月23日,她在温哥华去世。弥留之际,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

推荐访问:胡蝶 沧海 飞过 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