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与西北军的政治工作_刘伯坚秦德君

  摘要: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刘伯坚于1926年9月至1927年8月间对西北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创造了我党我军改造旧军队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改造后的西北军面目焕然一新,在以后的革命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刘伯坚;西北军;政治工作;改造
  刘伯坚(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四川平昌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优秀党员,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从1926年9月到1927年8月间,刘伯坚遵从共产国际和党中央关于西北军(即冯玉祥领导的国民联军)改造的指示,突破常规,大胆创新,为把一支旧式的军阀部队改造成革命军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创造了我党改造旧军队的成功经验,尤其是政治工作方面的经验。
   刘伯坚刚到西北军工作时,共产国际和党中央给改造工作提出了三个原则。即:“(一)应注意基础的政治工作,不要注意上层组织。(二)党系统与军事系统应分开,国军政治工作应直隶总司令部下,党代表暂不设。(三)不要限制冯职权”。[1](P.264)然后又指示“以上三原则,系根据广东经验”,“初步工作,须处处应用此原则,至将来第二步工作之形式怎样,应看将来具体情形而定”。[1](P.264)刘伯坚在改造西北军的具体实践当中,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原则,并在工作中勇于创新,制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一、严明组织纪律整顿部队秩序
   “自南口败退,疲敝之余,各部东零西散,有的一团只剩二三百人,有的一旅只余四五百人。彼此之间又争人争枪,动辄用武,甚至为一个人,一支枪,亦争相打起来”。“闹得军不成军,纪律废弛”。[2](P.365)从南口败北后,西北军全线溃退,冯玉祥苦心经营的几十万军队退向荒凉的大西北。溃军纪律松弛,偷抢、斗殴现象时有发生,整个部队没有统一的指挥,一盘散沙。
   对于这样一支士气低落、军心涣散的部队,刘伯坚认为:加强革命纪律是治理溃军的关键,不仅旧有的纪律与精神要恢复,更要进一步使之成为有主义有信仰的革命军队。因此,他大胆提出了“打破官僚习气”、“废除阳奉阴违的恶棍”的口号,对西北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首先,全军实行朝会、周会制度。从司令部到各军、师、旅、团,早有朝会,周有周会,每日按簿点名不得缺席,上至军长,下至连长,一律点名列队,参加训话,回答问题。还仿效苏联,把正规会议作为提高军官政治觉悟和组织纪律的重要形式,打破官僚习气和散漫作风,以影响广大士兵。其次,全军进行整顿改编。刘伯坚大力协助冯玉祥整编部队,使之向正规化革命军队迈进。取消北洋军阀体系的将校尉军衔,把部队按三等十二级的编制重新组织起来。并且军服改成苏式,头戴八角帽,连队成立士兵委员会,官兵一律佩带红色臂章、袖章,印上“真爱民、不扰民、誓死救国”等字样,还废除打骂制度,提倡官兵平等。对于官多兵少的特殊情况,则把军官集中编制,由西北军中颇服众望的将领担任主官,下大力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其政治觉悟和军事素质。整编后的部队令行禁止,秋毫无犯,为“平甘援陕”,十路大军东进准备了良好的条件,西北军也因此重振雄风。
   二、培训政工干部加强组织建设
   刘伯坚就任西北军政治部副部长后,主持西北军全面的政治工作。他在党中央和中共北方局领导下,在总结广东革命军政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充实共产党员,加强政治工作
   刘伯坚认识到,要改造一支旧军队,必须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必须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楷模作用,因此,他多次向中共北方局提出派遣共产党员到西北军工作。在选派人员问题上,中共北方局认为“如果不慎重,派许多较弱的分子去工作,不但使冯不信任并必引起国军一班将领的恶感” [1](P.265),因此北方局陆续给西北军派出二百多名优秀共产党员,分别担任各军、师的政治骨干。先后派到西北军中的共产党员有陈延年、方仲儒、刘志丹、邓小平等人。他们是分别从莫斯科、黄埔军校、中共北方局和上海等地抽调的极富工作能力的优秀党员。其中,刘志丹任四路军政治处长,方仲儒任五路军政治处长,曹力如任杨虎城部代理政治处长,李世乐任韩复榘部政治处长。
   刘伯坚和在西北军中的共产党员一道,认真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结合实际情况,于1926年10月,制定了《国民军联军政治工作大纲》,明确规定了西北军政治工作的任务和目的,紧紧围绕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这个革命任务,对部队进行忠诚于革命事业的教育。在平时政治工作中,他们努力揭露中国近代外交的痛史、军阀官僚的腐败政治和工人农民的痛苦现状,特别加大了对苏联及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宣传力度。此外,还注重宣传孙中山的革命策略,向广大官兵灌输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使之树立正确的革命信仰。共产党员的加入,促使了西北军的迅速转化。
   (二)开办学校,培训政工干部
   当时,在西北军中政工人员的缺乏是罕见的,宣侠父在他的遗著中说:“全军的政治工作渐渐地加紧了,在这缺少文化的沙漠里,工作人员的贫乏,真使我们感到莫大的困难,偶然读过几句新闻杂志的中学生,都次第拉入各军政治工作人员的队伍里去了”。[3](P.289)鉴于此,刘伯坚从长远考虑,相继办起了一些军政学校。
   从1926年9月至1927年8月,刘伯坚在中共北方局的大力支持下,协助冯玉祥办起了16所学校,如军官教导团、军官学校、政训班等,有学员8000余人。西安解围后,还办起了中山军事学校,由共产党员史可轩任校长,邓小平同志任政治部主任。在杨虎城部,共产党员魏野畴、赵葆华等开办了三民军官学校。
   在各种学校中,刘伯坚严格规定政治课教材,务求提高学员们的政治觉悟。主要有:《国民革命概论》、《苏联研究》、《社会主义运动》、《农民运动》、《军队中政治工作》等黄埔军校编写的教材,他自己也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政治读本,还将冯玉祥写的《革命精神书》、《九一七新生命》印成小册子发到士兵手中,对提高官兵觉悟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
   这些学校培养的干部大都充实到政治部,成为政治工作的主要干将。比如说,组织处长方哲湘、干事刘景武,宣传科长曾晓渊、干事刘贯一等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充满青春活力,组织性强,担起了全军宣传、组织、训练的重任。政工人员以身作则,以模范行动树立榜样,工作上认真负责,战斗中不怕牺牲,冲锋在前,生活上简朴,待人谦和,给全军官兵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刘伯坚创办军校,为西北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弥补了文化水平低、政治工作人员匮乏的缺陷,使全军政治工作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为以后的革命事业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大革命失败后,在各类军校的学员,大多数能坚持斗争,成为我党的重要依靠力量。
   (三)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
   在西北军中,刘伯坚以主人翁的姿态,一方面强化政治部工作,协助冯玉祥整编部队,治理地方政务,另一方面利用一切合法的条件宣传马克思主义,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各级支部。
   对此,党中央曾指示:“在西北军中,我们的同志除绝对无法避免必须公开的部分外,其余均尽可能的秘密,以免引起冲突的目标,对于工作同志当十分严重的督察,勿使有浪漫越轨的行为,不良分子不惮开除,勿使败坏本党名义。当地党的组织与军中组织可以分开”[1](P.267)。
   刘伯坚遵从党中央的指示,在一年多时间内,先后秘密地组建了中共陕甘区委、豫陕区委、西安地委等党的地方组织。此外,他还特别注重在军队和各级军校中建立党的支部,大力发展党员,使之成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骨干。在具体的工作中,刘伯坚尽量做到党的组织和军队组织的协调发展,使党不至于过分干预军事,保持我党在西北军的秘密性,也使西北军有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些党的地方组织的建立,推动了革命运动的蓬勃高涨,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高潮。
   三、搞好统战工作促进团结稳定
   刘伯坚认为,革命的军队必须依靠人民,做好对民众的宣传组织工作。他以军队的组织精神训练民众,以民众运动的力量影响军队,使军队建设和民众运动相互促进。
   1926年9月27日,他在电令中明确指示:“国民革命之意义,必须唤醒民众,使之均有组织,联合进行,共谋利益。”“应速设法组织农民协会,施以主义之训练,自可增加我革命武力之后盾,各种穷苦同胞之工会,须由驻在军队各长官,分别帮助成立,并津贴以经费,以资团结”。[4](P.347)
   西北高原,常遭兵匪、灾荒之害,加之官僚压榨,百姓苦不堪言。为此,刘伯坚经常在各地以政治部的名义召开军民联欢会,除发表即兴的革命演说外,还编演新戏、新曲,以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为主题,内容通俗,形式多样,群众易于接受。这样使民众对革命事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军队与民众打成一片,组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尤其是农会的建立,推动了工农商学兵的联合,促进了西北地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正是由于军队与民众的结合,才促成了西北军不断倾向革命,也为我军密切联系群众开了先河。
   此外,在西北军上层人物中,刘伯坚也广交朋友,积极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志士仁人,推心置腹,共赴国难。他在工作期间,与冯玉祥、邓宝珊、杨虎城等高级将领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而且对中下级军官也爱护备至,这些人物后来大多数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同盟者。
   以上是刘伯坚改造西北军的一些具体措施,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效果,宁都起义、西安事变,甚至在解放战争中诸多西北军将领的起义投诚,都是其得力的政治工作直接和间接的效果。这些改造旧军队的成功经验是我党我军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当前军队建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3卷[Z].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1979.
  [2]冯玉祥.我的生活[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
  [3]宣侠父.西北远征记[Z].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
  [责任编辑:王建武]
  

推荐访问:政治工作 刘伯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