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叙利亚战地记者 战地记者在叙利亚殉职幕后

   叙利亚战争中叙利亚政府通过特务探悉记者藏匿地点,然后发动攻击,致美国籍传奇战地女记者科尔文、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奇力克于死地。《纽约时报》记者夏迪则因哮喘在叙叙利亚殉职。三人都是一流新闻记者。
  
   新闻无国界,记者无保障――这句话不是口号,而是动乱世界的真实写照,特别是出生入死的战地记者,安全毫无保障,生命尤其脆弱。自美国布什政府于2003年春入侵阿富汗、伊拉克以来,已有近200名记者死于沙场,他们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男女,包括20余岁的青年和四五十岁的中年,都为采访战地新闻而牺牲生命。
  潜入叙利亚采访战事
   方兴未艾的叙利亚内战目前已成了国际战地记者最新的“杀戮战场”。2月22日《伦敦周日泰晤士报》、美国籍女记者玛莉・科尔文(Marie Colvin)和法国摄影记者雷米・奥奇力克(Remi Ochlik)在叙利亚霍姆斯(Homs)城一座破损不堪的临时新闻中心,遭到军队发射250枚火箭弹攻击,屋毁人亡,另有80名该国平民被炸死,3名记者受伤。
   自内乱发生后,叙利亚即拒绝外国记者入境采访。拥有26年战地采访经验、且曾多次负伤的56岁科尔文毫不气馁,她通过偷渡客的带领非法进入叙利亚境内,到最危险的霍姆斯采访。叙利亚当局探悉科尔文已潜入霍姆斯,即不断使用先进探测器侦测科尔文的卫星电话讯号(霍姆斯全市电话线已被切断),从而获悉科尔文及其他外国记者的藏匿地点。科尔文原打算在2月21日离开霍姆斯,但她想多待一天搜集更多的资料。而在2月22日当天,科尔文折返临时新闻中心取鞋子准备离开时,火箭弹如大雨骤至,狂炸大楼,科尔文和28岁的法国摄影记者奥奇力克当场被炸死。
   奥奇力克去年因采访利比亚革命,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奖”,国际媒体皆认为年轻的奥奇力克前途远大,却英年早逝。自去年11月以来,已有4名新闻工作者死于霍姆斯。
  女记者的优秀人生
   在纽约长岛蚝湾(Oyster Bay,老罗斯福总统的出生地)出生成长的科尔文,青春时期即充满活力、幻想,功课好、有抱负、个性强。在蚝湾高中读十一年级时跑到巴西学葡萄牙文,十二年级(即高中三年级)回到蚝湾高中发现同学皆已申请到好大学,她很不服气,一个人开车到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带着成绩单和学业优秀记录(曾入围全美高中成绩优良奖)找耶鲁入学办公室主管,开门见山说:“你们应该收我。”耶鲁看她成绩不错即同意她在1974年9月入学。
   她在耶鲁主修人类学,曾选修生于中国,二战初期采访中国抗战,曾以《广岛》一书获普利策奖的名记者约翰・赫西(John Hersey)所开的写作课程。课余她在校园报纸《耶鲁每日新闻》撰文,并决定毕业后要当记者。
   科尔文于1978年初夏毕业,先到纽约曼哈顿工会做事,不久合众国际社(UPI)雇她当记者,跑纽约警察新闻,工作时间是午夜12时至清晨6时。UPI看她专业程度好又勤奋,即调她到华府,一段时间后又派她到巴黎,很快就出任巴黎分社主任。1985年跳槽至《伦敦周日泰晤士报》当国际新闻记者,从此即以这份素负盛名的报纸(现任老板为默多克)为家。
  卡扎菲看上科尔文
   极富进取心和冲撞意志的科尔文以美国人的身份在英国报纸打出知名度,她选择战地新闻作为她的“最爱”。在26年的海外采访岁月里,她的足迹遍及中东、非洲、车臣、东南亚、东欧及中欧一带,并多次获奖。1986年采访利比亚强人卡扎菲时,这位性好渔色的独裁者看上年轻貌美的科尔文,竟派私人医生带着针筒半夜敲科尔文在的黎波里旅馆的房门,想要抽她的血检验其血型。科尔文把医生斥走。
   1999年和2000年,科尔文采访南斯拉夫解体后的乱局。2001年在斯里兰卡采访内战,头、脸和胸部遭到弹片伤及,左眼失明,但她拒绝装假眼珠,而戴上黑色眼罩,从此成为国际媒体著名的“独眼凤”。不过,弹片一直留在她的头部和胸部没有取出。
   形体受伤后,她的心理和精神亦饱受创伤忧郁症的煎熬。科尔文曾和英国战地记者派毕小普(Patrick Bishop)两度结婚和离婚,她也曾和玻利维亚记者璜・卡洛斯・古木奇奥(Juan Carlos Gumucio)结婚。古氏于2002年自杀身亡,当时科尔文仍在忧郁症疗养期。
   坚强不屈的科尔文终于站起来再出发,再到烽火连天的战地采访,她要以目击者的身份把战火、动乱和无辜平民所受的灾难,真实地向全世界报道。她79岁母亲柔丝玛丽(Rosemarie)仍住在长岛蚝湾,她说她曾打电话找她的女儿,但一直没联络上,那天早上5点电话响了,她知道一大早有电话,绝非佳兆;果然是有人通知她噩耗。这位养育5个子女的退休中学教员说,她从未阻挡她的女儿做任何事,要挡也挡不住。她说她为玛莉之死感到难过,但也为她死在采访战场上而引以为荣。
  夏迪曾两获普利策奖
   就在科尔文死前6天,《纽约时报》贝鲁特分社主任兼首席特派员安东尼・夏迪(Anthony Shadid)也在秘密潜入叙利亚采访时,因气喘病发作而死于叙利亚和土耳其边界。今年43岁的夏迪是黎巴嫩移民后裔,在俄克拉荷马市长大,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毕业,主修政治与新闻,曾任职《波士顿地球报》(Boston Globe),2003年至2009年担任《华盛顿邮报》中东特派员,他在开罗学会了阿拉伯语。夏迪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分析力和动人的文笔,被美国媒体公认为是当今最杰出的海外特派员,曾于2004年和2010年两度荣获普立兹最佳国际报道奖。《纽约时报》于2009年12月31日以高薪挖走他时,曾震撼美国新闻界。
   夏迪和纽时摄记同事泰勒・希克斯(Tyler Hicks)从土、叙边界秘密进入叙利亚境内采访一个星期后,在准备离开之际气喘突发,希克斯怀疑是马的味道引发夏迪的气喘。夏迪有气喘宿疾,身上亦带了药,但病发太猛,抢救不及,希克斯背着夏迪的遗体潜回到土耳其。夏迪的妻子那达・巴克利(Nada Bakri)亦为纽时驻贝鲁特记者,她和夏迪育有一子(夏迪与前妻生有一女)。夏迪的第三本著作《石头之家》是一本回忆其黎巴嫩祖先的书,3月初始面世,他已看不到新书的出版了。(编辑/草见)

推荐访问:叙利亚 殉职 战地 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