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紫砂产地【紫砂成“仙”】

  在宜兴市丁蜀镇南环路顺伟小区,住着一位普通但不平凡的老人――享誉国内外的紫砂艺术大家汪寅仙。   汪寅仙1943年出生于丁蜀镇的一个陶艺世家。受父辈的影响,她从小就喜欢紫砂艺术,“这一喜欢成了我毕生的追求。”汪寅仙说。为壶而活,也成就了她的紫砂艺术传奇。
  1956年,汪寅仙进入陶业合作站的紫砂工场(宜兴紫砂工艺厂的前身),由此踏上了她为之奋斗与追求一生的紫砂艺术之路。在紫砂工场,她拜老艺人吴云根为师,学习做茶壶的基本功――打片子、打泥条、打身筒等。汪寅仙心灵手巧,跟吴云根学做“光货”时,她利用空闲时间,在茶壶上贴些竹叶、树枝之类的东西,吴云根见了很高兴,说:“看来你喜欢做花货,我得给你再找一位师傅。”于是,在吴云根的引荐下,她又跟着朱可心学做“花货”。
  当时,厂里的条件很艰苦,连电灯都没有,一到晚上,汪寅仙只能点着蜡烛工作。她爱梅花,也特别爱在茶壶上贴几朵梅花。她觉得梅花有冰清玉洁的风姿,傲霜斗雪的品格。“梅花香自苦寒来”,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缘故,成就了她在后来创作的许多以梅为主题的紫砂艺术。
  汪寅仙在紫砂壶的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形、神,气、韵、精、功等方面追求艺术效果。20世纪90年代,台湾有位寿者慕名托人前来求壶,得知老人酷爱陶艺,她特意设计了一款《仙桃提梁壶》,壶形似一位寿星佬的饱满天庭,壶钮为桃叶承托的鲜桃,提梁为龙头拐杖般的蟠桃枝,寓意”寿高人不老”,用心之巧、造型之妙、用情之挚,令老人大为感动。
  苛求紫砂境界,是汪寅仙营造“壶小意境大”的一个亮点。每做新壶,她都绞尽脑汁,力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松竹梅壶》时,她刻意绕开传统的表现方式,以一壶多象塑造出一个寓意全新友情概念的集体形象:整体和谐中各有各的形象风采,各有各的品性意趣:感情烘托上凸显岁寒三友之间的真诚无掩,塑造出独到的新美。造型上,颇有新意:壶身主体形似参天大竹中一段粗节,半枝竹权恰到好处地形成壶嘴,弯曲自然的梅枝构成壶把,壶盖则利用松树阔大的树冠巧妙构成,整个壶的造型自然巧妙,将竹的大气、梅的大度、松的大美尽拥其中。她说她喜欢把小壶当做大自然、大社会来创作,缩大美于精致,形成独立自主的审美形象。当年,邓小平访日作为国礼赠送给邻邦友人的《葡萄杯》,就出自汪寅仙之手。在这尊被誉为放平是工笔画,立起是雕塑的绝妙花品上,杯上青藤环绕如织,枝分老、中、青三色,一串晶莹、圆润的葡萄半挂其间,滕活肌理,果鲜水色,诱人心动;汪寅仙意犹未尽,随手又创作了两只活泼可爱的小松鼠,为这件作品增添了生命活力。为上海世博会创作《群欢壶》时,她特地选用红泥精制壶坯,凤尾为把,荷叶当盖,壶嘴演变成从未有过的翘首龙头,在“东方红”的大背景下,先将上海这颗东方明珠化作壶上层层波浪,再轻轻托起一轮红日,从而构成一幅独具中国美的盛世和谐图卷。
  艺无创新难立人,汪寅仙给自己立下的规矩很简单:无感觉、无创意、无新型不制壶,这一点在她与刘海粟、范曾等国画大师合作中表现得尤为醒目。如与海派名家吴青霞合作《鱼跃壶》时,她没有按照惯例简单地以“光器”待画,而是先行在壶上精心构思创作出一片小蛙鼓噪、荷叶摇曳的风中池塘景色,中间空留一泓荡漾如波的月光倒影,静候画家妙笔下的锦鲤破水一跃。面对如此佳构,吴青霞深感意外。对此,汪寅仙一笑:“相互促进是最好的配合,艺术家之间的合作应该是珠联璧合。”说到艺术创新,汪寅仙有她独到之处:她曾为仅凭一位高僧大师的佛像绘画,创作出了表现佛教题材的《佛光壶》――壶身形同袈裟圆裹,壶把呈现佛耳轮廓,壶钮状如佛首安顿,禅味合一,佛法其中,令人几欲合什咏颂。根据画上的平面佛像造型,抓住佛像的突出特点,利用紫砂造型的魅力,塑造出富有佛教内涵的紫砂艺术品,并得到佛教界的首肯,是她在发展中国陶艺的探索之路上的成功之举。还有一点她始终坚持不变,那就是在她的代表性作品《曲壶》创作成功后,有画家提出与她合作新的曲壶,考虑到曲壶本身的完美性,她都婉言拒绝了。
  为历史留艺,为艺术创新,成为汪寅仙艺术人生的追求。直到今天,她依然觉得自己是时间的“穷人”。汪寅仙是幸运的,因为她生长在一块富有艺术灵性的土地上;汪寅仙因紫砂而成功,紫砂因汪寅仙而“成名”,汪寅仙与紫砂是不能分开的一个整体。
  在汪寅仙那双普通的手下,做出了享誉国内外的紫砂艺术品,这些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国家级大奖,并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出国访问的礼品赠送给国家首脑或政要;有的先后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展出,获得好评;有的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和香港、台湾地区的艺术机构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等收藏。也是这双普通的手,使她获得了一大串的荣誉:1988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及省“三八”红旗手标兵;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及全国“三八”红旗手;1993年被国家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第三届);1995年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技艺表演;1997年被中央电视台作为“东方之子”宣传:2007年被国家命名为“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吴京波)

推荐访问:紫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