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论视角看“给力”的零翻译现象】亮点给力

  【摘 要】 Jef Verschueren的语用学综观下的顺应性理论认为,使用语言即是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为适应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并以此为语用学提供了全面而科学的研究视角。本文通过“给力”的现象描述出发分析了零翻译现象,并从语言结构顺应,心理世界顺应和意识程度顺应的视角探讨了顺应论和零翻译现象的关系。
  【关键词】 给力 零翻译 顺应论
  Abstract : In his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Vetschueren proposes a pragmatic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use and assumes language use to be a continuous making of linguistic choice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of consciousness for the purpose of adaptation. Through description of "ungelivable", the paper attempt to analysis the zero translation .From adaptation of language structure ,psychology world and consciousness aspects, it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doption theory and zero translation.
  Key words : gelivable zero translation adaptation theory
  引言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活动。它是跨语言(cross language)、跨社会 (cross social)的特殊文化活动(cultural activity)。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清楚地表明:翻译在增进不同民族的了解和交往,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促进民族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等方面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最近,“生活周刊”发出一条微博,内容是“一个新单词诞生了:ungelivable(不给力)!”而网友们纷纷转载,“这么好玩的东西,要是不转的话,就太“ungelivable”了!”“ungelivable”表面上是一个正正经经的英文单词,实际上这个单词却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造词逻辑,前缀“un”在英文里表示否定,可以为“不”,后缀“-able”在英语中表示单词为形容词,而中间的“geli”确是直接音译子中文的给力的拼音“geili”。据说,“给力”一词源于东北或闽南方言,有很棒,很精彩的意思,现在多用来形容事物“够劲”,“使人振奋”,“感到力量”等“gelivable”可以说是相对零翻译的最新代表,现在已经被有道,金山词霸等网络字典收录。其实像“gelivable”这类新词,在网络上早已遍地开花,其中最著名的可能是“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过去被外国人当成笑话,而现在已经成为标准的英语词组。
  1.零翻译的定义
  胡锦涛主席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的演讲中提出“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重要思想,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现场直接把“不折腾”音译成“bu zheteng”,这是零翻译的典型代表,成功的诠释了零翻译。在民族文化向外推介的过程中,零翻译已成为越来越多使用的一种方式,在翻译中可以起到沟通串联的桥梁作用。零翻译在翻译时刻意打破正常的翻译方法,既顺应文章报道力求简洁的需要,又顺应读者的心里理解能力,同时既省时又省空间。“零翻译”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不可译性问题,来满足我国翻译事务快速增长的需要。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邱懋如教授在《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上发表了《可译性及零翻译》一文,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适应翻译实务飞速增长的需要,有必要引进“零翻译”的概念。他指出,所谓“零翻译”,包含两种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指源语中的词汇故意不译;第二层意思是指不用目的语中现成的词语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这一观点的提出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例如,发表在《中国翻译》2002年第4期上的贾影的文章《“零翻译”还是“不可译”》提出了反对意见,而刊登在《中国科技翻译》2002年第1期上的刘明东的《零翻译漫谈》一文对零翻译概念的提出表示赞同,刘教授进一步指出,零翻译分为绝对零翻译和相对零翻译,绝对零翻译指的是不使用目的语词汇而达到可译的效果,常用的方法有省译和移译两种。相对零翻译指的是通过变通的方式巧妙运用目的语词汇恰到好处地表达源语词汇意思,常用的手法有音译、音义兼译、补偿、象译、直译加注、归化等。
  在翻译一些外来事物的词目时,或因目的语中无对等词汇,或因译者对所译对象尚不能完全把握,或因读者对这些新事物颇感陌生,人们往往采取音译法将其译出,唐玄奘译佛经时就有“五不翻”。所谓“五不翻”并非不翻译,而是佛经中有些内容由于其“秘密,含多义、此无、顺古、生善”等原因而采取零翻译的方法。零翻译是国际上术语翻译的一种潮流,是我们翻译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有利于术语运用在不同语言之间的统一,有利于国际交流和人类知识的共享,而且译起来方便省事,读起来比较简便,并且也是一种语言引进外来词汇的主要来源。在我国,音译,作为零翻译的主要方法,也得到了提倡,已故周恩来总理早在1958年就指出汉语拼音可以用来音译人名、地名、科学技术术语。选择音译法,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以利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传播,同时也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平等交际。
  2.用顺应论解释零翻译现象
  1999年困际语用学协会秘书长、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教授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他的新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2000)中提出了“顺应论”。从一个全新的视角界定义语用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范围。顺应论以全新的视角界定和解释语用学.从认知、社会、文化的角度.全面的考察语言现象和运作方式.也为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顺应论认为,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的顺应是分不开的。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够存语言使用过程中做出恰当的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以下一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件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语言的变异性决定了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机械地做出的.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同定的形式一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是语言能够使人们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作出商讨性选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这三个基本概念本质上是不可分割的,语言只有具备了变异性才使语言选择有了可能,商讨性保证了语言选择的灵活性.顺应性在变异性和商讨性的基础上保证语言选择满足交际需要。   此外,从语言使用就是语言选择这一观点出发,维索尔伦提出了“顺应论”,为语用描写和语用解释提供了四个任务。这四个任务实际上是从四个研究角度进行综合的语用研究,具体地说包括语境关系顺应(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原则)、动态顺应(语言选择过程中交际者所处的语境与语言结构各个层次之间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语言的意义生成过程中交际者的认知心态以及在语言选择过程中作出顺应时的意识显著程度)。综合上述四个方面,维索尔伦对语用学理论结构进行了描述,语用研究的这四个角度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依存,一起构成研究语言使用的语用学方法中互为依存的几个研究重点,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构成研究的焦点,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地进行顺应选择的动态过程,进而产生意义,而其产生的过程是一个有意识地进行顺应选择(语言结构顺应语境、语境顺应语言结构)的动态过程。本文主要选取三个维度为例.通过分析零翻译的例子,从而说明顺应论对于零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1语言结构的顺应
  维索尔伦认为,要研究语言表意功能发挥的诸种层面,我们就得参照具体的顺应性的结构性对象。语言的使用在不同的语境下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与语用价值,不同语境下语言的使用是多样的,语言的使用受体裁,交际方式,语码,风格,有时甚至是意识形态和语言态度的影响,交流时的语言结构也就在不同的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很好的对国际交流中的语用文化进行翻译,译者就必须通过语言结构各层次的关联顺应透视其中语用文化,并通过译语在语言结构各层面的变化传达出原义。
  北京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国际译名就是语言结构语音层面顺应的例子。“福娃”最初英文译名为“friendlies",这一译名在外国读者眼中丝毫没有体现“福娃”在中国读者眼中所具有的独特的象征意义和蕴含的浓郁的文化特色。根据陆谷孙教授编写的英汉大词典" Friendlies"有两个意思:一是“友好的人”一是“友谊赛”,都体现不出“福娃”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色,更有学者指出“friend lies"跟“friendless”发音需同,易造成误解,再者“friend lies"=" friend"(朋友)+ "lies"(说谎),易造成歧义。北京奥组委最终决定采用音译即零翻译的方式,用汉语拼音" Fuwa"作为其官方英译名," Fuwa"不仅从语音层面顺应了文化内涵的翻译,而且承载了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更加易于记忆,也便于推广。2008残奥会吉祥物"福牛乐乐”的译名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的译名也都采用了零翻译的策略,分别译作“Funiulele,以及“Haobao"。翻译中采用零翻译正是顺应中国文化逐步走向世界的趋势,让世界真正了解中国文化内涵的一个写照。
  2.2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性格,情感,信念,意图等心理因素,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话语的需要和说话人的心理世界是要相互顺应的。人类的语言使用是经过人的认知心理处理过的,具有社会性并顺应文化接受的过程。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结构,语码和风格等的出现和存在是译者心里感知和顺应社会规范的结果。在翻译时,译语顺应心理世界时,才能贴切得体的体现原语的语用价值和社会价值。
  “零翻译”现象在今天日益国际化的中国是屡见不鲜的,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直接相关的广告,时下仿佛就刮着一股“零翻译”之风。在这个领域,译者往往采取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的方式,照抄外文,特别是外文缩写词,造成中文里的宇母词。比如曼秀雷教的一款控油清爽洁面乳的广告说明书如是写道:弱酸性配方,PH值与健康肌肤相近,沮和洁净;含AC控油成分,能控制过多的皮脂分泌;含Ceramide,帮助锁住水分,令肌肤保持水盈嫩滑。上述中文广告语中保留的一系列外文词语,也许是在宣扬其产品的科技含量.尽管非专业人士绝不知道诸如AC, Ceramide到底是什么,但这样的广告语却能让人产生一种想法:这些洋玩意儿都是神奇的有效成分。可见,在翻译时选择零翻译的翻译方法是顺应了经济利益和消费心理的趋势。
  2.3意识程度的顺应
  语言顺应与选择和心理过程的发生带有不同的意识凸显性,其运作可以看作是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语言选择涉及认知心理因素,及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反意识—元语用意识,如果元语用意识较高,顺应过程就是一个协调的自我控制过程。翻译选择过程也涉及译者的意识,如果以者的意识程度较高译者就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选择译语,作出顺应性的优化选择。
  音译,零翻译的主要方法,最初只是作为一种补充翻译方式,是不得已而为之,但是,随着直接的跨文化交流的迅速发展,某些为民族文化所独有的文化负载词出现了音译化的趋势,音译在这一领域已经从过去的从属地位向主要翻译手段发展,就连一些原来定型的翻译力式也呈现出了向音译的转型。其实对于汉英翻译中此类文化负载词采用拼音音译再恰当不过了,因为除了汉语外没有任何一门语言可以更好地体现这种民族文化。翻译只是文化交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交流渠道不断拓宽的今天,人们不再中纯依靠抽象的语言文字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文化,而是可以非常便捷地到文化意象所属国去直接感受和认识文化意象。随着个球日益一体化,人们对来自另一种文化的文化意象的接受速度正逐步加快。音译正成为文化意象翻译不可抗引的趋势。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就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词汇的翻译而言,译者应尽量使其译文保持中国文化特色,使外国读者主动去了解中国文化。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我们可以预见,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富有中国特色词汇的音译词进入规范英语。
  结束语
  维索尔伦的语用观认为,语言的使用,说到底是“一个不断的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这种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愈识的,也不管它是出于语言内部的原因还是语言外部的原因.”。译者对翻译方式的选择是在适应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作出的。“每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一种适应地球生态环境的方法一种独特的世界观的存在”从翻译的角度看,零翻译现象的存在是译者选择的一种特殊的翻译方式,“给力”无疑是顺应中国文化意象的翻译,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势必会推动大批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象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Vaschueren,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罗国青.零翻译概念辨证[J]上海翻译,2005.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刘明东.零翻译漫谈[J].中国科技翻译,2002(1) .
  [5]邱懋如.可译性及零翻译[J].中国翻译,2001(1).
  (作者单位: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推荐访问:顺应 视角 现象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