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赤壁之战”对后世战争的影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战争是什么

  作者简介:夏冬(1990)男,民族:汉,浙江嘉善人,浙江海洋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三国演义》。  韩伟表(1970)男,民族:汉,浙江省绍兴县人,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学位: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小说、训诂和古代文献整理等。
  摘 要: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是发生于战乱频仍的东汉末年的一次相对比较普通的战争,但经过《三国演义》巨大篇幅的精彩描述,使这场战争成为《三国演义》中三大战争之一,也成为了中国文艺和战争史上的经典之战,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具体的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明中叶以来的一些典型战争的剖析,探究《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对这些战争的具体影响,借此彰显传统人文经典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战争;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7.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2
  一、从历史走向文学
  在历史上,赤壁之战只是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场规模较小的普通战争,正史中对赤壁之战的记载也大多较为零碎、分散。后汉书有这样记载到《后汉书·孝献帝纪》:“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之于乌林、赤壁。”
  裴松之《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载记》云:
  公船舰为备所烧,引军从华容道步归,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军既得出,公大喜、诸将问之,公曰:“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无类矣。”备寻亦放火而无所及。
  根据史书的记载,由此可得出:
  (1)赤壁之战确有其事,但战争规模较小,战争的意义也较为普通。
  (2)赤壁之战的“火攻”是否存在有争议。
  (3)抗击曹军的孙刘联军中哪一方占主导地位存在争议。
  (4)正史中并没有出现如“草船借箭”、“智激孙权”、“智激周瑜”、“连环计”、“连环计”、“苦肉计”等情节的记载。
  但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一场战争,是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场关键性战争。从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开始,接下来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一直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之战”的内容。对这场宏大战争的原因,经过和结果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罗贯中不仅写了历史上已经发生的事情,还可以写历史上并未发生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这些都是合理的虚构、想象。不仅如此,罗贯中还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如,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乘轻舟从灞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曹操见孙军整肃威武,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鼓乐齐鸣,安全返航。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主角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所以《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三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既来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
  二、从文学走向现实
  1.明末清初
  《三国演义》小说的受众遍布社会的各个阶层。正如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卷十七“正俗”中所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也,而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可见《三国演义》的流行程度已经到了妇孺皆知的地步了。
  《三国演义》的广泛传播也使得“赤壁之战”里的智慧谋略广为人知。对后世的战争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明末农民战争,是我国封建社会里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反抗地主阶级暴虐统治的武装斗争。它距离现在不过几百多年的时间,保存下来的各种文献资料很多,可以在里面看到明政府的将领和农民起义的领导者都有效仿“赤壁之战”里的战术计谋来学习打仗。其中以诈降、反间尤为多。
  在黄人的《小说小话》有记载:“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果,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矣,太宗之去袁崇焕,即公瑾赚蒋干之故智(太祖一生用兵,未尝败衄。唯攻广宁不下,颇挫精锐,故切齿于袁崇焕,遗命必去之。)海兰察目不知书,而所向无敌,动合兵法,而自言得力于绎本《三国演义》。左良玉之举兵南下,则柳麻子援衣带诏故事怂恿成之也。李定国与孙可望,同为张献忠义子,其初脍肝越货,所过皆屠,与可望无姝焉,说书人金光,以《三国演义》中诸葛、关、张之忠义相激动,遂幡然束身归明,尽忠永历,力与可望抗,累建殊勋,使兴朝连殒名王,屡催劲旅,日落虞渊,鲁戈独奋,为明代三百年忠臣之殿即与瞿、何二公鼎峙,亦无愧色,不可谓非演义之力焉。张献忠、李自成、及近世张格尔、洪秀全等,初起众皆乌合,羌无纪律。其后攻城略地,伏险设防,渐有机智,遂成滔天巨寇;闻其皆以《三国演义》中战案,为帐内唯一之秘本。”
  崇祯四年五月,王嘉胤的队伍进展到晋东南的沁水、阳城一带。明政府虽然派了悍将曹文诏部尾随追击,却因为“贼势甚众,不能胜取。”军事上既然无能为力,官军就转而采取阴谋手段。曹文诏听说部下士卒张立位谈话,布置他诈降充当内应。王嘉胤在裙带关系面前丧失了警惕,竟把这个内奸当作亲信,任用为帐前指挥。六月初二日,张立位同他的姐姐和王嘉胤的部将王国忠串通一气,用酒把王嘉胤灌醉刺死。随即放火为号,同曹文诏部官军里应外合,直扑起义军营垒。起义军大乱,遭到严重损失。
  崇祯五年八月,洪承畴一面调集大军进剿,一面派出间谍“借招抚为名,前赴各贼营,授以密计,予以重赏,潜行反间,令其以贼杀贼。”农民军势不能敌,一些动摇分子纷纷投降。   崇祯六年五月,起义军的重要首领紫金梁,在河南济源病死了。王自用在王嘉胤牺牲以后,曾被在山西的各支起义军推为盟主。后由于明官僚施展离间计,使紫金梁和其他首领任务之间有了隔阂。
  崇祯六年冬,明政府调来的官军云集于晋、冀、豫三省的交界地区。由于当时主要的战场已经移到了豫北,因此河南省的官军成为主兵,山西、河北和京营客兵达一万九千六百人,加上曹文诏等所统陕西兵,参加围剿的官军总数当在三万以上。起义军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粮食给养都感到极其困难,面临被官军围歼的危险。于是,起义军首领们竭力谋求摆脱困境的办法。十一月,张妙手、闯塌天、满天飞、刑红狼、闯将(李自成)等,向京营总兵王朴伪称愿意接受招安,“叩首言:我等皆良民,因陕西荒早,致犯大罪。今誓归降,押还故土复业。”王朴和监军太监杨进朝、卢九德不知是计,以为不费吹灰之力,便可顿时弭平大患,同意接受投降。起义军以伪降为掩护,麻痹了明朝当事的文武官员,向官军士兵和地方百姓购买裘、靴等衣物,积极准备渡河而南。二十四日,天气骤寒,山西垣曲到河南济源之间的一段黄河封冻成桥。起义军乘官军不备,用门板铺在冰上再加一层土,分三路驰马而过,到达河南渑池县境的马蹄窝、野猪鼻。明河南防河中军官袁大权仓猝迎战,被起义军击毙。起义军主力就这样一举突破了黄河天险,把明政府调来的重兵甩在后面。
  如清人刘銮《五石瓠》记载说:“张献忠之狡也,日使人说《水浒》、《三国》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其老本营管队杨兴吾尝语孔尚大如此。”张献忠为了学习战争攻防的技法,有意识地把《水浒》、《三国演义》当成了军事教科书。不仅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向《三国演义》学习兵法,就连清朝统治者也视其为军事教材,主动在书中学习如何打仗。清王崇儒在《掌固零拾》卷一“译书”中清楚地写到:“本朝未入关之先,以翻译《三国演义》为兵略。”清代统治者初入中原的时候,为了巩固政权,还主动向小说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方法。昭梿《啸亭续录》卷一中记载:“崇德初,文皇帝患国人不识汉字,罔知治体,乃命达文公海,翻译国语《四书》及《三国志》各一部,颁赐耆旧,以为临政规范。”《三国演义》成了清初统治者学习如何治理国家的教科书。
  2.毛泽东领导的战争
  毛泽东爱读《三国演义》,并且善于军事战争中用其独特的思维灵活地解读和运用《三国演义》。
  关于毛泽东酷爱《三国演义》,有很多记载:他在1936年曾对美国作家斯诺说:“我读过经书,可是并不喜欢经书。我爱看的是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特别是其中关于造反的故事。我读过《岳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西游记》等。那是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瞒着老师读的。……我经常在学校里读这些书。……许多故事,我们几乎都可以背出来。而且反复讨论过许多次。……一我认为这些书对我的影响大概很大,因为这些书是在易受感染的年龄里读的。(《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一9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在延安时期,他曾经回忆道:“记得我第一次到北方去的旅途中还有过这些游历:我曾沿着洞庭溯作了徒步旅行。到保定时我沿着城墙走了一圈。在北海的冰上散步。《三国演义》里有名的徐州府城墙和历史上也享有盛名的南京城,我都徒步环行过一次。《毛泽东一九三六年同斯诺的谈话》(第36页)
  毛泽东还尤爱《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60年代初,毛泽东空闲时谈《三国演义》,给警卫战士尹荆山讲赤壁之战,他说:“孙权和刘备联合,一把火烧了曹操,烧出一个三国鼎立。”
  毛泽东不仅仅喜爱《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更善于运用《三国演义》里的赤壁之战。
  1934年,王震去见由于左倾路线的排挤已离开领导岗位的毛泽东,毛泽东出于高度的革命责任感,启发王震说:“《三国演义》中,多处讲到偷袭、打埋伏。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你们是不是先给敌人打圈子,牵着它的鼻子转,等它疲劳了,再设法消灭它的有生力量。消灭它的办法,可以不可以用偷袭、打埋伏、截止敌人的行军纵队,找它的腰部或尾部打?”王震从中央苏区带回了毛泽东的‘三国战术’,使湘赣苏区的红军在处境相当困难时,取得了全歼敌军一个旅的重大胜利。”
  毛泽东曾指导郭化若撰写《赤壁之战记起对民族抗战的启示》一文。着重指出当时曹操率83万大军南下攻吴,若吴蜀不实行联合,则必然为曹军各个击破。由于孙权联合刘备,又采取正确的火攻战术,方在赤壁大败曹军。抵抗日寇侵略,中华民族则存,分裂则亡。我们的民族团结,长期合作,不但要在抗日过程中创造新的战绩,使日寇像曹操一样:“引军北还”,还要使它东归三岛。而我们则要长期合作,建立起独立幸福的新中国。《八路军军政杂志》是发行到国统区的,郭化若的文章发表后,许多国民党将领看后很有感触,给杂志社编辑部写信说论赤壁之战的文章读后“令吾深省”,文章“切中时弊”。
  解放战争后期,百万大军云集长江北岸,准备渡江解放全中国。这年三月,毛泽东在香山双清别墅接见宴请了第四野战军师以上干部。毛泽东说道:“当年,曹操83万人马下江南。今天,我们200多万人马,三路大军下江南,一路陈粟大军,一路刘邓大军,一路林罗大军,浩浩荡荡,声势大的很,气魄大的很。同志们,下江南去!我们一定要赢得全国的胜利!”
  毛泽东在赤壁之战中借鉴较多的,还是曹操失败的教训。
  当年的曹军和现今的解放军,都是发动由北向南渡过长江。1949年4月,中共领袖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一起讨论解放军渡江战役的利弊条件。
  毛泽东说道:“《南史·孔范传》说,‘长江天堑,自古阻隔’。赤壁之战,曹操失去83万,片甲不归。我们的对手,大概还在做着赤壁之战的美梦。曹操大败,一是北兵不善水战;二是不习惯南方潮湿天气,‘瘟病’流行;三是中了反间计,杀了会水战的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四是上了庞统大当,把船只钉在一起,无法机动;五是中了苦肉计,黄盖带来一片大火。曹操干了这一连串的蠢事,焉有不败之理?这五条,前两条对我们还是个现实问题,虽然过去了一千七百年,我们还是使用曹操那个时代的木船。想但年,曹操在巢湖练兵,但是我们绝不会重蹈曹操的覆辙。虽然我们的渡船工具和曹操时代相比进步不大,但是时代不同了,我们的军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毛泽东借古鉴今,指出了曹操渡江失败的五条原因。其中曹兵“不习水战”和“不习潮湿天气”两条,对于今天的即将渡江的解放军也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但毛泽东强调现在时代不同了,两支军队的性质也不同,解放军是“为人民利益而战,有人民的拥护”。
  除上举史实外,列如红军勇士智渡金沙江时的“瞒天过海”,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的“兵贵神速”,淮海大战中亲自撰写的广播稿《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之于“攻心”战术,志愿军初入朝作战时出敌不意、攻敌不备的旗开得胜等等,也无不显示出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出神入化的战争指挥才能。这既是他善于借鉴传统军事理论的结果,也自然蕴含着对《三国演义》征战谋略的吸收与消化。”毛泽东本人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过:“《三国演义》很有意思,你看看人家是怎么打仗、怎样布置兵力的。又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演义》,读起来就放不下。《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
  从建立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毛泽东建立和巩固统一战线抵抗敌人,善于统一思想,稳定军心,吸取赤壁之战曹操战略失策,转胜为败的历史教训,以此为戒。在历史和现在之间,小说与实际战争之间,比较分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事智慧。
  三、总结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无论是就其规模的宏大,情节的曲折,结构的完整,还是就其反映矛盾的深刻和刻画人物的生动,都堪称我国古典小说描写战争的典范。小说总结了许多古代政治军事斗争的经验,为人们所接受后,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赤壁之战”的影响也可谓大矣。这部经典为我们塑造的经典的战争画面更不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指导老师:韩伟表
  注解:
  ① 韩国磐《资治通鉴》如何记述赤壁之战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邮箱1982年04期
  ② 毛丹武《三国演义》的价值谱系和人物形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04)
  ③ 朱一玄《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
  ④ 顾诚《明末农民战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⑤ 黄云眉《明史考证》中华书局

推荐访问:后世 演义 赤壁之战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