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急救护理查房_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

  [摘要] 目的 根据抢救休克的“损伤控制复苏(DCR)”新理念,探讨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急救护理方法。 方法 针对105例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进行在新理念下的急救护理作回顾性总结分析。 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急诊抢救,仅在急诊室出现1例死亡,后送住院继续治疗中也仅有5例死亡。 结论 针对低血量性休克,本科及时更新急救复苏理念,改进护理措施,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及快速有效的急救护理,争取在创伤后“黄金1 h”内完成各项急救护理工作,极大地缩短了手术前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患者下一步的治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 休克;急救;护理;损伤控制复苏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52-02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严重的道路交通事故及生产事故亦明显增加,而其中低血容量性休克中的创伤性及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为重中之重,两者均存在伤情重、变化时间短、易死亡,分秒之间往往决定着患者的生死[1]。因此,在急诊室进行的急救工作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而整体、有效的医护配合进行积极的急救是这一关键中的关键,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对休克的复苏抢救在医学界有了新的认识,且这一认识渐趋成熟,在这一新形势下,本科及时调整急救护理措施,明显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2011年1月~2012年7月本科共抢救创伤性及失血性休克105例,现将急救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5例,男性83例,女性22例,年龄16~82岁,车祸伤61例,坠落伤19例,刀砍伤9例,机器绞压伤16例,受伤至就诊时间30 min~2 h,重度休克[1]13例,中度休克[1]54例,轻度休克[1]37例。
  1.2 急救措施
  1.2.1 快速反应,明确病情 对于创伤性及失血性休克须在1~2 min内作出判断,及时进行抢救,主要根据意识、皮肤色泽、皮温、心率等多方面综合判断,如高度怀疑腹腔脏器伤,可立即腹腔穿刺,明确有无腹腔脏器伤的可能,腹腔穿刺阴性者,优先安排床边B超。
  1.2.2 保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通畅是抢救的前提。因为呼吸系统的重要性和脆弱性,在短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2],任何患者均优先开放气道,措施包括吸痰、清除口腔内血凝块、压额抬颏、侧卧等,对于严重呼吸困难者,予以快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于清醒及烦躁不安以致插管困难者,可用咪达唑仑20~40 μg/kg进行镇静[3]。由于休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氧,故应根据情况给予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或机械辅助通气。
  1.2.3 建立多静脉通道,迅速扩充血容量 在低血容量性休克中,创伤性及失血性休克均存在血容量不足及微循环障碍,早期抢救应快速有效地扩充血容量,一般需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对于重度休克,则加行深静脉置管,不建议行静脉切开,因深静脉置管仅需时3 min,直达上腔静脉,直接进入体循环,快捷有效,而选取静脉切开则存在大隐静脉被破坏,有输入液体溢出及加重肢体肿胀的可能,同时液体进入有效循环需时长。本组有53例患者均给予建立深静脉置管,一般选取16~18号留置针行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在前15~30 min内给予输平衡液800~1 000 mL,对肥胖及水肿患者则先输入7.5%高渗氯化钠溶液[4],然后开始补入胶体液500 mL,输液的速度与量根据患者的血压进行调整,根据损伤控制复苏(DCR)[5],收缩压控制在90 mm Hg左右[6],不须求血压恢复至正常而加大输液,并注意有颅脑及胸肺损伤时适当控制输液量及速度,以免加重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水肿。
  1.2.4 有效、及时控制出血 创伤性及失血性休克均存在过多失血,且至急诊时出血仍在继续,往往加重休克导致死亡。针对各种出血,可采取如下措施:颅脑及胸腹腔出血在早期即应用止血性药物,并备血浆或血小板,重度失血者,应按红细胞悬液与血浆1∶1的比例输血,防止凝血病[7],同时加强止血,对于须手术者争取15 min内完成急诊室抢救任务,尽快送入手术室以赢得手术先机。开放伤口的止血采取敷料加压包扎,四肢采用止血带止血,并标明止血带使用起始时间,明确有血管断裂出血者,用血管镊或血管钳、缝线止血,复杂的骨盆骨折出血应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仍然无效的应进行髂内、外血管的栓塞止血。止血过程中应随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积极查找所有可能的出血原因。
  1.2.5 动态监测 动态心电监测,对心率、血压、脉搏、呼吸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密切观察,及时调整抢救措施。
  1.2.6 留置导尿 观察尿量及颜色,明确休克转复情况,有无泌尿系损伤,为下一步手术作准备。
  1.2.7 多科室协作 对于有多发伤患者,进行多科室会诊,制定联合抢救方案,避免顾此失彼,抢救失败。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过急诊室积极的急救护理与治疗,如快速反应、明确病情、保证呼吸道通畅、损伤控制复苏等,105例患者中仅有1例在急诊室抢救无效死亡,后送住院继续治疗中也仅有5例死亡,死亡率为5.7%,远远低于国外曾报道的以传统参数作为复苏终点的50%~80%的病死率[8],提示本科的急救护理及治疗效果非常明显。
  3 讨论
  3.1 科学而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是提高成功率的保证
  急救护理须忙而不乱,合理分工抢救任务。本科规定3个抢救小组,A组负责呼吸系统,配合医生及时开放气道,及时吸痰,解除呼吸道梗阻,协助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B组负责循环系统,控制输液量及速度,维持血压至一定水平,协助深静脉置管,留置导尿,记录出入量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向医生及时汇报;C组负责整体协调,并联系多科室会诊,完成术前准备,备血,通知手术室麻醉方法及手术内容。抢救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从容不迫,熟练完成各项技术操作,既要避免给予患者心理压力,又要有科学性,要及时跟进医学新形势,制定相应的改进护理措施,抛弃掉一些过时的观念,提高急诊抢救的成功率。   3.2 重视护理人员“三基”的培养,同时学习新的急诊抢救理论
  平时要加强对护理人员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考核,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操作及急救药品的使用,强化对低血容量性休克危险性的认识,先救后治,医护一心,争分夺秒,力争在创伤后“黄金1 h”内完成急救工作,为伤员抢救、手术抢时间,同时应对医学上出现相关的新形势、新理论进行讨论学习,总结个人心得体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提高急救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2-43,37.
  [2] Colman RD,Frank M,Loughnan BA,et al. Use of i.m. ranitidine for the prophylaxis of aspiration pneumonitis in obstetrics[J]. Br J Anaesth,1988,61:720-729.
  [3] 田鸣,左明章. 李天佐等主译. 气道管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01.
  [4] 周立. 危重症急救护理程序[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65.
  [5] Hess JR,Holcomb JB,Hoyt DB. Damage control resuscitation:the need for specific blood products to treat the coagulopathy of trauma[J]. Tansfusion,2006,46(5):685-686.
  [6] 任建安,黎介寿. 损伤控制复苏[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8):593-594.
  [7] 徐少文,赵小刚,张茂. 严重创伤救治若干新进展[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5):456-458.
  [8] Calca TM,Maltz S,Yelon J,et al. Resuscitation of multiple trauma and head injury:role of crystalloid and inouopes[J]. Crit Care Med,1994,20(5):610-615.
  (收稿日期:2012-08-16 本文编辑:袁 成)

推荐访问:急救 护理 容量 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