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个老公过日子_那些会过日子的电视节目

  这些生活服务类节目,不和娱乐圈沾边,不和“快乐”沾边,守得住“伴随媒介”的本分,不做梦,不疯癫,不上火,只传达朴素纯正的生活理念。  这是一个“快乐成瘾”的时代。对于电视节目制作人来说,越让人上瘾的节目,势必越“贵得出奇”。据说,在美国同行身上,中国的媒体人学到了先进的经营理念,比如,“用精英的实力打造大众文化”。于是,我们打造了2400平方米的影棚,打造了4张梧桐木红椅子(造价320万元),打造了4只金凤凰(造价8000万元)……《中国好声音》,这个号称手握炫牌无数的大型选秀节目,最终,给电商广告“盲选”了几个新的演员,并且陪很多京漂过了个光棍节。“大众文化”?谁看见了?!
  这是一个和“痛苦的大白鲨”搏斗的时代。小说《无尽的玩笑》作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曾给抑郁症起过一个好听的名字,“痛苦的大白鲨”。他笔下的美国人,“在看电视时,不吃不喝,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最后兴奋而死。”这也是今天很多中国白领的死法,要么在工作日被大白鲨带走,要么在周末被“快乐中国”台带走。尽管电视据说在今天已经沦为“伴随媒介”,尽管豆瓣上有数不清的“不看电视”或“拒绝电视联盟”小组,就像豆瓣上也有“父母皆祸害”小组一样,但是到头来,你发现,自己既离不开父母,也离不开电视。就像王小波说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平庸。”
  电视台重金购买版权,打造“贵得出奇”的梦想舞台(数不清的中国秀),固然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和勇气;告别舞台诱惑,退到路边,并且摘下帽子,承认生活的平庸,向平庸的生活致敬,有时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生活服务类节目,大抵属于后者。如果说,美国版的“The Voice”传达了美国的价值观,“人生,是一场为了伟大梦想进行的表演”,那么,中国的生活服务类节目也传达了自己的价值观,那就是,“吃饭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要慢慢吃”。饿着肚子是无法表演的。
  诸如《家政女皇》或《生活大调查》这样的节目,也许永远不会成为公众话题,更不会受到红罐凉茶的青睐,总的来说,它们只属于“叨叨叨”的节目类型——不过,就像有句话说的,你不在一个城市开火做饭,就等于没在那里生活过,同样的,一个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叨叨叨”节目,这个城市也不适宜人类生活。某种程度上说,生活服务类节目也在塑造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在“叨叨叨”的过程中,主持人或嘉宾告诉你,怎么插花,怎么炒肉,或者告诉你,怎么买到好的海鸭蛋,抑或告诉你,在求职的时候语速要慢下来,在国外留学的时候要多走走看看……没有一个凉茶广告客户会和这样的节目签合同。这里没有2400平米的影棚,没有红椅子,主持人和嘉宾全站着,机位也不多,至少在那些迷恋“顶层设计”的卫视总监眼里,它们不属于特别成功的节目,起码不能变成一周热词。
  我们却把这些“小投入、小视野、小制作、小影响、小主演”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称为“会过日子”的电视节目。它们精打细算,一切以“过日子”为中心,无论是寻找记忆中的老北京手擀面,还是寻找生命中的另一半,都以“过好日子”为前提。
  “会过日子”的电视节目:河北卫视的《家政女皇》,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台联合打造的《职来职往》,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选择》,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超级保姆》,中国教育电视台《助跑80后》,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大调查》,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青春风格汇》……上榜理由:这些生活服务类节目,不和娱乐圈沾边,不和“快乐”沾边,守得住“伴随媒介”的本分,不做梦,不疯癫,不上火,只传达朴素纯正的生活理念。
  生活服务类爱情故事
  在一本关于中国“剩女”的书中,作者罗丝安·莱克(《纽约时报》驻京记者)写到:“一个女人无论在工作上多么成功,只要没结婚就是一事无成。”这也许从侧面说出了,相亲节目在中国大火的原因。2010年是中国相亲节目的元年,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剩男剩女“一事无成”的恐惧心,催生出大量的电视相亲节目,比如,江苏有《非诚勿扰》,上海有《百里挑一》和《相约星期六》,湖南有《我们约会吧》,浙江有《爱情连连看》……《非诚勿扰》之所以能在如此多的相亲节目中脱颖而出,三年间屹立不倒,和节目的“生活服务类”明确定位分不开。
  江苏卫视品牌推广部主管刘宇哲如此阐释《非诚勿扰》的定位:“这是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我们制作的出发点是,为单身男女的相亲服务。在面试中,一旦发现跟娱乐圈搭边的,我们都不接受,这也是为了保持服务目的的纯正。”三年来,这档曾经引发社会争议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已让近三百对嘉宾牵手成功,并从2011年起,把触角延伸到海外,相继举办了澳洲专场,美国专场,英国专场,法国专场,加拿大专场和韩国专场。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为外来务工人员和教师举办了专场。
  客观讲,在《非诚勿扰》平台上,年轻男女寻找的,不只是爱情那么简单,就像某外国报纸对中国相亲节目的评论,“相亲者寻找的,不仅仅是迷人的微笑或者激情的火花,还有未来的金钱和人脉。”在一个视觉传播发达的年代,我们看到的是,24位带着迷人微笑的女嘉宾,大多数都在人生最“宝贵”的年龄,受过良好的教育,很多身怀绝技(比如韩国专场几期,有个年轻的女教授,在现场表演了一段柔术)——这是浪漫向现实低头的头一回合,无论是相亲者,还是电视观众,都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嘉宾。
  相比之下,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选择》,低调得像朵开在墙角的蒲公英。这是一档“以普通百姓为主要参与者、以访谈与现场互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相亲节目,这里没有“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也没有亮灯和灭灯环节,只有几把椅子,和一个善于调节现场气氛的女支持人王芳。更难能可贵的是,《选择》的男女嘉宾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要么离异,要么丧偶,总之,和大多数相亲节目中寻找“爱情”的年轻人不同,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才是《选择》男女嘉宾的主要考量。
  谁说搭帮过日子的生活伴侣,不是生命中的另一半?平庸的生活就是搭帮过日子。   “肉身凡胎”的主持人
  《家政女皇》是这样一档节目,它每周六都要请一位大厨,教观众做各色菜品。很多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主,在主持人方琼(据说曾经做过幼儿园老师和保险推销员)和程成的“叨叨叨”中,学会了做优格虾球,学会了做石门嫂麻酱面,学会了做宫廷小馒头,还有茄蜜汁雪梨汤或橙汁排骨。除了教观众烹饪,两位主持人还帮观众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这些难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比如,鞋子磨脚怎么办,衣服带静电怎么办,老打嗝怎么办。最让人惊艳的,莫过于,这里有两个长得肉肉的主持人,不仅长得像双胞胎,合作之默契更像双胞胎。
  中国教育频道《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是一个特别“健康”的主持人。和某些作风硬派、好为人师的男主持人不同,很多时候,他是一个不声不响的角色,似乎存在,又似乎不存在,同时不可或缺。对于年轻的求职者来说,《职来职往》的十八位职场达人,与其说是一排职场领路人,不如说是一面铜墙铁壁,其面孔之古板,问题之刁钻,言语之刻薄,拍板之迅捷,让人望而生畏。正如李开复所说,不可能十八个人面对一个人,15分钟就决定雇不雇他。《职来职往》 “理性、客观、全面、真实的分析,展示真正的职场”,尽管它也有种种不尽人意的缺陷。从某种程度上说,节目的缺陷,正是“职场有病”的真实投射。这和主持人健康的“肉身凡胎”形成鲜明对比,在很多期节目中,李响做得更多的是,做一面有人情味的回音壁,给年轻的求职者提点中肯建议(比如提示求职者,把语速适当放慢),并给他们安慰,有时只是一个简单的手臂环绕动作,就化解了场上的“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也是很多女性观众喜欢他的原因,相比刘同这样的职场毒舌,你会更喜欢懂得节制内敛的职场引路人李响。
  也许很多观众不喜欢《非诚勿扰》,或是不喜欢滔滔不绝的乐嘉,但是很少会有人不喜欢主持人孟非——他不懂什么颜色学,也不懂微表情,有时说话还结巴,这个有点内向羞涩的主持人,甚至不敢当着观众跳《江南style》。比起某些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的主持人,你更喜欢那些甘于充当绿叶的主持人,他们懂得平衡术,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滔滔不绝,什么时候应该闭嘴。作为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的主持人,孟非最明白“服务”的含义,比如近期的韩国专场,有位男嘉宾在赢得“男生权利”后,对着站在台上的某位女嘉宾做长篇表白时,被主持人呵止:“你可以牵手之后再说这些话,对于女嘉宾来说,她们迫切想知道的是,我是否牵手成功了。没有什么事,比拉着心爱人的手更重要了。”
  一个有缺陷的生活服务类节目,有时是被一个“肉身凡胎”的主持人拯救了。
  尊重平凡人的节目最难做
  某期《职来职往》来了一位湖南常德女孩,毕业于一所不知名的大学,她应聘的职位是活动执行,在专业测评环节,职场达人抛给她的问题是,“《职来职往》去外地做节目,节目组为十八位职场达人订了经济舱,有一位职场达人,假设是刘同,强烈要求头等舱,在订不到头等舱的前提下,你会怎么做?”女孩的解决方案是,把刘同请到一个小房间谈……就在这时,职场达人刘同毫不客气地对女孩说:“谁要跟你去?”尽管是带着调侃的语气,这话还是让现场观众听了不舒服,如果这个节目是在国外做,一定会遭到观众投诉——怎么能对一个年轻的女士用这种口气说话?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在一期《中国新闻周刊》“职场有病”的采访中,曾这样说:“(求职节目中)对人尊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对一个弱势群体或者受伤的人,更应给他一个合适的关怀,而不要用这样刻薄的态度。”
  中国教育台的《助跑80后》,是一档给年轻人传递“积极温暖价值观念”的节目,严格地说,它并不算生活服务类节目,只能算是励志访谈节目。在很多面临职场生涯的年轻人看来,它的“积极”和“温暖”的确能打动观众,比如,在一个特定的嘉宾和观众对话环节,嘉宾和观众面对面交流,如果你留意的话,会看到,有时嘉宾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是一个站起来想要倾听的动作,都会让彷徨的80后受到不小鼓舞。主持人和嘉宾用无声的言语告诉你,“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不要害怕。”
  北京电视台《生活大调查》节目的街头采访,也有一种让人“温暖”的感觉。很多时候,主持人并不出镜,和采访对象交谈时,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就能打听到,诸如,“哪里能买到最好吃的海鸭蛋”“购买海鲜如何防骗”,俨然街头生活达人。某期在采访一个海鲜批发商贩时,为了不影响别人做生意,记者特意给顾客留下挑选海货的空间,只站在几米远的地方“问话”。这都是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也是最难做到的细节,尊重采访对象,尊重平凡人和平凡生活,是一档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底线。在《生活大调查》这样的节目中,你听不到犀利的点评,看不到迷人的微笑或激情的火花,但是你能闻到平凡生活的气息。
  也许刘同该找到那个女孩,请她喝杯咖啡或者茶。
  媒体人眼中的生活服务类节目
  Mary (搜狐网编辑)
  生活服务类的。。。嗯,《交换空间》,央视2套的一个节目。
  喜欢的原因?实用呗,想着以后怎么布置自己的家。
  信使 (《电影世界》特约撰稿人)
  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的《地狱厨房》,还有BBC《吉米的食品工厂》。喜欢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我喜欢吃。还有一个原因,喜欢听厨师在节目里骂娘。
  郭爽 (央视音乐频道编导)
  凤凰卫视的《美女私房菜》。这个名字是所有生活服务类节目里,最性感的一个。唯一的缺点,女主持人穿得太多。
  娜娜 (优酷网编辑)
  《家政女皇》不错,虽然不常看。这是我看过的生活服务类节目里,最不难看的一个。
  X-WOMAN(漫画社成员)
  MTV频道的《我想要张明星脸》,还有ABC的《改头换面》。喜欢臭美的人都喜欢看。
  Duke (某出版公司总编,印度人)
  ABC的《单身汉公寓》,还有《改造旧男友》,都是交友约会类节目。
  大卫(媒体公司公关)
  《美食农民》,在瑞典和挪威播出的一档美食类节目。
  张石头(网站编辑,美国人)
  英国公共服务广播4台的《青春期性教育》。以前在英国的时候经常看,回国后看不到了,虽然早过了受教育的年纪,但是总觉得缺少了一块。中国的青春期性教育还是有点保守,停留在生理卫生的阶段。
  Lily(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传播系学生,英国人)
  NBC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妈妈的单身汉》。我对那个问题非常感兴趣,“谁才是一个男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只是很可惜,这个节目停播了。
  宁汉伟(西班牙RTVE记者)
  喜欢看英国公共服务广播4台的《终极父母指导》。
  BOBO(英国传媒专业留学生,德国人)
  BBC1的《生活》。
  超级木马(前《星库》杂志编辑)
  喜欢北京台的《生活大调查》,几乎每期都看。北京台有很多生活服务类节目做得都不错,除了《生活大调查》,还喜欢一档叫《理财》的节目。
  FLY明 (《影响》杂志记者)
  我爱我车》。喜欢的原因?我爱我车。

推荐访问:过日子 电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