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南古道怀升庵] 博南古道

在当地文友的引领下,一个夏雨初晴的清晨,经过云锁雾封的叮当关,我们终于在博南山巅的古道旁找到了向往以久的升庵祠。升庵祠在博南古道西边的一片密林中。沿着长着青苔和铺满落叶的石阶拾级而上,由于雨雾的漫漶,踩在青苔和枯叶上的脚步声也显得很宁静。来到祠前,只见祠的房屋已完全倒塌,只剩下两截门墩和几处断壁残墙。带着崇敬和不解的心情,任凭雨雾打湿衣裤,我们拨开藤蔓和乱草,沿着废墟徘徊,抚着古树盘桓,深情缅怀这位自号博南山人而最终谪死南荒的文豪。博南古道在永平县境内绵延百里,花桥古镇是其中极有文化意蕴的驿站。古镇上有建于元朝末年的博南古刹普照寺,寺中有一株元梅,虽历经几百年的风霜雨雪,却仍铁干横拔,寒枝玉挺。老梅主干曲盘、虬枝瘦劲,上面苔藓鳞皴、绿须垂枝,傲骨嶙峋,不屈不挠。对杨升庵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杨升庵从小就爱梅,少时曾与他的弟弟杨恒和杨忱在梅花开放时于夜间在梅花下举灯酌酒赏梅,即兴赋《悬灯赏梅》诗。后来被谪戍云南永昌达三十多年,虽长期身处逆境、远离朝廷,但他“义结梅兄契合神,岁寒不改见真情。”(杨升庵《友梅诗》)在此期间关心百姓疾苦、秉公办事、著书立说,奋发有为,品行犹傲雪斗霜的梅花,坚韧不拔,写下“才放南枝四五朵,已招东阁两三人”(《早梅》)、“北陇雪深迷山径,西湖月出忆幽人”(《探梅》)等许多咏梅诗。根据民国时期《鹤庆县志》记载,鹤庆治西观音山有梅城,其中植梅三百余株,“环列成城,花开时如白云初起”,形成鹤阳八景之一的“梅城石塔”。杨升庵曾在梅城花开时到此赏梅,并写下首句末字用“神”字作结,以“真”韵一韵到底的千古绝唱百首七律《梅花百咏诗》。我想,杨升庵如此酷爱梅花,贬谪期间又常往来于博南古道之上,岂能置古道元梅而不顾,必定择期到花桥古驿的普照寺探梅寻梅无疑。也许,就在一个雪霁风停的日子,杨升庵来到花桥古镇上的普照寺中赏花,置身梅花树下,满树繁花雪腻封金蒂、脂香透玉肌,十米蓬头的古元梅琼花飘散似玉蝶飞舞,冷艳袭人若古香飘荡。啊,春风新燕子,香雪古梅花,古寺中青烟袅袅,禅院里白絮霏霏,简直是瑶台飞雪,阆苑仙葩!此时此刻,这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状元一定远忆:白乐天杭州与梅同醉,孟夫子踏雪寻梅吟诗。王冕九里山植梅千株题梅花屋,林逋隐居孤山蓄鹤伴梅妻。怀想宋寿阳公主梅花落额成梅妆,唐江采萍植梅赏梅为梅妃。又宛若见陆游一树梅花一放翁,随赵师雄醉卧罗浮遇梅仙。花桥古道顺着巍巍博南山盘旋而上,山巅古道旁,有一院建于明朝的宁西禅寺。杨升庵在充军发配永昌时,由于精神受到打击,肉体饱受摧残,加之山高水险,途经宁西禅寺时无法继续前行,曾在寺中歇息。在此期间,这位大名鼎鼎的杨状元在大殿前的铜佛前徘徊,到寺前的古柏下沉思,想起自己二十四岁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时被圣上用御笔钦点为状元的兴奋,想到十二年身任翰林修撰期间出入朝堂的荣光。但是他更加想到的是自己因“议大礼”触怒嘉靖帝而遭两次廷杖之辱、在正值盛年之时却远贬瘴疫猖獗的南蛮边地,从此去国万里,有志难成,实属丧魂落魄,倍觉凄楚。不过,短暂的宁静给了这位状元郎与自然相唔和与自我对话的机会,使他明白了贬谪流放也意味着自己从此远离了朝廷上伴君如伴虎之险,甩脱了官场内尔虞我诈的纷争,心中又寻到一丝慰藉。自古及今,深藏在大山中的禅寺不仅是塑佛敬香之地,而且往往又是人们思过忏悔及躲避世事纷争的住所。可不是,百年之后,明末永历帝和清名将李定国君臣为民请命,抗击吴三桂,于1659年在博南山兵败吴三桂后出逃缅甸时曾在宁西禅寺避难,危难之际,君臣相伴,不离不弃,传为佳话。后来,大理文化名人赵藩在1912年路经宁西禅寺,并在拜祭升庵祠时有感而发,在升庵祠的门柱上题写“自号博南山人,唱酬遥寄张公子,地近宁西禅寺,英魂常依李晋王”的对联,表达了对一代才子杨状元的缅怀和敬慕之情。应该说,在万里贬谪途中,博南古道上宁西禅寺清幽的环境和小住期间寺院住持的悉心照料对杨升庵的身心创伤有很大的抚慰作用。不过,杨升庵因“议大礼”所遭致的精神打击和肉体摧残太深太重。因此,告别宁西禅寺,过箐越岭来到杉阳境内的叫天山,七月流火,饥渴交加,浑身乏力的杨升庵站在山顶举目四顾时,只见到处乱石林立,荆棘丛生、荒无人烟,满目凄凉景象。远看荒野中走夷方的悠悠古道,杨升庵蓦然想起:屈原仗义执言,主张举贤任能、抗秦救国,九死不悔,却被顷襄王放逐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猨狖之所居”的溆浦;司马迁才华出众,史学纵横,但因为李陵辩解而被捕入狱,惨受宫刑;白居易十六岁作诗名噪京都,二十多岁时进士及弟,“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由于“才识兼茂”,被皇帝破格授于翰林学士,然而因“越职奏事”被宪宗赶出长安,远贬“黄芦苦竹绕宅生”的浔阳;“诗豪”刘禹锡二十一岁中进士,和柳宗元辅佐王叔文搞永贞改革,不料失败后被宪宗贬出京城,前后二十二年辗转巴山楚水凄凉地;中国文学史上的旷世奇才苏轼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成为北宋文坛领袖,却因“乌台诗案”下御史台皇家监狱,被宋神宗远贬黄州……还有,贾谊屈居长沙,梁鸿飘流海曲,李太白流放夜郎,杜工部贬谪华州……是啊,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不乏牛人,但最牛的时候往往是“闪人”的时候!怀古伤今,杨升庵一万个想不通,多才兴难,自古皆然,这到底是为什么?自己二十四岁中状元,同当年的白乐天一样一时名噪朝野,出于江山社稷之情,以一分傲气和三分自信与史官争辩,同殿阙对峙,罪之何有?不料得罪圣上,两次廷杖之辱后,面南而坐的嘉靖帝阴惨一笑,又是御笔一划,将自己当年钦点为全国第一的杨状元投放到远离京都万里之遥的南疆远荒天然大狱。从此,杨升庵周公辅成王、张良佐汉高、诸葛助刘备的济苍生、安社稷鸿鹄之志成了泡影,不禁愤气郁结、悲从中来,于是对着苍天大声吟咏:“博南行商丛怨歌,黄金失手泪滂沱;为客从来辛苦多,嗟我行商奈若何”(《博南谣》)。声音怆然,涕泗涟涟,声声呼喊在博南山千岭万壑间回荡,诗句字里行间充满了悲凉和凄怆,充满了叹息和无奈! 下了叫天山,告别杉阳驿,穿过街楼,跨凤鸣桥,经和尚井,太阳偏西时,杨升庵来到了江顶寺。江顶寺地处保山和永平交界地的垭口,这里是走夷方的必经之路,古往今来,多少人在此挥泪作别,多少人在此一去不返。路长人困蹇驴嘶,谷深林寒子规啼。腰软腿软的杨升庵站在江顶寺前的古道上,任凭峡风吹拂着角巾和青衫,举目远眺,对面是壁立万仞的罗岷山,谷底是浊浪翻滚的澜沧江,雄关耸峙,古道悠悠,长亭更短亭,不知何处是归程,倍觉路途遥远。垭口处有几户人家,正值牛羊下山、宿鸟归飞,真个是“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触景生情,这位风流倜傥的状元郎不禁想起自己美丽的家乡四川新都,想起与自己新婚不久被称为“才情不让易安”的才女黄娥。是啊,杨升庵充军云南,贤淑伉俪黄娥送了一程又一程,江陵挥泪作别,执手相看,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状元郎怆然填词:“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州。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天昏地暗,黄娥孑身独回家乡新都,空闺榴阁,百般无奈,只有深叹:“江流几湾,云山几盘,天涯极目空肠断。寄书难,无情征雁,飞不到滇南”(黄娥《黄莺儿》)。黄娥是才女,又是美女,加之配上全国第一的状元郎,真可谓金鞍配银马,她多么想如宋时的赵明诚与李清照一样与状元郎朝夕相随,一起评诗论画、赋诗烹茶。然而,棒打鸳鸯,吹箫人去玉楼空。多少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殷切盼望状元郎早日别金鸡、下夜郎,夫妻双双在新都湖畔的榴阁里西窗夜话,但“过尽千帆皆不是”。多少次,望断夫君归来路,企盼“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但是,关山阻隔,锦书难托,阳关四叠唱到千千遍,只有用血泪吟成:“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回归回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黄娥《寄外》)。然而,滇西自古无鸿雁,多情女一等就是三十多年,状元郎病逝永昌戍所,年过花甲的黄娥万里奔丧,到泸州迎得灵柩回乡安葬。啊,天涯咫尺,心心相印,彩云易散,霁月难逢,真是令人痛断肝肠。怀想归怀想,依恋归依恋,谪居尚未到达,戍所还在遥远,天色将晚,还得继续赶路。从怀想和依恋中回来,顺着九转十八弯艰难而下,杨升庵来到了澜沧江边的兰津古渡。令杨升庵无比惊喜的是,过了霁虹桥,当年在朝廷结交的好友张含和他的儿子张合得知他过江的消息,早已备好家乡的酒菜在桥头迎候。落难逢知己,他乡遇故交,老朋友相见,分外欣喜。有话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的,“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古今豪杰雅士相聚尽在美酒中。不过,常人喝酒往往会失态失言、乱了德性,而名人雅士饮酒常常诗思浪漫、笑傲千古,产生的是与秽气无关的精美绝唱和畅快心情。可不是,李白在醉仙楼和贺知章痛饮,忘却了三进长安的失意;苏轼在赤壁饮酒赏月,使道人杨世昌忘却箫声引起的悲怨;张孝祥被贬于中秋过洞庭时,与古人对饮,同天地共酌,忘却失意,尽显旷达襟怀;王羲之与雅士集于兰亭饮酒赋诗,醉书千古名篇《兰亭集序》;吴道子酒入肠肚、画稿在胸,三百里嘉陵山水一挥而就;草圣张旭酣畅尽兴,挥毫落纸如云烟……同样,“一壶浊酒喜相逢”。杨升庵和老朋友在江边以话下酒,看到滚滚江水、连绵青山、火红夕阳,想到长年累月生活在江边上的渔翁和樵夫,百感交集,茅塞顿开。吟出千古绝唱《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至此,杨升庵明白了宇宙变化无穷,物各有主,唯江上清风、山中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生有限,要顺其自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求丰功伟绩,忘记宦海沉浮,从困顿中从容走出。虽然,也有孤独思乡、愤郁难平,但已深知通乃朝廷来,穷则江湖去。面对现实,摆正心态,以知足安命、委顺任化的心态来消释心中的痛苦。此后,差事之余,学陶渊明和苏轼等先贤,一蓑烟雨、芒鞋竹杖,侣鱼虾而友麋鹿,登东皋啸傲,临清流赋诗。与张氏父子诗酒唱和,同李元阳游苍山洱海……文学大师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中有这样一段话:“古往今来,许多大家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死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的确,屈原放逐吟就《离骚》、司马迁受宫刑写成《史记》、苏轼贬谪黄州唱出《赤壁赋》。同样,杨升庵虽然也因“议大礼”倒霉,但在鬼门关前徘徊一阵后,一路小跑溜了回来,三十五年的云南流寓澡雪了他肺腑间的营营之念,在休旅之暇写下了有关史实、诗文、词曲、植物、书画医学、天文地理等四百多种著述,对西南各民族的文化交融和文化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因而赢得了明史中“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的称颂。责任编辑 王丽敏

推荐访问:古道 怀升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