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高校辅导员面试技巧

摘要:职业倦怠已经渗透到了高校辅导员领域,严重影响着自身的身体健康和工作效果。应规范辅导员选拔标准,完善评价机制,提高福利待遇,加强科学管理,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校辅导员;现状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9-0128-01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育人的效果。辅导员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特点和社会赋予的较高期望,使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辅导员逐渐丧失工作激情和憧憬,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的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逐渐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内涵界定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倦怠”这一概念,“用来描述从事助人行业的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压力过强导致的诸如情感耗竭、身心疲惫、工作投入度降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之后学者们对职业倦怠内涵论述主要可以分为临床观点、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历史观点、组织观点,但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是Maslaeh和Jaekson下的定义,认为“职业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成就感降低(低自我效能感)的症状”。目前,学界比较倾向于Maslaeh职业倦怠的三维度划分,但不同职业在职业倦怠三个维度上会有不同的表现。对辅导员而言,职业倦怠基本表现为情绪衰竭,会因工作的超负荷感到疲惫不堪,引发胃口失调、失眠、焦虑、抵抗力下降等生理不适。在身体亚健康状况得不到及时改善的情况下,生理疲劳会导致心理疲劳,对工作消极、悲观,缺乏激情,严重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辅导员工作需要与多部门、多类人打交道,且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需要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人格解体方面表现为:因对学生工作失去兴趣而敷衍工作,安于现状而不求工作创新;对学生变得冷漠、缺乏耐心和同情心,不关心学生发生的事;不愿主动与同事、朋友交往,人际关系紧张。辅导员职业倦怠在自我评价维度表现为:对辅导员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认为辅导员是任何人都可以从事的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工作,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工作缺乏热情、效果滞后,对工作产生“做来做去等于没做”的低效能感。二、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实证研究(一)问卷形成与发放为了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方法。问卷以MBI问卷为基础,结合我国高校辅导员实际情况,形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初始调查问卷,并选取了河北工业大学的105名辅导员作为被试对问卷进行了预测试。之后向天津宝德学院、天津工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燕山大学四所高校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同时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参加第三届全国各高校辅导员工作创新论坛的辅导员代表们发放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1份,回收241份,有效问卷241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二)调查结果通过对回收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后得出,被试职业倦怠的总体得分为2.28,情绪衰竭得分2.19,人格解体得分1.64,低个人成就感得分3.07。由于问卷是5级评分标准,所以总体来看,高校辅导员存在中度的职业倦怠,低个人成就感现象严重。三、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的对策与建议(一)规范辅导员选拔标准要把最前沿的辅导员胜任力模型引入到辅导员选拔机制中,选拔那些无论从能力素质、性格特点等方面都真正适合从事辅导员工作的人。女性性格细腻、有耐心、有亲和力,比男性更能融入学生,可能更能做好辅导员工作;年轻辅导员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好的规划,工作积极性高,创新性强。所以应该选拔一些年轻的、有工作经验的辅导员,能够以充足的精力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提高辅导员队伍的质量。(二)完善辅导员评价激励机制建立辅导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评定时,不论资排辈、进行暗箱操作、搞领导特权,应使辅导员的工作绩效与津贴、奖金、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相挂钩。对工作表现突出的辅导员,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励,如让在专业方面取得重要成果的辅导员参与一些相关课题的研究或让其转岗在学校任教,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继续学习和晋升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提高其成就感,尽量减少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而出现职业倦怠的现象。(三)提高辅导员的福利待遇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应当提高辅导员工资,尽量实现付出与所得的相一致,满足辅导员基本的生存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职称、学历划分不同的工资标准,提高各层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辅导员经常需要牺牲休息时间来处理一些事务,因此,学校应给予辅导员相应的加班补贴。对工作内容和强度与专职辅导员相同的兼职辅导员,也应给予专职辅导员同等的福利待遇,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四)加强对辅导员的科学管理辅导员在高校中扮演着学校事物的“勤务员”和学生的“高级保姆”角色,只要与学生有关的事都会找辅导员,这就造成了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情就越多。因此,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来配备辅导员,根据不同的教学背景、工作经历和学历合理分配工作任务,优化配置结构,使他们能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和价值感,减少职业倦怠。(五)辅导员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辅导员要认同自己的职业身份和价值,要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树立合理的期望目标,并不断修正、完善,形成符合实际的、具有实现可能性的职业目标,从而在对工作目标的不断追求和取得成功的愉悦中逐渐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和坚定的职业信心,防止不恰当的期望和努力失败而产生职业倦怠。同时,要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身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或参加一些公益性、健康型的社区活动,及时释放工作上的压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缓解倦怠情绪。参考文献:[1] Freudenberger H J.Staff Burnout [J]. Soc Issues,1974(30).[2] Maslach C,Burnout.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alysis[J].In SandersG,Suls J,editors The Burnout Syndrome.Park Ridge,IL:London House;1982(12).[3] Maslach C M.& Jackson,S.E.MBI.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anual Research Edition,1986,University of Califor.[4] 王国香,刘长江,伍新春.教师职业倦怠量表的修编[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5] 王 芳,许 燕.中小学教师职业枯竭状况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5).[6] 王国良.高校政治辅导员心理压力及其调适探析[J].科技与教育,2007(3).[7] 董 琳.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初探[J].教育探究第三卷,2008(1).[8] 鲁海涛.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7).[责任编辑:谭志远]

推荐访问:倦怠 辅导员 现状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