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双城记》的人性:双城记

摘 要:本文对19世纪英国享有盛名的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双城记》从人性角度进行赏析,试图挖掘出作品内部所蕴含的独特之美。关键词:双城记;人性美作者简介:郑练淳,男,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6-0-01“狄更斯的小说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行善和爱。”1《双城记》以恐怖和充满血腥的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复杂的人性,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体会到作者对人性美的赞扬和对人性丑恶的鞭挞。一、对人性美的赞扬法国医生马奈特是小说的核心人物,《双城记》记录了马奈特的一段曲折的人生经历。由于他偶然目睹侯爵兄弟的暴行而遭到侯爵兄弟的迫害,被关进了巴士底狱。他家破人亡,逐渐由一个年轻有为的医生变成了一个神志不清的人,幸好出狱后在女儿细心的照料下得到了重生,并把所有的爱无私地奉献给所爱的人。当他看到女儿与达内真心相爱时,他不计个人恩怨,成全了露西和达内的幸福。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达内被捕,马奈特医生不顾个人恩怨,毅然揭开旧日伤疤,以在巴士底狱受迫害的经历,赢得暴动群众的同情和支持,从监狱里救出了达内。他的正直,他的善良,他的宽容令人感动,使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伟大的父爱和最光辉的仁爱。要说小说中最能体现出人性美的人物那便是卡顿了。他有才华,思想敏锐,但生活使他意志消沉,玩世不恭,自暴自弃。然而就在这对一切漠不关心的表面下,隐藏着一颗美丽的心。面对不爱他的露西,他时刻关心着露西家发生的事情,并尽自己所能给他们帮助。他用他的智慧在法庭上解救了情敌达内。后来,他又以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别人的幸福。作为一个朋友,卡顿没必要以自己的生命来解救情敌。但是,他为了心爱的人的幸福,毅然决然地走进了监狱,走上了断头台。卡顿无疑是作品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狄更斯曾说,这部小说使他‘深受感动,无比激奋’,并且渴望能亲自在舞台上扮演西德尼·卡顿。”2与卡顿相比,达内是个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他出生在贵族家族,仪表堂堂,正直高尚。他对贵族阶层欺压穷苦民众残忍的行为厌恶至极,毅然放弃了法国的巨大家产移居英国,当了一名精通法国文学的高级法文教师,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当他在英国与露西相爱、成婚、拥有孩子后,法国大革命开始了。罄竹难书的埃弗雷蒙德家族自然被列为复仇人选。当埃弗雷蒙德家族的老仆人加贝尔身临险境时,他向英国的达内寄了一封信,向达内求助。当时达内的身份非常危险,然而他却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法国,只为救一个老仆人,而自己被捕。在他身上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正直、善良、勇敢和高尚的人性美。露西是贯穿全文的女主人公,她的纯洁、和善、孝顺、智慧感染着每一个人。在她的细心照料下,神志不清的马奈特逐渐恢复了记忆和健康。为了可能让监狱里的丈夫看到一眼,她每天下午风雨无阻到大墙对面去站两个小时。她不因卡顿的颓废堕落而漠视他,相反,她更希望做一些好的事把卡顿召回到一条更好的路上来,鼓励他重新开始美好的人生。卡顿代替达内上断头台后,露西一家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每年的那一天她依然要为卡顿哭泣。法国丹纳在《英国文学史》里这样评论狄更斯:“相信人性,怜悯和宽恕是人们身上最美好的美德……他认为只有一种人生活得有价值,配得上被称为人:这种人当他想到他给予别人或别人给予他的好处的时候便会掉下眼泪。”3露西的爱仿佛是黑暗中的一束光,给人带来温暖和光明。除此之外,狄更斯并没有全盘否定书中那些在革命中站起来的受压迫的人们,从他们身上也体现了人性的光芒和希望。当马奈特在法庭上营救达内时,这些革命者听说达内的妻子是好医生马奈特的独生女儿之后,他们向这位大家都熟悉的好医生欢呼,声音响彻了整个大厅。当法庭宣布达内无罪释放时,人群不但一拥而上、热泪滚滚地拥抱了他,而且把他塞在椅子里和着一片欢呼声送回了家。二、对人性丑恶的鞭挞在《双城记》中,我们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反面人物来看作品如何鞭挞人性的丑恶,那就是德发日太太。德发日太太作为一个受压迫的下层妇女,狄更斯对她表示深深的同情。她很早失去了亲人,之后一直在仇恨中度过。在革命前中,她是位成熟稳重、从容不迫的女人。在革命爆发后,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写她的凶狠、残酷、变态的心理。她丧失了理智,成了杀人的魔王。为了复仇,她不惜一切代价,甚至到了后来,用马奈特医生留在巴士底监狱的信指控了医生的女婿,坚决要将达内送上断头台。不仅如此,德发日太太还通过自己身边的人来合谋欲将马奈特医生父女等人一并处死,因为他们阻挡了她的杀人计划。她的仇恨加深了她对社会的厌恶,泯灭了她人性中的光辉。因此,狄更斯给了露西一个甜美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却让这位一直处于不幸中的德发日太太在一场闹剧中死在自己的枪口下。《双城记》通过德发日太太的结局,从侧面折射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血腥、暴力不是社会的主流,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反抗,同样也会葬送自己。梁实秋曾说:“狄更斯不想写革命史,他只要捕捉那一时代的气氛,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仇仇相报无有已时,只有仁爱的心才能挽救浩劫。”4这些与人性美相反的丑恶热性,在狄更斯心中那个充满爱和善的王国里,最终是要灭亡的。“恶往往都是昙花一现,都要和作恶者一同灭亡,而善则永世长存。”5三、结语“狄更斯在其一生的创作过程中,始终严肃地思考和探讨人性与社会;他批判人类社会中的不公正,抨击人性的丑恶,宣扬人性的善与美,《双城记》完整体现了狄更斯的仁爱精神和人文思想。”6作为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部作品,狄更斯把爱的光辉洒在了他所钟爱的人们身上,带给我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参考文献:1、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41.2、狄更斯.双城记·译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2.3、罗经国.狄更斯评论集[C].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42.4、梁实秋.英国文学史[M].台北:协志工业丛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5:262.5、狄更斯.双城记·译序[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4.6、傅守祥.论《双城记》浪漫现实主义的仁爱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4(3):51-55.

推荐访问:双城记 人性 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