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TST”]浅谈

“TST”——善导、重学、精练教学模式是我校课改创建的新型教学模式,而小组建设是本模式组成的重要部分,小组建设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体。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模式,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有的合作小组未能成为有效搭配的整体,小组内没有骨干作用的核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任务不明确,调控不当;有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机不够成熟,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过少,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思维上产生了惰性等等。这些都给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上了问号,小组合作也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提高它的有效性,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组内成员搭配得当合作学习是否高效,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是关键。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习的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因素直接影响小组间的合作。所以首先了解学生的行为、习惯,特别是学习的自主能力等,再选出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威信的小组长进行培训,将学生均衡分到各小组;然后各小组商讨制定相应的组规,要求组内成员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共同遵守。教师对各小组的组建情况和组规进行检查核实,是否落实到位。二、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合作交流,共享成果小组合作不是摆样子,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组内成员应明确合作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每个学生必须承担特定的任务,从而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发展。在成立合作小组时,需要配备不同的组员,使之能配合默契。注意性别搭配,能力大小,个性特点。组员备齐,自行给自己的小组定名,这样既个性化,也利于小组形成凝聚力,如“百合”、“潜新” 、“竟跃”、“飞蓝”等。再角色分工:协调员——善于组织、协调成员关系;设计员——有想象力,能创造性设计研究方案;操作员——动手能力强,能将计划付诸实施;记录员——真实纪录实验现象;交流员——善于表达,并从观察的信息中提炼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小组设计,有利于形成轻松的学习氛围,小组成员的每个人可以自由发挥,我认为这样的小组是有效的,我在个别班实施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颇好,没有“游手好闲”的现象,学生各司其职。如在“观察菜豆种子和花生种子的结构”试验中,组内成员先小组化,两人一组,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记录,分工合作,共同认识菜豆和花生种子的结构,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做;然后再与本组的其它成员交流,比较菜豆与玉米的异同,画出图形,组内点评;最后各大组之间互相交流,力求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三、敢于质疑 ,合作交流“疑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责大进”。每一节课,甚至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应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一灌到底,得创造一个教学相知的民主氛围。如学生在学习鸟的飞行特征后,教师提问:“除了鸟类,自然界中还有哪类动物会飞?”“昆虫。”“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这时,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小组讨论得出。探究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异同时,留时间给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得出。 为达到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先创设问题情境,拟定讨论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进行讨论和探究,并且要求每个小组推荐一个还没有发过言的学生来汇报小组的学习情况。比如,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个知识点时,我在放了一段草履虫的录像片并展示挂图、模型后,出示问题:草履虫的形态看上去像什么?草履虫是怎样运动的?怎样区分草履虫的前端和后端?草履虫在水中怎样呼吸?怎样摄食?吃什么?会被谁吃?怎样逃避敌害?学生观察后马上投入到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准备之中,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可让学生围绕中心展开活动,不至于使讨论漫无边际,使小组活动成为一种表面形式。当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小组充满问题,让课堂充满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的应用,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角度去看旧问题,都需要有想象力。发现、提出并确认一个有意义、有创见的课题,需要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做基础,意味着敏锐的洞察力,意味着分辨了繁杂的教育教学现象,意味着对形势具有准确的判断力和胆识,意味着把握了主攻的突破口。因此要让学生养成探究的意识,能大胆说出心中疑问。新教材中呈现了许多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其目的不是让学生在本节课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而是在教学生提问题。教师要加以引导,设法让学生通过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将要学习的概念同自己的经验建立联系。比如,关于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不少学生有生活经验,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如果学生课前没有相关经验,教师应先让学生获得相关经验,如让学生先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当然,观察,可以看实物,也可以看录像、模型或挂图,甚至图片。学生看过之后,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了。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一些探究活动中的背景资料,也能启发学生提问题。有时,问题情境就存在于学生的活动中,通过活动,学生就会产生许多问题。但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物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问题可以涉及本课题中的其中一个内容,也可以将所有知识点囊括进去。四、灵活实施课堂调控,创设多元化评价机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形成“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这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实行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达标,确立全新的合作学习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评价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两个侧重”,即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无论是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也无论是对小组集体评价还是对个人评价,都必须把“小组合作表现”列为评价的主要指标之一。例如:小组成员的差异性,小组分工的合理性,小组成员的合作方式,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内容、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等,都应当成为对集体的过程评价的重要观察视角;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小组集体活动中的表现,如何与同伴互助合作,个人对课题研究的贡献(是否有创新),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集体研究结果的作用等等,则应当成为对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的视角。面对各式各样研究性学习的小组合作形式的实践,如何科学地制订合作性学习评价标准,如何通过科学的评价手段积极推进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研究性学习,引导中学生研究、创新、发展,尚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入探讨。

推荐访问:浅谈 T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