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发展等级”中要求“文句有意蕴”,即要求语言含蓄,意味深长。含蓄,是中国传统文学中最重要的表情达意的手法,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曲,如果脱离了“含蓄”,犹如船搁浅滩,箭失弓弦,不但灵活性上逊色不少,甚至那东方美的神韵——言简义丰的特点也将不复存在。那么,学生作文中该怎样做到含蓄蕴藉?下面就介绍几种方法。一、锤炼词句,化景为情锤炼词语,可以丰富句子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耐人咀嚼的艺术效果,从而增强诗的含蓄性。譬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直”字展现出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长河的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雨滴洒向白蘋洲,那棵柳树依旧眷恋着铜雀楼,一抹斜阳染红了江边的幽草,摇曳着江上的白帆”(《不老的风景》)。在寥寥的39个字中,作者选用了4个动词“洒向、眷恋、染红、摇曳 ”,又撷取了“雨、柳、斜阳、幽草、白帆”等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意象,把这些意象用精心锤炼的动词组合连缀在一起,营造了朴素自然、明丽清新的意境。在表达情意上既形象、生动、传神,又揭示了人物心理——依恋怀念,细腻、逼真。锤炼词句,既能有雕金镂玉的瑰丽之作,也会有凝练的绝妙好词,含情委婉,臻于妙境。司空图在《诗品》中论“含蓄”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说,而是简练而传神地勾勒几笔,点到即止,极富于暗示性,意在言外,使人涵咏想象而得之。二、妙用修辞,引发联想含蓄之美是一种“意在笔先,神余言外”的意境,也是一种“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效果。这“若现”“欲露”的真面目往往是作者运用修辞的功效,运用比喻、拟人、双关、反问、夸张、反复等不同的修辞可以增添意境的多层次色彩,能帮助我们深刻品味意境丰富深远的内涵,获得美感享受。譬如,李后主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中“林花”象征自己,“胭脂”美人象征国家,内容是哀伤自己失国太快,长恨自己失国不能复国。词人不敢明言,而又不能不抒发内心的痛苦,故而借助象征来表情达意。这是运用象征手法创造含蓄美。“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千古名句,此句又有比喻修辞之美。语法能保证语言的正确,修辞能使语言优美蕴藉。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借代使语言变化多姿,简洁含蓄;对偶使文句整齐匀称,音韵铿锵,节奏鲜明,表意凝炼……许多文学大家都是运用修辞的高手,鲁迅先生写闰土,“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以“松树皮”来比喻闰土的手,不仅形象贴切,而且寓意深刻,促人联想,引人思索。李乐薇的“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着实让人叹服。肖伯纳把西方国家法律的虚伪,比喻为“像蛛网一样,小虫子给粘住了,飞鸟却一冲而过”,让人回味。学生如能在作文时恰当地运用修辞,必能使文章意蕴丰厚。三、托物起兴,用典寄志所谓“心头无限意,尽在不言中”,托物起兴,更为别致。“智者,总是心中盛开无尽的美丽,来温暖自己,温暖别人。人生总是起伏的,你需要有陶潜归隐田园的闲适,有东坡谪居黄州的心态,有韩愈‘夫天降人以才能,岂使自有馀而异,诚欲补其不足也’的济世之心……让心底开放一朵花,为自己,也为别人……花开,精神就活着,有爱与理想便不断前行……”(《让心底盛开一朵花》)这几行文字,作者化用了千古流芳的格言“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妙用文化名人的情怀,紧扣文章的题目和主旨,言虽质朴但情深意长。在朴实的叙述中,绽放着自己驾驭语言的纯熟,彰显着文化底蕴的累积。典故本身的意思就是丰富的,而引用典故创造新意就形成了一种意境特别深远的含蓄美。譬如,《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亡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作者借“伊吕两翁”的故事歌颂伊、吕的不朽功业,同时也庆幸自己得到明主的赏识,无需空嗟叹“老了英雄”,以抒发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这首咏史作品,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词通篇叙史论史,实则以史托今,蕴涵作者称赞明君之情,在典故中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含蓄而高远。四、若明若暗,婉曲动人朱光潜先生曾说过“写景宜显,写情宜隐”。古今诗人深得其妙,创作中力求“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清·沈祥龙《论词随笔》)。正如厨川白村所说:“烛光照着的关闭的窗是作品。”因为这种窗户不像敞开的窗户那样一览无余;它虽然关闭着,但在摇曳的烛光映照下,若明若暗,使人既能窥视,却又不甚分明;在朦胧中格外富有诱惑,诱发人去猜度和想象那窗户里面隐藏着的全部秘密。“彼岸,秦桑低绿枝,燕草如碧丝。或可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看破那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闭上眼睛,便可小楫轻舟,梦如芙蓉浦。”(2008年湖南考生《彼岸,灯火阑珊》)这是一幅灵动的画面,主人公的惬意、愉悦、忘情全部透过意象的撷取,景色的描摹表现出来。首先,作者萃取了李白《春思》和周邦彦《苏幕遮》的诗句,把两首诗意象的相似点巧妙融合,创造新的意境,展现更大的想象空间:青桑绿柳,微风吹拂,乘一叶扁舟,嬉戏于水天相接,空明澄澈的湖面,相偎相伴的是一一举起了绿盖的荷花。其次,色彩繁丽,层次丰富:天蓝、水绿、花红、舟轻、低垂的柳和婀娜的身影相映生趣。再次,在这幅画面中,作者并没有隐约其词,但同样情味隽永,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汇成了飞凌山岩的急瀑,震荡起撼人心魄的巨声,使这段文字形成了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推荐访问:一字 不着 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