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念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地理教学法

  地理教学中,借用故事、诗文、谚语和广告等巧妙运用悬念,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不仅活跃了思维,增强了求知欲,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悬念法可运用于新课的全过程,课始激兴趣,课中见深度,课尾泛余波。使整堂课波澜起伏,有声有色。
  一、课始设悬念,学习添情趣
  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好比乐曲中的序曲,起着酝酿情绪和带入情境的作用。根据本节所要讲授的主要内容,设计一个小故事,辅以巧妙的提问作为悬念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一开始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紧紧吸住一样,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板块构造学说》时介绍下列轶事:一间幽静的病房,墙上挂着一副世界地图。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卧病在床上,一边凝视着地图,一边想着一个奇妙的问题:为什么大西洋两岸的弯曲形状如此相似?巴西的亚马孙河口突出的大陆刚好能填进非洲的几内亚湾;而沿北美洲的东海岸到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凹形地带,却能镶嵌欧洲西海岸至非洲海岸的凸形地带,若将它们拼合在一起,简直就是一块完整的大陆。第二年秋天,魏格纳看到一份材料,说明南美洲和非洲、欧洲、北美洲、马达加斯加、印度等大陆上的蚯蚓、蜗牛、猿以及其他古生物,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使他联想起上一年卧病看图时思考的问题。莫非这些古生物是振翅飞渡了大西洋?魏格纳想象的翅膀在科学世界自由翱翔。几经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划时代的地质文献《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便这样诞生了。那么,什么是《大陆漂移》呢?接着就展开课文。
  利用此类故事,令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且可唤起探索求知的欲望和激情,课始就意趣横生。
  二、课中设悬念,学习见深度
  教师在剖析课文中巧设悬念,更能启迪学生思维,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继续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利于讲授的顺利进行.如在介绍“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时问道:为什么西北欧多雪地区许多房屋顶部造得尖尖的?(使雪易于下滑,以减少屋顶积雪的重量。)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冬天低温情况下,每当冷空气南下时,常常感到十分阴冷,每天晚上睡下去总觉得要花十五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将被子捂热?(因为潮湿的空气使衣服和被子多少总会含有一定的水分。)你可知道湿度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吗?在北方春末夏初五、六月间常有一种灾害性天气,称为干热风,它危害作物的主要原因是空气干燥,致使植株迅速地丧失水分。湿度对于纺织工业的影响更为显著。湿度低了,纺纱过程中易断头,一旦接头,棉纱上就留有一个粗大的白点,在织布过程中棉纱断头也需打结,影响产品质量。从而弥补了课文的不足。在讲到基本建设时向学生提出:有谁知道水库大坝的规模与什么有关?(取决于流域内的雨量。)桥梁、涵洞的跨度大小、孔径粗细、乃至城市下水管道的直径又取决于什么?(决定于暴雨强度的大小。)高大建筑物的设计同气候有何关联?(决定于当地最大风速数据,并应将其换算成风压,风压取值过大会带来建筑材料的巨大浪费;取值过小,建筑物易遭大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显然,较课文中的平铺直叙,就学习效果而言,明显不同了。在此,运用悬念的艺术手段,使学生对气候对于人类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令地理思维向着纵深发展,进而启导了学生的智力。
  再如:讲授“断层“时,设置悬念:你听说过美国的旧金山吗?它是美国最大的华侨聚居地,是美国西海岸的历史名城。在它的东南部有个小镇,名叫霍利斯特,镇上有座酒厂,1948年间,原设计人员由于缺乏地质知识,竟将厂房建在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相结合的断层线上,这一下可有好戏看了。1956年8月的一天,人们惊奇地发现厂房竟然错开了10个厘米宽的裂痕,从房顶到墙角齐齐地朝西北至东南方向切去,简直象切蛋糕那么整齐。待到1969年,错距增至25厘米,房子也犹如变戏法一般成两片,一半留在美洲板块,而另一半到了太平洋板块。
  三、课尾设悬念,学习泛余波
  俗语说得好:“编筐编篓,全在收口;描龙画凤难在点睛。”地理课的结尾需要好的收口。当讲完“气候四季”问道:桃杏花开,垂柳鹅黄是什么季节?梧桐叶落,柳色飞黄是什么季节?燕子北来南归(京沪一带)又是什么季节?借用“联想式”,温故知新,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如,当讲完“天气和气候”问道:“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是描写气候特点还是天气状况?山雨欲来风满楼是描写气候特点还是天气状况,风调雨顺报丰收呢?通过设置悬念,学生兴趣盎然,凭借已学的知识,很快就能辨认出来。再如,学了“水资源的利用”提醒学生注意环境对水资源的污染时,介绍日本的“水俣病”。它主要是由含汞废水经河水——浮游生物(硅藻)——昆虫(飞蛄等)——底层鱼(班鱼等)——食肉鱼(鳝鱼、鲶鱼等)的富集系统,进入人体,造成中枢神经甲基汞中毒症,甚至死亡。若胎儿中毒,则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成为先天性白痴,贻误终生。通过介绍,学生了解造成水俣病的凶手是工业废水的排放,从而懂得环境对水资源的污染多么的严重,也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提问,你可注意饮用水卫生?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巧借悬念来结尾,既能使知识概括系统,深化升华,又能使整个课堂教学结构浑然一体、和谐完美,收到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
  显而易见,教师若能巧设悬念,既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又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并发展了地理思维,拓展了地理知识的广度的和深度。使学生思想上形成“放之不忍,解之不能”思维状态,怀着急迫的心情去关注悬念所涉及的种种问题,全力以赴以予解决。经教师的正确诱导、点拨,知识就象涓涓溪水,汩汩地流进学生的心田。
  教师在运用悬念法时要自然贴切,合乎逻辑。整堂课所设悬念,要相对集中,脉络清楚。切忌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脱离课本,这样才能为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葛江中学)

推荐访问:悬念 地理 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