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时期的邓小乎 [浅谈新时期经济增长点的转折途径]

  摘要:在通胀下行、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加强的趋势下,中国政府提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工作重心得到各方面的共识。但是在明确“稳增长”目的合理性之下,选择何种路径具体实施,显然更值得我们为之深思。在目前经济背景下,必须重新梳理发展的思路和培育新的增长点,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拉动服务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二是以城镇化为支撑,使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引擎。这是新时期特定环境下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增长;服务消费;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1-0004-02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随着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蔓延和美国经济陷入高失业、高负债的困境,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明显上升,再加上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下降及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压力显现。据《财经网》报道,7月份CPI增长速度1.8%,PPI负增长2.8%。全国上半年GDP增速7.8%,连续六个季度放缓。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正处在历史拐点。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背景下,国务院提出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的决策是及时的,并且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在明确“稳增长”目的合理性之下,选择何种路径具体实施,显然更值得我们为之深思。
  在经济政策的抉择上,中国面对两大调整。一是先前的经济刺激政策不能重复,否则,资产泡沫的增大,将为未来发展埋下更深的祸根。二是不刺激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势不可当,不知道何时到了尽头?面对两大难题,政策制定者必须要有清晰的头脑,以及超人的智慧。长期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来带动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投资和出口都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未来需要重新梳理发展的思路和培育新的增长点。结合过去三十年的经验与当下经济背景,经济增长点的转折途径,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拉动服务消费,促进消费升级;二是以城镇化为支撑,使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引擎。这是在目前经济背景下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一、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
  中国经济怎么转型?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加大服务,提高各种各类的服务活动,在经济活动总量中的比重。这是现代经济增长的突出特点,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服务业,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由此奠定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目前,中国GDP中服务业占比只有51.3%,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考虑到中国的发展阶段,现在的服务业占比应该在60%左右,未来十年,如果政策调整与体制改革到位,服务业有可能提高10~1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未来发展有巨大的空间。要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先,要改变发展理念。前三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们靠的是制造业用大量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在新一轮经济驱动中,我们要从解决就业和民生出发,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拉动服务消费升级,利用改革进行机制创新,完全可以解决就业和GDP增长的问题。其次,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城镇中低层居民收入,是提高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之本。过去几年中国依靠商品消费拉动经济,对服务消费关注程度不高。由于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却使消费模式出现了断层,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于显著,导致相当一部分人处于最基本生活需求的边缘。因此,这部分人对服务业的需求还没有达到相应的临界点,收入差距导致服务业的需求不足。未来几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通过改变消费模式,实现服务升级。可适度调整刺激消费政策的重点,引导居民增加服务消费。政府要适时将家政、养老、教育、保健、大众餐饮等服务消费纳入政策支持范围,引导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最后,创新与提升制造业中的服务内容。制造业中的服务包括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售后等环节。长期以来在提高服务活动比重的时候,人们观念中仅看独立的服务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忽视制造业、农业等这个产业中的服务活动。事实上,我们在发展制造业同时要注重其转型与提升,把它的产业链向服务领域延伸。通过创新机制增加它的附加值,增加它的知识技术的含量,同样可以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二、城镇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工业化实现的,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依赖高储蓄、高投资,通过大力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使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原有发展动力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必须为经济增长寻找新的动力源泉。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城镇化的推进将为经济增长释放出庞大的内需市场,可以带动基础设施、房地产、保障房等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对促进投资、改善经济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及扩大国内需求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城镇化的实践表明,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GDP增加1.5~2个百分点;意味着1 3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直接推进城市消费。中国现阶段城镇化水平是51.27%,与发达国家78%的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根据国际经验,城镇化率达到70%才稳定下来。目前中国城镇人口占比刚刚迈过50%的大关,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将近二十年后才能达到70%。因此,即便在世界经济衰退长期化的大背景下,城镇化仍能长期有效地支撑中国经济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城镇化发展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和消费品市场扩张两方面都能大量消费工业化产品。一是城镇化带动消费需求。推进城镇化,会带来消费心理与内容的不断更新,刺激着消费行为。据测算,如果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未来十年,中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5个百分点,使居民消费率从35%提高到50%左右,最终消费率由不到50%提高到60%左右。麦肯锡预测,按照现有发展趋势,2025年中国城镇人口将达到9亿,城镇化率达到66%。有专家认为,这个预测能实现的话,仅2008—2025年间中国城市消费的增量就能与2007年德国市场总规模大致相当。各国的经验都表明,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确实会产生巨大的消费“累积效应”,并进而成为经济增长心的源泉。二是城镇化可引致投资需求。大量农民的市民化将引致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民间投资也有拉动作用。有专家通过测算表明;城镇化新增一个百分点,可以新增投资6.6万亿。如果要在二十年间,把1.3亿农民工市民化,城市每年需要建设保障性住房650万套(户均80平方米,共5.2亿平方米),拉动相关57个产业增长,创造2 000万个就业岗位。提高城镇化的持续投资将起到长期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总之,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这将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持久的动力。要想让城镇化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必须加快体制改革,破除制约城镇化推进的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端正思想,统一认识,改变发展理念。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工业经济为主。在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要让城镇化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继续沿着以往的发展道路难以为继,中国必须寻找新的增长动力。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城镇化便是一个选择。大规模人口城镇化,会产生巨大的收入增长和消费转化效应。当工业化到达一定阶段后,城镇化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发动机。当一国经济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迈进过程中,构建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尤为重要,这一时期,城镇发展恰恰能为中等收入阶层集聚和成长提供主要空间,显然城镇化也是推动社会结构转型的动力来源。第二,转变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求增强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城镇发展方面,特别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财税政策、金融信贷、进出口、吸引外来资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要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镇)的发展需要。第三,改革排斥农民进城落户的城乡二元体制。从长期目标看,中国城镇化深度推进,就必须将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度一元化,并使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体思路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人口迁徙的可转移接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农民工身份转换。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取消不必要的限制,鼓励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降低乡镇企业集中的搬迁成本,给予在城镇新建乡镇企业适当优惠,与相关政策协调配套,以加快农村剩余转移劳动力的市民化步伐,提升城镇化水平。
  [责任编辑 吴高君]

推荐访问:增长点 浅谈 新时期 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