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园林【略论姑苏园林画境构成】

  【摘要】本文试论姑苏园林画境构成三要素:借鉴山水画“散点透视”法,构成动态连续的风景画面;采用绘画“虚白意蕴”,使其举目入画;叠山、垒石以土石为皴擦,成为立体的画。  【关键词】 姑苏园林;画境;散点透视;留虚;皴擦
  中国园林是可赏可游可居的立体空间布局艺术,并能给人以视觉、听觉和触觉的美感享受;山水画为可欣赏的平面艺术,带给我们的是视觉的以及想象的美感。两者都属于山水艺术,都以大自然为对象进行艺术创作,两者的最高美学核心都是“自然”,山水园林与山水画有着天然的联系。黑格尔论述过园林与绘画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
  花园并不是一种正式的建筑,不是运用自由的自然事物而建成的作品,而是一种绘画,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的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中国的园林艺术早就这样把整片自然风景包括湖、岛、河、假山、远景等等都纳到园子里。[1]
  园林与绘画创作,都是艺术家从大自然中选取最美的元素,进行审美过滤以后,再按照美的规律组合起来的艺术品。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2],姑苏是书画艺术的渊薮,“群彦汪洋”。姑苏艺术家参与或自己营构园林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私家园林郁起的晋代,艺术家戴颙就在苏州筑“有若自然”的园林。自宋元至明清,众多的文人画家参与了姑苏园林艺术的实践活动,如活跃在江浙地带的吴门画派、浙派、虞山派、云间派等画派,大多参与了造园。特别是崛起在明代中叶的“吴门画派”,更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姑苏园林的营构,他们既构园亦画园,流风余韵达四百多年。明清以来的姑苏园林,从整体布局、结构层次到园林小品,俯仰之间,皆成图画,素有“立体的画”之美誉,确实名至实归。
  一、散点透视
  山水画采取视点运动的鸟瞰动态连续风景画构图,即“散点透视”法,园林是空间与时间的综合艺术,两者在手法上基本一致。宋郭熙《林泉高致》云: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
  姑苏园林经营位置、空间布局的物质要素也是山水、草木、亭榭、天光、云影、烟云、百花、鸟鸣。姑苏园林山水布局悉符此理。
  姑苏园林成功地运用因借、障景、对景、点景、隔景等手法。园林大多以水为中心,亭榭环池而筑,花木掩映、参差错落,高低俯仰皆成景,注重了构图层次、横直的线条对比、仰俯的形势对比、轻灵厚重的体量对比,并注意了光线的明暗、位置的高低、物体的大小、境域的宽窄、环境的动静、色彩的浓淡等。
  因借法是拓展园林欣赏空间的重要手段,计成《园冶·借景》中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庶几描写之尽哉。”
  远借,借助园中楼阁或高阜小亭等高视点的建筑物,远眺园外之景:明徐氏园的“寰胜楼”:“登斯楼也,左城右山,应接不暇,而虎丘当北窗,秀色可摘……俯而视之,则平畴水村,疏林远浦,风帆渔火,荒原樵牧,日夕异状,名之曰寰胜。”[3]49(图1)
  留园之楼,“登高骋望,灵岩、天平诸山,若远若近,若起若伏,献奇耸秀,苍翠可掬”[4]50。
  清代阊门外冶芳浜内的清华园“登清华阁,左右眺望,吴山在目,北为阳山,南为穹窿,浮屠隐见知为灵岩夫差之故宫也;虎阜峙后,参差殿阁,阖闾穿葬所也;其他天平、上方、五坞、尧峰诸属,俱可收之襟带”[5]98。
  网师园的“撷秀楼”,俞樾跋语:“少眉观察世大兄于园中筑楼,凭槛而望,全园在目,即上方浮屠尖亦若在几案间,晋人所谓千崖竞秀者,俱见于此,因以撷秀名楼。”“晋人”指顾恺之,取《世说新语·言语》篇,突出了远借之景。登楼西望,可见城西天平、灵岩诸山,黛痕一抹,隐现窗前,似乎触手可及,犹行山阴道上,可见“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丰富了园景,增加了园趣。真可谓“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清代的寒碧庄,“园饶嘉植,松为最,梧竹次之,平池涵漾,一望渺瀰……登亭览眺,岚光波影,堂轩楼阁,参差出没于林木间”[6]52。
  这就是祁彪佳所谓“态以远生,意以远韵。飞流夹,远则媚景争奇;霞蔚云蒸,远则孤标秀出。万家烟火,从远故尽入楼台;千迭溪山,以远故都归帘幕。若夫村烟乍起,渔火遥明,蓼汀唱欸乃之歌,泖浪听之语,此远中之所孕含也”[7]。距离产生美感。飞瀑夹,远观则媚景争奇;云山雾峰,近视则不见孤标秀出。登高眺远,千迭溪山,都归帘幕;万家烟火,尽入楼台。仰望天宇苍苍,俯瞰地表茫茫,会使人不由自主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悉符绘画高远、深远、平远、阔远、迷远和幽远之理:
  郭氏曰:“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上,背后有淡山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者,谓之深远。自近山边低坦之山,谓之平远。”愚又论三远者:有近岸广水,旷阔遥山者,谓之阔远。有烟雾暝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者,谓之迷远。景物至绝而微茫缥渺者,谓之幽远。[8]
  “倘嵌他人之胜,有一线相通,非为间绝,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收春无尽”[9]56,是谓“邻借”。可以借近邻春色,如拙政园西部“宜两亭”,亭在西部假山之上,亭东一带云墙,分隔中、西两部。自亭不但可俯瞰西部的亭台楼阁,还可东眺中部的湖光山色。因取唐白居易《欲与元宗简结邻而居作诗以赠》诗“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句意,“隔墙送过秋千影”,观赏者的眼光尽可突破围墙的局限,尽收隔墙春色于眼底,也可以通过洞门漏窗等就园内景区互借。
  仰借、俯借,俯仰有景,务必在人们最佳视角范围内设计景点,如“在水平向上,人的双目合同视野,最佳视角在60°以内,一般以水平视角在54°时为设计中的最佳视角”[10]121。   所谓“声借”实际属于“邻借”的派生物,所谓林荫莺歌、山曲樵唱、隔岸马嘶、邻庙晨钟、远刹暮鼓、墙外橹声等都看借入园内。如耦园东花园的“听橹楼”紧靠内城河,外接娄江,遂有“参差邻舫一时发,卧听满江柔橹声”的清幽意境。
  “镜借”不仅增加赏景层次,而且还因“镜里云山入画屏”,增添无穷韵味。但镜子无需面面对佳景,如网师园“月到风来亭”中大镜,面对天光云影之水和“射鸭廊”狮形假山等秀美景色;面壁亭大镜,面对的是秀峰和螺髻亭。
  总之,无论园内园外,无论是借景、点景还是对景,佳景能互相借资(图2)就妙。张家骥《园冶全释》解释说 :
  任何一处景境的创作,都应是构成园林完美而和谐的整体部分,不论是由外望内,由内望外;自上瞰下,自下仰上;由远瞻近,由近眺远,无不具诗情而有画意。必须从人和人的视觉活动的审美要求,通过时空融合的整体环境,体现出自然山水的精神和意境,这就是“互相借资”的意义。
  园亭楼阁、套室回廊等位置设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11],就必须巧妙地运用“隔景”手段,即通过布局上的分割、转折、封闭、围合,达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艺术效果。清木渎桂隐园,“入其门,望不数亩,而间架疏密,一一入画。有凉堂,可以企脚北窗;有奥室,可以围炉听雪;有山阁,掇烟云于帘幕;有水榭,招风月于坐卧。老树扶苏,浓荫覆庐,红莲蓲蘛,清袭衣裾”[12]150。高低错落、旷奥得宜。
  潘世恩临顿里宅园:“清流绕屋,花竹交映,有亭翼然,背山面水,曰凤池亭。燕居之室,环拥图书,乔松如龙,亭亭霄(上雨下兆)之表,曰虬翠居。岑楼耸然,高出林表,芳华迎春,繁英如雪,曰梅花楼。楼下粉垣迤逦,修廊环之,曰凝香径。芳堤夹水,平桥通步,飞泉漱石,声如鸣玉,曰瀑布声。幽房邃室,众喧不到,曰蓬壶小隐。泉出石间,味甘如醴,曰玉泉。兰寮东启,空明无碍,曰先得月处。枕水作屋,中贮法书名画,曰烟波画船。竹木交荫,万绿如海,曰绿荫榭。”[13]
  画理讲究静远、曲深。清恽格《瓯相馆画跋》说:
  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绝俗故远,天游极静。古人云:“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其意安在?
  造园亦追求营造幽趣、静趣。姚承祖《营造法原·园林建筑总论》论述到姑苏园林营构原则是:“不崇庄严伟大,但求幽静精巧,计划部重对称,免呆滞之弊,而须曲折,有引人入胜之概。”营造出“静、远、曲、深”之景,也是文人追求的澹泊宁静心态的物化,能让人感受到“风生林樾,境入羲皇。幽人即韵于松寮;逸士弹琴于篁里”的园林逸韵雅趣。
  《浮生六记》载作者在园中的体会:
  吴下有石琢堂先生之城南老屋。屋有五柳园,颇具泉石之胜,城市之中,而有郊野之观,诚养神之胜地也。有天然之声籁,抑扬顿挫,荡漾余之耳边。群鸟嘤鸣林间时,所发之断断续续声,微风振动树叶时,所发之沙沙簌簌声,和清溪细流流出时,所发之潺潺淙淙声。余泰然仰卧于青葱可爱之草地上,眼望蔚蓝澄澈之穹苍,真是一幅绝妙画图也。[14]
  “建筑空间环境《园冶》在‘装折’中有两种手法:即‘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出幕若分别院,连墙拟越深斋’。源出:中国古老哲学‘无住不复,天地际也’的空间意识、形成园林循环往复,无始无终的游览路线,充分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以少总多’、‘即小见大’的原则。这种从有限达于无限的视觉审美心理活动,是人们获得自然山林意境的最佳条件。”[15]
  二、虚白意蕴
  明清是中国山水画和花木竹石图等风景小品发展的高潮,绘画强调“虚、白”的意蕴,“凡事不妙于虚,实则板矣”[16]227。大胆剪裁,把与主题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物一律删除,画面留出大片空白以增强形式美的因素;景物刻画精巧、深入,以少胜多。
  姑苏园林广泛地采用留虚手段,使得人们眼光所到之处就是一幅岁寒三友图、花木小品画,或“马一角”、“夏半边”,美不胜收。
  姑苏园林建筑都是粉墙黛瓦,白色墙体即如绘画之“留虚”、画纸,可以就此绘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图:
  峭壁山者,靠壁理也。藉以粉壁为纸,以石为绘也。理者相石皴纹,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17]213
  如网师园琴室之峭壁山,贴在斑驳的粉墙上,俨然佳山;山周数竿紫竹,摇曳生姿,山石缝隙中点缀着书带草,俨如竹石图。
  网师园园中池东靠住宅一面是一壁高高的白粉墙,墙下池边叠置狮形假山,爬着紫藤、薜荔等藤类植物,从“月到风来亭”往东看,完全成了一幅生机盎然的山石图。
  在白粉墙墙下点缀湖石及人文色彩浓郁的花木,墙上镶嵌字额点题,组成主题花木图,留园的“古木交柯”、狮子林燕誉堂南墙“玉堂富贵”堪称典范。
  走完留园入口曲折过廊,南粉墙上嵌有“古木交柯”石匾,墙下原有古柏和冬青交柯连理,依墙筑花坛一个,成为一幅极妙的古木交柯写意画!(图3)古木交柯在古代是太平吉祥的象征,往往载入史册。
  狮子林燕誉堂南白墙上虽然没有题额,但在用湖石参差砌筑一花台上,植有象征富贵的牡丹、满堂春色的海棠和象征优秀子孙的芝兰玉树的玉兰,还有一丛南天竹,组成了吉祥画面,还可取四种植物的谐音成“祝玉堂富贵”颂祷语。
  依托白墙组成各色单纯花木图更多:
  留园华步小筑庭院,是正对着绿荫的窄窄的小过道,南院粉墙下,点缀着石笋、南天竹、书带草,一枝老藤沿墙蟠曲而上,晚清朴学大师“花步小筑”四字题额和跋语,恰似国画上的题字和一枚印章!
  拙政园海棠春坞庭院,于南面院墙嵌以山石,植慈孝竹,书卷形的“海棠春坞”题款,宛然立体画(图4)。
  墙角一丛修竹、一株梅花、几根错落石笋,俨然一幅小品画(图5、图6)。假山石缝中、石峰基部、墙脚边、阶下、树根四周、庭院角隅、溪边斜坡,只要书带草一点缀,层次顿增,且画意横添。假山堆叠的疵病处的书带草,又如山水画中点苔。[18]76   姑苏园林沿墙所植花木一般不是紧贴墙根,而要离开一段距离,使墙面可以更好地接受朝晖晚霞的光影,届时由阴面白色粉墙衬托出来的花影如绘,别是一番光景:
  拙政园“十八曼陀罗花馆”南面天井中,靠南白粉墙种有十八株山茶花,花有粉红、深红、白色,花期仍很绚烂。还配置两株白皮松,东角有假山一座,不仅构成一横幅由松、山茶、假山组成的实物的立体画面,而且朝阳夕辉穿过花枝树丛,映射在墙面,斑驳陆离的水墨画更夺人眼球。
  洞门及花窗、无芯窗、有芯窗等建筑之“留虚”,“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19]51,仿佛一幅李昭道的青绿山水画,又似黄公望笔底的千丘万壑。
  清李渔钟情于他的“尺幅窗”:“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设以前,仅作事物观;一有此窗,则不烦指点,人人俱作画图观矣。”姑苏园林书斋厅轩中处处可见这类“尺幅画”:
  网师园四面厅“小山丛桂轩”轩北为模拟崖岗的近景黄石假山,宛如国画山水画中一幅立体云岗山体画(图7)。
  轩北墙正中一方窗,中间圆形窗框嵌进窗外假山一角,真如“马一角”!
  殿春簃窗后小天井内,略置叠石,并植有芭蕉、慈孝竹和腊梅、天竺,北面三窗,红木镶边的长方形窗框构成框景,构成“蕉窗”(图8)“竹窗”和东坡的竹、梅、丑石“三益友”窗,“窗非窗也,画也;山非屋后之山,即画上之山也”,成为一幅幅优美雅致的国画小品。
  姑苏园林中各种“框景”和“夹景”的形成,暗合了风水所指的“过白”手法的运用,风水所指的“白”,是天空的光线,便于建筑物之间的采光纳阳,阴阳调和,也使画面得以舒展。如在门与景物之间的空间组合,靠着巧妙的距离选择,使得门框、门洞如同在对近景或远景进行了剪裁、镶框处理,形成称为“窥管效应”的空间序列效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经验。网师园梯云室北部庭院,贴近北部院墙点缀着两三块玲珑剔透的湖石,自梯云室透过槅扇看去,宛如一幅图画镶嵌于精美的镜框之中。拙政园曲廊转折处也有精彩一景(图9)。
  笪重光《画筌》曰:“山实,虚之以烟蔼;山虚,实之以亭台。”刘熙载也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20]
  苏州退思园的“闹红一舸”与此异曲同工:石舫见头不见尾,半浸碧水,舫由湖石托出,水流漩越湖石孔穴,潺潺有声,舫两侧的湖石,又仿佛船行时激起的浪花,既有动感,又有声感,可谓形神皆备。
  园林组景中对植物配置、山石掩映、水桥廊榭、亭台楼阁等的处置,乃是遵循山水画论的构图落幅原则:山颠植大树虚其根部,得倪瓒飘逸画意,山颠山麓树木皆出丛竹或灌木之上,山石并攀以藤萝,使望去有深郁之感,得沈周沉郁之风。[21]67
  园林中树木造型天然,既非刻意,又具配置匠心,呈现出多彩的画意:
  如网师园、怡园的白皮松,弯曲的树干斜临水面,呈探水式;或似耦园东花园假山高处的瓜子黄杨,倒挂于黄石峭壁之上,弯曲的树干斜临池面,呈悬崖式;网师园看松读画轩前花台上的黑松,树干横卧于地面,呈卧干式;狮子林指柏轩前假山上的古柏,树干弯曲,树枝下垂,呈曲干式。[22]以上树形与绝壁水池配合成绝妙的画面。当然,古树苍古的枝干和树形天然虬曲的紫藤等藤类植物本身就是一幅画!
  姑苏园林植物色彩固然斑斓缤纷,但建筑色彩以水墨淡彩为宗,以浅绛淡色为主,多用青灰色的砖瓦顶或用粉墙瓦檐等黑白色调,并在门厅、廊柱上略施色彩,梁枋、木柱与门窗多用黑色、褐色或本色木面,大多用广漆油漆,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家具陈设品均以枣红、黑、栗壳等三色为主要色调。偏于混茫、明静的偏冷色调,显得恬静自然,古色古香,幽雅清新。“淡是无涯色有涯”,雅淡的色彩是符合文人士大夫们的审美要求的。“其佳处是与整个园林的轻巧外观,灰白的江南天色,秀茂的花木,玲珑的山石,柔媚的流水,都能相配合调和,予人的感觉是淡雅幽静”[23]。与画家用水墨画江南完全同调。
  三、以土石为皴擦
  姑苏园林叠山、垒石广泛借鉴绘画的艺术手法,以土石为皴擦。皴本是中国画中根据各种山石的形质提炼概括出来的一种用笔墨表现阴阳脉理的特殊线型技法,根据山石的大小、石纹的横直,分别组合模拟成真山形状,运用石涛“峰与皴合、皴自峰生”的画论,采用不同的皴法。
  张家骥先生根据《园冶》总结出:
  造山视觉心理活动依据,“欲藉陶舆,何缘谢屐”。具体方法是“未山先麓”。叠石、峰石不论是一块,还是两三块拼叠“宜上大下小,似有飞舞势”。石有飞舞欲举的动势,才能给人以高峰峻立的联想,象征山峰崇高的精神。[15]406
  姑苏园林造山,遵循“未山先麓”原则,叠石上大下小具有飞动之势。如江南三大名石的“瑞云峰”、“冠云峰”等都如此,一般景石也符此理,如留园猕猴峰(图10)。
  为姑苏园林叠山的造园名手,也大都擅长画艺,“见其随举一石,颠倒置之,无不苍古成文,迂回入画”。
  造园艺术家张南垣及其子陶庵,都精通绘事,袁枚《随园诗话》说张涟“以画法垒石,见者疑为神工”,《国朝画微录》也说他“少学画山水,兼善写真,后即以其画意垒石”,“若荆、关、董、巨、黄、王、倪、吴,逼肖”。张然“以意创为假山,以营丘、北苑、人痴、黄鹤画法为之,峰壑湍獭,曲折平远,经营惨淡,巧夺天工”(1),是按照李成、董源、黄公望、黄鹤山樵等画家的笔法来堆山叠石的。
  戈裕良用湖石叠置的环秀山庄主景假山,以大块竖石为骨,又以小石细心掇补。“他既采用斧劈皴法使石块刚健矫挺,又创钩带法,钩带大小石造环桥,使之与真山洞壑不少差。他承大画家石涛笔意,洞皆拼镶对缝,纹理统一,浑然天成(图11)。他在常熟燕园叠的黄石假山杰作“燕谷”,也用同样的方法。
  耦园东花园主景黄石假山,“不论绝壁、蹬道、峡谷、叠石,手法自然逼真,石块大小相间,有凹有凸,横直斜互相错综,而以横势为主,犹如黄石自然剥落的纹理”[24],山巅平台护栏按主峰造型采用竖向岩层结构叠成竖向造型,平台不置建筑物,和黄公望画山之法同,黄公望所画之山,“顶多岩石”、“山之外伦极力奇峭”。此假山与“明嘉靖年间张南阳所叠上海豫园黄石假山几无差别”[24]。   小灵岩山馆的叠石峰,和李公麟的某些山石皴法相近。拙政园中部土山随宜叠置的黄石群,基本上用倪云林侧峰表现的折带皴法。留园建园之初,园主徐泰时邀请画家周秉忠为之叠山,叠成一座高三丈、阔可二十丈的石屏,袁宏道极为叹赏,称之为“玲珑峭削,如一幅山水横披画,了无断续痕迹,真妙手也”。
  《画山水诀》有“主山最宜高耸,客山须是奔趋”、“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于主”、“众山拱伏,主山始尊”等论述。
  姑苏园林假山都有主客之分,如环秀山庄中部及东北部主山气势磅礴,山势外合内分,外观雄浑凝重,绵延伸向东南,主峰高7.2米,直至东北边界围墙。客山拱揖于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似乎处大山之麓,截溪断谷”,止于池边。水萦如带缭绕于两山之间, 迂回曲折。
  耦园黄石假山亦作主副二山,东侧为主山,山势起伏,雄浑峭拔;峰顶东缘急转为绝壁,倏然直落深潭,崖壁间悬葛垂萝,几株古木虬枝挤出石缝,斜倾水面,极富野趣。北侧竖置大石数排,结构极似巨石自然风化剥裂,给人以险峻、苍劲之感。气度恢宏,如北国巍峨的崇山峻岭。西侧副山作为陪衬,西麓降至樨廊半墙,山顶上筑有平台。主、副两山间谷道宽仅一米余,两侧削壁如悬崖,深邃似谷,摩崖“邃谷”。
  主持修园的也多画家,如清末民初为贝家主持修园的是苏州知名画家刘临川,他早年宗王原祁,后学王石谷,今可见的狮子林图就是他重绘的。
  拙政园兰雪堂前的观赏石峰“缀云峰”,原为明代画家、叠山高手陈似云用大小不等的湖石叠成,自下而上,逐渐硕大,其巅尤壮伟,其状如云。1943年突然倒圯,1959年,能书善画的汪星伯指导假山工人恢复现状,峰顶用黄鹤山樵(王蒙)云头皴法,缀成峥嵘一朵(图12)。
  留园楠木厅前的假山,灵巧自然,洞壑东西通达,西洞边石径盘曲,直上西楼,山上花木藤蔓点缀得宜,画意横生,那是40余年前重修时画家与叠山师商量而成的作品。
  最后,我们用叶圣陶先生在《苏州园林》一文中的话作一小结: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推荐访问:姑苏 画境 略论 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