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对环境威胁应采取哪些对策 新自由主义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威胁及对策

  摘 要: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潮,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以反对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的面目出现,是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国际垄断资本转变而产生的重要思潮。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其中新自由主义作为国际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思潮,在中国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对新自由主义内涵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新自由主义;威胁;对策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9-0228-02
  一、新自由主义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国际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矛盾的产物,其理论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自由化、私有化和市场化。自由化就是反对政府干预。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如果政府干预社会经济的运行,那么必然导致市场主体积极性的丧失,使得很多的有效信息无法正确地传递下去。同时,在政治领域,如果政府干预过多,必然会限制公民的政治权利,阻碍社会民主。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他们认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在于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只有私有化才能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因此,他们主张国有资产私有化,将国有资产转移到私有部门。他们认为,私有产权制度最适合人自利的本性,能够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市场化在新自由主义者看来,就是坚持市场有效论,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可以把信息有效地传递给生产者和消费者,并且使生产者通过合理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本质上看,新自由主义是维护资本主义和私有制,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
  二、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挑战
  (一)鼓吹意识形态多元化,要求取消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苏共解体后,一些新自由主义者公然宣称共产主义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胜利。他们抓住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发展和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否定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认为马克思主义只能算做一个学派,并不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鼓吹意识形态的多元化。新自由主义视野中的与“国际接轨”并不是指“搞由生产的社会化所要求的体制性和市场规则性‘接轨’”,而是指“社会制度性的社会形态‘接轨’”,最终将社会主义变为资本主义。苏共解体的例子充分表明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将必然导致国内思想混乱,并产生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给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实行新自由主义最终只会将社会主义国家推入资本主义的深渊。
  (二)主张多党制,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在政党领导方面,新自由主义强调自由、民主的重要性,主张在全球推行西方的民主化,宣称只有“程序民主”才是至高无上的,完全不顾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实际国情。他们认为,中国实行的是一党专政,人民毫无民主可言,只有实行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才能够克服权利高度集中所带来的弊端,实现真正的民主。但他们不知道只追求理论逻辑上的恰切性而不顾各种主客观条件,一味试图在中国本土性资源的树干上嫁接西方宪政民主的枝条,并不一定就能结出其在原生地产出的那种硕果。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只会导致中国社会陷入混乱,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之中。
  (三)鼓吹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几乎所有的新自由主义者都反对公有制,认为公有制不仅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反而容易产生腐败,给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浪费。因此,新自由主义者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发展就必须将国企私有化,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他们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没有实行私有化。
  在中国,实行国企私有化就是把国有资产卖给私人,这样就会导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及共产党执政地位的丧失。新兴资产阶级凭借不正当的手段进行竞争,将会滋生严重的腐败并加速贫富差距的进程。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产生一批百万富翁,但顶多也不会达到人口的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穷问题,所以我们不会容忍有人反对社会主义。”因此,中国要想发展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坚决不能实行国企私有化。
  (四)鼓吹全面市场化,反对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新自由主义者主张市场全面化,反对政府的宏观调控。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鼓吹毫无限制的自由贸易、自由市场理论,认为只有一个摆脱束缚的市场才能真正地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事实上,新自由主义者一方面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认为政府应当放开市场,减少对市场的干预;另一方面却正如如美国社会学家伊曼斯纽尔·沃勒斯坦所说,“事实上,美国才是全球最不开放的市场,它有各种标准、行政限制,但美国却要求全球的其他市场都要开放。这就是背弃了全球体系的日常政治主题。”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绿色壁垒”、“排外浪潮”就是最好的体现。新自由主义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国内实行国家干预主义,在国际上实行彻底的自由主义。
  对市场的过分崇拜导致我国国内一些学者主张完全地去政府化。而事实上,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凸显。光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经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不行的。经济的稳定运行和持续发展都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控,新自由主义者主张去政府化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削弱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为其垄断利益服务。
  三、采取积极的对策,正确看待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党又运用这一原理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实践证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原则;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中国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那么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也将同样改变。因此,中国必须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和谐发展。
  (二)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反对私有化
  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同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那样,“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我们就是要坚决执行和实现这些社会主义的原则。”在我国,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我们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产权理论来实现国有企业的改革,通过国有企业的改革来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按照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就意味着要从根本上否定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否认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正如吴易风教授所说,“如果我们丧失警惕,听任新自由主义泛滥下去,误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那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会蜕变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因此,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否认私有化。
  (三)坚持政府的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否定“市场万能论”
  新自由主义者认为,市场的作用是万能的,是能够高效地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任何形式的干预和宏观调控只会降低市场竞争的机制和作用,造成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调控作用日益凸显。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尚且缺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良好条件,如果否定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将会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陷入混乱之中,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来发挥作用。国家的宏观调控不仅能够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缺陷,还能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了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决定作用的运行机制,这一机制明确了市场在经济调节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肯定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06,(5).
  [2] 刘倩倩,赵杨坤.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2).
  [3] 李炳炎,王冲.当前世界经济危机与新自由主义的终结[J].探索,2011,(3).
  [4] 杨俊凯.新自由主义对和谐社会的威胁与挑战[J].学习月刊,2011,(10).
  [5] 张雷声.发展中国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及其理论反思[J].高校理论战线,2003,(5).
  [6] 李崇富.认准大时代 拥抱新世纪[J].当代思潮,2000,(1).
  [7]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 王萍.中国的全球思维正在发生变化[J].经济,2004,(9).
  [9] 吴易风.和青年朋友谈谈新自由主义[J].中华魂,2004,(1).[责任编辑 李 可]

推荐访问:自由主义 和谐社会 对策 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