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对外文化传播策略研究]纪录片的创新点怎么写

  【摘 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打造了一部7集系列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该片的热播,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且引发了相关学者关于主流媒体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如何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等问题的思考。基于传播学视角,本文对该纪录片文化传播的特点及其传播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有助于推动我国优秀纪录片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纪录片 文化传播
  一、纪录片的对外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特定时空范围内,人们的精神追求、行为模式的交流、互动过程,这既包括特定族群、社会内部,也包括不同族群、社会之间发生的文化互动现象。①文化传播之所以能够实现,依赖着传播者与接收者对文化具有相似的理解,达成认同,形成文化共享性;并且必须经由一定的传播媒介,这种媒介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中国纪实题材纪录片的典型代表之一,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以中华民族美食文化作为载体,构架传者与受众之间关于中国饮食文化之美及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感知的桥梁,形成一种文化认同,是《舌尖上的中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在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纪录片作为一种以捕捉真实世界人、事、物的影片类型,被作为艺术品呈现在观众的面前。与其它纪录片的不同之处在于,《舌尖上的中国》取材于现实生活,没有运用丝毫的媒体夸张表现手法,所展现的内容正是观众每天都要接触的食材、厨房、烹饪工具等。
  二、《舌尖上的中国》的特点与效果
  1、传播内容:美食下的民族情感诉求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讲述美食、讲述生活、讲述情感的系列纪录片。例如第五集,镜头捕捉到关于中国厨房里隐藏的烹饪秘密,包括尼西乡用于煮制的黑陶罐;对“妈妈菜”味道的眷恋能够抵过专业厨师所掌握的厨房秘密一生的财富。人们对于美食味道的喜爱,有时仅仅是因为对故乡独特的食物烹制方法,或是对母亲的爱给予的记忆所带来的认同感。实质上也是将人类对于生活中酸甜苦辣的真切感知通过食物的味道展现出来,从而打动五味杂陈的人心。《舌尖上的中国》名为介绍美食,实则是一部勾勒众生,满足观众情感诉求的纪录片。
  2、传播途径:典型的电视大众传播方式
  文化的传承需要通过传播来实现。纪录片作为一种负载信息的符号序列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实体或具体途径才能进入传播,能够负载、传递符号的物质实体就是传播媒介。③纪录片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主要依靠以电视和电影为主体的大众传播媒介。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主要由电视媒介在国内传播的纪录片,通过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制作并播出,它具有许多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长处:(1)受众面广,渗透力强。电视的覆盖范围非常之广,电视不仅仅是一种媒介,它早已经成为了社会成员“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我国电视人口的覆盖率就目前的中国而言,已经达到88%以上。电视节目以其价格低廉,涉及面广的优势,成为最受欢迎,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和消遣媒介。(2)感染力强,参与感强。电视节目的现场感与说服力总是随着传播者直面观众讲述,在屏幕上交谈从而把采访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这样的方式使观众确信电视纪录片的见闻“确实存在着”,观众接受着由多种符号承载的立体信息,而不仅仅是某一种符号所传递的单个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电视观众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参与者,而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这无疑使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审美距离缩短了,并且增加了交流感,也增强了纪录片的传播效果。
  3、传播效果:受众层面最大程度的迎合
  中国纪录片存在着“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在国内却抓不住受众的心“的现状,然而《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的播出,却引发了全社会的追捧和赞誉。原因在于该片迎合了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域的人们所有心理和价值取向上的满足。《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给予了观众直观的食物呈现,使观众产生了感官上的愉悦,也触发了观众的味觉神经,产生了情感上不由自主的沉醉,同时引发了关于美食、乡愁、传承、国魂的高度的思考与体味,是对中国的美食文化,也是对中国民族文化的一次成功强势传播。
  三、策略与展望:中国纪录片的对外文化传播互动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是中央电视台对现实题材纪录片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也是创新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次积极探索。它向国内外的观众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表达了中国人在新时代中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以独特的人文视角传递出中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播范例。因此,基于对该纪录片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提出以下几方面成功的文化传播经验。
  1、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基础上保持纪录片的特质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正是因为考虑到受众的不同阶层与定位,能够把握观众群的“大众化”因素,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唤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与此同时,作为传承知识与文化的节目形态,纪录片不能失去指导与启发观众的引导功能,既不能过分地艺术化、抽象化,也不能过于娱乐化、恶俗化,应当在提高纪录片质量与体现价值的基础上,实现雅俗共赏与雅俗分赏并存,既能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要,也能实现纪录片的传播意义。
  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适应本国观众的口味,还要在国外纪录片市场分得一杯羹,面对全世界的观众与媒体,我国纪录片不仅要注重民族性,还需要能够针对不同国家文化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的不同态度采取相应的“文化适应”进行传播,这就要求传播者即纪录片的创作团队能够在题材、风格、创作手法上驾驭得当,并且不断创新。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个人心理因素以及价值取向会无意地在传播过程中被折射到传播者的传播行为当中,传播者具备明确的传播目标与较高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传播内容与传播效果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传播者在面临中国文化经受传统与现代的拷问,以及被他者文化改造的挑战时,应坚定地在我国纪录片文化传播中保存中国文化的民族属性。   2、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务实求新
  接收者对于传播者所要传达的内容具有相似的理解,达成认同是文化传播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肩负着传达中国民族文化的我国纪录片的传播内容的选择也应当是纪录片传播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正如2001IDFA(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主席阿里所说的那样,他们想了解中国,不只是那些衣着鲜美的少数民族的舞蹈,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和山水风光等,更多希望看到的是能反映中国现状、百姓生活的纪录片。④我国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存在过于本土化,边缘化,脱离现实社会,没有国际性与生命力,不能满足当前许多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的市场需求的缺陷。因此,中国纪录片需要在国内外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坚持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中国文化与内涵的内容。同时应当明确,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并非是向世界传播中国的固有思维方式和风俗习惯,而是要选择与其他国家相区别,能够显示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的内容进行传播。
  《舌尖上的中国》是现实题材纪录片创新的一次成功实践,它受到观众的好评与关注,就在于其内容与题材的选择符合了普通老百姓这个广大群体,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美食这个主题贴近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对于食材的获取过程这种直观展示却是该片的独到创意之处。这样的纪录片不但符合国内观众的要求,也满足了国外观众想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的心情。
  3、运用大众传媒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我国纪录片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以电视、电影为主的大众传播,但是纪录片仅凭着大众传媒进行传播的方式显得过于单一。大众传播的要求在于获取商业上的利润与实施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其中电视受众群体的最主要收视目的是娱乐,与娱乐无缘的纪录片很难走进观众的视野,这样就产生了纪录片在体制下生存的尴尬局面。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分化,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迅速崛起,媒体分众化传播的地位也日益显现,尽管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小众化传播所拥有的优势也有助于缓解纪录片在大众传播媒体中的生存困境。目前充分发挥大众媒介的力量,同时改善和加强新媒体的传播是我国纪录片媒介生存的不二法则。
  《舌尖上的中国》在播出之前并没有过多地宣传,但是该片导演陈晓卿以及其它主创人员利用微博等网络社群在一定程度上将信息主动推入到受众的视线当中,并借助网络扩大了受众目标,借助微博让信息变得短小,适应了新媒体传播的两大特征,即社群传播与多级传播,改变了一次性传输的传播模式,是将大众传播与新媒体相结合进行传播的尝试。纪录片播出之后,观众和网民可以在网络上观看并且下载该纪录片视频,可见以网络技术推动的新媒体在纪录片的传播过程中同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结语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有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拥有着丰富的纪录片题材。中国要把承载着民族优秀文化的纪录片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进行传播,不仅要在纪录片的技术储备上有所积累,培养经验丰富的创作与管理人才,还要从传受双方、题材内容、媒介传播方式等方面取得突破,把握全球化的契机,参与到国际纪录片市场竞争的洪流当中,才能真正地代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实现其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①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4
  ②裴申燕,《纪录片传播文化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③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80
  ④杨阳,《受众视角下的纪录片市场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责编:叶水茂

推荐访问:纪录片 文化传播 中国 对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