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考试报名入口【研究性教学在幼师计算机中的应用探讨】

  摘要:幼师计算机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需要拓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应变能力,以支撑未来的幼儿园教学活动。针对以培养多方面能力为目标的幼师学生,研究性学习具有突出的知识探索性、动手实践性与积极参与分享等特点,在调动幼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应的研究与应变能力。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幼师;计算机应用
  中图分类号:G619.21
  0引言
  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颁布以来,幼儿教育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对传授幼儿知识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们对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当前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层面,需要培养和训练幼师学生的计算机自我学习的能力。我们需要从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对象过渡到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来提高幼师学生自身的学习与模仿能力,培养幼师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其信息素养水平。
  1研究性教学及其在幼师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研的情境,指导幼师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思考与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并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幼师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幼师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幼师学校中,研究性教学以幼师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幼师学生将来工作的需要,考虑幼师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以尊重幼师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自我成长需要为前提,从激发幼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教与学的指导思想,以达到发展幼师学生的研究意识和发现问题、主自解决问题等能力为教学目标。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即以教师为教学的中心,幼师学生只是被动的听众,幼师学生的参与度较低。由于幼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压抑着,幼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出学习兴趣不高,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也感觉既疲惫又无味,很难迸发出激情。根据对幼师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幼师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运用研究性教学的理念,采用设置任务与学习主题等方法,激发幼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去主动探索与自我提升。
  研究性教学以幼师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需要转换主角角色,而成为研究性教学中的设计者、组织者、启发者、引导者、鼓励者、促进者和实施人。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向幼师学生简单的灌输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而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研究、研究性教学的设计、组织与实施上[ ]。
  2以幼师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我校为3年制中等专科学校,幼师学生年龄较小,生源来源主要为省内各地区。因为各地区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有较大差异,部分初中计算机实际教学缺失,部分幼师学生未接过触计算机。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制定一定的辅助措施,让其迅速赶上班级的平均水平。以幼师学生为教学的中心,需要制定一些教学指导原则。
  (1)了解幼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制定个性化导学策略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幼师学生在入学前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每一届的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整体水平都比上一届要好。细化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班级都有其共性和个性差异。作为计算机任课教师,需要对幼师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个初步了解,然后对上课的内容做调整。如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时,幼师学生的差异明显。
  (2)因材施教,建立互助小组学习模式
  幼师学生以女生为主,少数班级有男生。根据女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作业内容。如女生较偏爱画面优美的教学内容,根据这个特点,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window7版》这门课时,在讲解系统基本信息时,多讲window7系统的界面美化技巧,增加幼师学生对使用window7系统的兴趣,每个人对自己计算机的自定义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女生更愿意问同学等现象,教师建立互助小组的学习模式,让幼师学生之间的友谊衍生到课堂上,成为她们学习的辅助力量。
  3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内容
  研究性教学包含哪些内容呢?研究性教学不是简单的增加教学研究的份量,不是纯粹的布置幼师学生40分钟课堂之外的自主探索式学习时间,研究性教学的重心是培养幼师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幼师学生的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懒惰是人的天性,教会克服惰性而主动学习是教师的责任。如何激发幼师学生自主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需要教师设置一些策略。在实际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可以运用启发式、任务驱动式、案例式等方式来实施研究性教学。根据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先把幼师学生分成4~6人一组的研究互助学习小组,每组设小组长一名,负责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与管理。课堂上问题的讨论、任务的完成、小组之间的学习小竞赛等内容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为总协调与记分员。
  (1)启发式教学。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分为讲授与实操两节课,启发式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讲授过程中,上机实操中对问题的讲解也可以使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幼师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在实施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以一个个问题或设置环节悬念等方式,引导幼师学生探索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设置巧妙的问题,启迪幼师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问与探究,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相关计算机知识被一层层揭开,激起幼师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知识点在讲解时以一串环环相扣的问题为线索,当这一串问题都被解决后,知识点就成功地被掌握了。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组成时,先询问“自己家里的计算机由哪几部分组成?如果要买一个笔记本,需要关注哪些硬件?”。从生活中接触的计算机为接入点,用学生都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回忆,在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提醒学生在生活多关注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2)任务驱动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不是简单地给幼师学生布置作业,而是选取符合知识点应用要求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幼师学生感兴趣的和能够自主探究的学习任务。任务驱动式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小竞赛,教师负责协调和打分、计分和给各小组排名次。比如:在讲完window自带的画图程序后,提供12生肖等卡通图案,让各个小组设计一个小组的吉祥物,并解说其特点。针对未来幼师学生工作的需要,设置符合幼儿园需要的图形绘制任务,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打分与评比。小组先内部挑选好的“作品”,参与小组间的评比,形成了从个人训练到小组竞赛的学习氛围。   (3)案例式教学。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以教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主要内容,教学中围绕一个个的知识点进行教学。在部分章节中,例如互联网应用章节中,教师围绕小明在家里上网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主线,结合教程中互联网相关知识点,用案例式的教学方式淡化章节中枯燥的部分,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
  幼师学校计算机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分为平时练习与考试考核两部分,幼师学校的幼师学生又以注重技能为主要特点,结合计算机中实际操作的重要性,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分,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在课堂中应用研究性教学后,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合作学习模式给成绩考核带来挑战。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问题的回答和任务的完成,小组中个人的成绩如何评分方式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原有的考核方式重点放在期末考试上,考试前学生靠考前突击记忆,或者专门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幼师学生对平时学习不重视,知识掌握得不牢固,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熟悉度不够。调整后的考核方式为: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综合构成,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占总评成绩的60%。期末考试采用开卷方式,考题中增加考查幼师学生计算机操作技巧综合应用能力的题目,考试成绩占期末总评的40%。平时成绩由幼师学生在各个研究性教学环节的表现综合评定而成,主要包括出勤、课堂纪律、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作业、小组协作互助等方面。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了幼师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学生主动配合教师完成计算机学科的研究性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步转变接受式学习为研究性学习。
  评价方式的调整使得教师要从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独角戏演员的角色,转变为类似导演的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调解者与学生成绩的评分人。在研究性教学的设计与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倾注热情、投入精力、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幼师学生从以前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积极地获取与探究知识,并实现对与实际生活中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进行联想与拓展,以一个研究者的心态去主动的探索已知与未知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5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步骤
  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和幼师学生处于平等的位置。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的讲授者和组织者,也是课堂讨论学习中的一员。教师的角色应该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灌输者的独角戏角色,转变为学习实施活动的帮助者、鼓励者与评价者。最好的教育就是接受、鼓励、引导与激活。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幼师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和展现自己的机会,幼师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他们的思想在不断地相互撞击中深化,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会超越教师,使教师和幼师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为可能[ ]。从课堂中教师实施教学的角度来划分,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步骤可分为研读教材、指导小组研究、成果展示与评价几部分。
  (1)研读教材
  研读教材是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它规定了幼师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知识深度与广度,它影响之后幼师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时能不能选择主题和选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我校计算机教材是杨国健老师多年实际教学,根据幼师学生的特点进行主编的系列教材,有《计算机应用基础》、《幼儿多媒体课件制作》等。根据我校计算机教材的特点,都是以一个个的典型例题作为讲解知识与实际操作演练的知识点,研读教材时可依据教材的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如典型例题分析、观摩他人演示、相互指导与展示等等。通过研读教材,使幼师学生对所学计算机教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能帮助幼师学生明确教材中的难点和疑点,从而为确定研究课题奠定了基础。
  (2)指导研究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质性阶段。它要求幼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研究或合作研究的方式就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幼师学生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其次,要制订学习方案。接下来,幼师学生根据上述目标和方案进行自主研究学习。其学习流程应该包括:1)在教师的指导下分组拟定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内容;2)研读教材明确研究性学习的知识深度与广度;3)按小组进行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掌握,主导小组协作与互助合作,小组间进行竞赛与打分;4)全班交流,各组指定代表发言,展示作品,小组间进行观摩与评分。幼师学生的自主研究过程要根据教师的引导,不仅自身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技能,还要帮助本小组的其他成员快速的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并对教师未讲解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探索,然后通过观摩他人作品进行比较与评分,观看相互间的差异,实现共同提高。从具体实施过程来看,这一活动过程与传统教学相比显得复杂、烦琐,但对提高幼师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成果展示与评价
  这一环节既是活动的终结阶段,也是教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阶段,同时也是对活动估出评价、进一步激发幼师学生求知欲望的阶段。我校计算机教学在微机教室中进行,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辅助软件的桌面控制,实现师生间的观摩与实际操作。幼师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多以观摩其作品,或观看该幼师学生的实时操作过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成果展示,小组间通过观看他人操作,在比对自己的操作过程,发现问题并在今后的实际应用中加以修正。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扮演指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帮助幼师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协调各种关系,以使幼师学生的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6总结
  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强调科学原理形成过程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研究性教学,是强调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面向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将学科知识概念与技能技巧等得以产生的起因和研究过程展示给幼师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掌握该部分知识并主动的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最近发展区的知识。研究性教学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的同时,增强学生参与教学内容中知识建构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让学生从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积极主动的探求者[ ]。
  通过研究性教学的实践,也发现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如: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的干预,完全依靠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水平,对小组作品的评分与个人的评分有适度偏差,教师能否把握好评价指标的误差,需要教师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比较总结。研究小组的活动部分是在课下展开的,小组成果在课上只能派代表来展示与相互讨论,无法保证在每次研究小组活动中所有幼师学生都积极投入其中。因此,如何建立研究小组活动的评价体系等问题,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推荐访问:幼师 研究性 机中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