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中国区域经济

  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强大动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不仅大幅度地增强了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版图四大板块的形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6月13日的划分办法,为科学反映我国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发布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东部十省市: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
  中部六省: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十二省区市: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东北三省:辽宁、吉林和黑龙江。
  (由于港澳台地区与大陆经济政策及类型不尽相同,故不计入中国四大经济区域划分中)
  东部经济区:改革开放,一马当先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就像歌曲里所吟唱的那样,我国东部经济区正在上演着一幕幕“春天的故事”。
  地理上紧临大海,是我国东部经济区得天独厚的优势,也直接决定了它在改革开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197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中共中央批准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通过尝试外国政府贷款和逐步放开引进外资,提供免税优惠期,合作办厂等一系列办法,沿海经济在过去30多年里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外贸易得到巨大发展,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
  东部地区业已形成京津塘、长三角、珠三角等数个高度发达的城市群。以长江三角洲为例,长三角城市群主要包括沪、宁、苏、杭等16个城市,自古富庶的苏杭两地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明清以来更是孕育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近代资本主义手工工商业。但是,江浙地区的经济真正以长三角为核心腾飞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长三角以国家批准浦东新区为发展契机,经济水平经历了跨越式的发展。现在,该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板块。2011年,长三角16市以仅占我国不到2%的国土面积,创造GDP突破8万亿元,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超过17%。
  再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它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九大城市。清、民时期,由于广州对外通商口岸的地位和国民政府将广东作为据点,珠三角经济相对比较繁荣;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仅盘动了珠三角的经济活力,也点燃了海外,特别是港商在这里投资的热情,同时大量高学历的人才以及农村劳动力涌入该地区,一时间“孔雀东南飞”,盛况空前。2011年,珠三角地区创造GDP超过5万亿元,成为中国第三大城市经济圈。
  到目前为止,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板块中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但作为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近几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诸如在2008年经济危机中,严重依赖以出口初步加工产品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表现出了较差的抵抗能力。面对产业结构调整和部分产业转移的严峻问题,中央政府在政策上明确希望沿海经济的发展能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之上,发掘出更多的潜力。
  中部经济区:中部崛起,工农并举
  中部经济区的多个省份,在历史上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年代。明清时期,晋商和徽商闻名遐迩,四大名镇、四大米市大多也都位于此地。
  但近代以来,随着清末列强资本的输入,传统的晋商和徽商走向没落。改革开放伊始,中部各省经济发展增速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且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仍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以2005年为例,中部经济区GDP总量占全国的1/5,人均1万元左右,仅及当时全国平均水平的70%,特别是二、三产业的发展明显落后。
  针对这些问题,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指引下,中部崛起保持良好势头,2011年中部六省经济增速接近13%,工业增速和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增速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连续保持较高经济增长之后,加大城市群建设,已经成为中部各省的普遍选择。目前,中部经济区拥有六大城市群,分别是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群、山西太原都市圈。以河南省为例,2005年,官方提出“郑汴一体化”战略,将开封作为郑州的功能城市,打造半小时经济圈,两市已于2006年开通了郑汴城市快速通道,另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现金融同城;而以郑汴新区为双轴心,洛阳、开封、新乡等9个城市为节点构建的中原城市群,在促进自身崛起的同时,也将带动周边城镇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升级。
  西部经济区:西部开发,任重道远
  提及我国西部,我们会沉浸在那一幅幅画卷里:汉武帝时对胡人的征战、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联姻、边塞诗里的长河落日、敦煌莫高窟的精美壁画��在历史的长河里,幅员辽阔的西部“默默地”演绎了无数波澜壮阔的诗篇,由此积淀下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很多民族特色文化。但也正因由来已久的历史因素,导致在经济方面,西部地区始终处于绝对落后地位。
  2000年3月,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主要包括四大项目:西电东送、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凭借这些庞大的工程,西部地区开始经历飞跃式的发展。10多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年增长率平均超过11%,工业体系、交通通信、科技教育等都有了较大发展,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缩小,西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大。
  值得注意的是,包含在西部经济区内的成渝经济圈发展势头迅猛。2011年5月5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规划指出,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为中心,包含周围33个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现在成渝经济区已经成为西部发展的新引擎,经济总量达到整个西部经济区的50%左右,甚至超过了中部地区的水平,逼近东部沿海地区。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把目光放在西部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历史文化上。西部水能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矿产资源亦非常可观,煤炭占全国的36%,石油占12%,天然气占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地区就有120多种,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名列全国乃至世界前茅。另外,近几年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西部经济区的优势所在。
  东北经济区:底蕴深厚,重振雄风
  有一个场景很多人都会记得: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从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缓缓驶出。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辆汽车,也正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缩影。
  上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占领东三省后开始建设重工业体系为其侵略战争服务,间接为东北的工业经济打下了基础;建国以后,由于紧靠当时的老大哥苏联,考虑到可以充分利用苏联的援助,我国将许多重工业项目也都放在了东北地区,诸如钢铁制造、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工业、石油冶炼、机床锻造等产业,因此那时的东三省经常与“中国最大”、“中国最早”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
  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东北的经济水平逐渐被东部地区超越。故在2006年,党中央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为国策,相继出台了《东北振兴规划》《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政策的影响下,放眼整个“十一五”期间,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表现不俗,据专家统计,东北三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年均为13.4%,分别高出东部、中部和西部0.86、0.63和0.03个百分点,居四大区域板块发展之首。若能在原有重工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紧邻重要战略伙伴俄罗斯的地理优势,加强中俄贸易发展,那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张斯絮

推荐访问:区域经济 版图 俯瞰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