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完美教室_《失恋33天》:完美植入缔造营销奇迹

  时至电影《失恋33天》上映已整整一年,以1500万左右的小成本投入,创下近4亿票房奇迹,成为电影史上最大黑马。电影超高票房收益和良好口碑,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电影植入营销史上的经典案例,片中众多优秀品牌的加盟,为电影的成功增添了绚烂的一笔。其背后的整合营销团队e美传媒,也随之奠定了自己在行业内的成功创新地位,这一团队致力于通过娱乐整合营销重塑中国电影的产业链,使其商业模式愈加接近好莱坞式的运作方式,成就华语电影营销的经典案例。日前,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e美传媒总裁于超。
  未映先赢
  事实上,作为《失恋33天》植入广告的代理商之一,e美传媒总裁于超很清楚,在电影上映之前,这部影片就赢了大半,而给导演吃定心丸的,就是电影植入营销。
  于超更愿意称影视植入营销,而不是广告。他认为,影视植入营销是一门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它更接近公关的作用。如果说通常意义上的广告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那么公关最终要达到的是“王婆卖瓜,别人来夸”。
  事实上,从一开始,《失恋33天》就带着成为黑马的基因,它是由网络上的热门小说改编而成的,2009年网络上发布以来,曾收到1万多条回帖。除此之外,《失恋33天》是一部接地气的作品,它反映的现实正是当下都市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于超敏锐发现了《失恋33天》的营销潜力,作为这部电影广告的代理方,他也有了说服广告主投入的底气。
  两种合作形式
  于超在接受《广告主》记者采访时表示,通常来说,电影合作的方式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我们所熟知的影片内部影视娱乐营销,包括电影中的植入广告和片尾的广告;第二类影片外部整合娱乐营销,包括首映礼、线下活动冠名、电影授权广告、电影发行广告、电影贴片广告等。
  相比之下,第一种广告的效果往往更好,因为植入电影内容的广告,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消费者,只要植入巧妙,消费者不会感觉被打扰;另外,电影观影空间密闭,观众注意力集中,广告到达率强;第三,植入的产品或品牌通常都是由主角使用,或与主角直接相关,由于广告中的移情效应,无形中会将明星效应嫁接到产品上;除此之外,产品还可以利用电影相关授权,结合品牌需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公关传播活动,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种类型通常都与第一种类型相结合,于超表示,已经在电影中植入的品牌可以对首映式进行冠名,在现场进行产品展示,企业领导走红地毯,致辞等。同时品牌名称也可以获得主持人的现场提及并在新闻稿中露出。
  事实上,电影在荧幕上放映仅仅几周时间,而电影的传播效力远不止于此,在电影播出前后,电影影音形象授权的合作形式可以延长电影的生命周期。授权合作方可以使用片方提供的电影预告片、片花等影音形象,制作其产品TVC广告;利用电影海报等平面形象,结合其产品制作平面广告。利用电影上映前的关注热度、上映后的余热,投放广告,提升品牌形象。除此之外,品牌在通过影片宣传自己的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的渠道为影片做宣传,以此置换一部分植入的广告费用,达到1+1>2的营销效果。
  回顾《失恋33天》的整个营销过程,它是第一次尝试将一部电影当做产品来卖,专业化的营销贯穿从剧本到最后拍摄完成的全过程。《失恋33天》的营销成功,也是社会化媒体的胜利。电影营销另辟蹊径,开创了以人人网、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为中心的新营销突破点。
  《失恋33天》虽然有很多可以复制的营销手段,但不代表可以复制《失恋33天》这样成功的电影。于超告诉《广告主》记者,营销虽然重要,但是好的内容还是根本。“很多人前仆后继进入这个领域,因为电影的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反之亦然,而这就是电影最大的魅力所在!”

推荐访问:植入 缔造 失恋 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