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文化融合载体和途径】

  摘要:本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新形势下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文化融合的载体和途径进行探讨。提出校企双方教师为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以“厂中校、校中厂”、工学交替、学生社团活动等为主要载体对校企文化进行融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文化融合 载体和途径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将企业的先进文化带入校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能够更好的促进高职院校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同时也能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而这个过程,为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提供了崭新的途径和渠道。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着重探讨校企合作模式下校企文化融合的途径和载体,以对此类问题进行补充。
  1、校企文化融合的意义
  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面临一个新的课题:在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文化熏陶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而这种培养只有在校企深入合作过程能够得到很好的实现,即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要重视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1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优秀的企业文化能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励创新。例如,中国重汽的企业理念是“打响中国牌,唱响重汽歌,当好重汽人,造好重汽车”,“用人品打造精品,用精品奉献社会”,“人人都是形象、事事连着效益”,这些中国重汽文化的精髓,已经成为了重汽员工共同的信念和行为准则[1]。热爱自己的企业、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刻苦钻研本职技术和业务,尽职尽责、全力以赴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这是企业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是高职院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与优秀企业文化的衔接,将优秀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精神、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中来,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从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开始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1.2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改革创新意识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不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人才,学习对企业的持续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个人和企业团体都不断学习并努力创新,才会给企业创造一种强大的发展动力,并推动企业的永恒发展[1]。高职院校必须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教学中,不断激励学生学习,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清楚企业最需要的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使企业的技术不断改进,使企业的产品不断更新和发展,给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新空间,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培养学生改革创新意识。
  1.3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使学生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
  高职院校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企业的优秀人才。因此如果能将优秀的企业管理方式融入到学校管理中,学生会很乐于接受。例如,学生上课教师要考勤,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若采取企业上岗打卡的考勤方式,学生则会自觉遵守。另外,利用校园环境宣传优秀企业文化,实验实训室按照相应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等,会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另外,通过学生活动的组织,教师的项目化教学等各种形式和途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身感受到企业严格钢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从而自觉养成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形成更加热爱学习的良性循环,能够从容自信地走入社会,优秀的素质品质获得企业乃至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和接纳。
  1.4 通过校企文化融合,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成长环境等原因,多数都缺乏团队合作精神,主要表现为过度的以自我为中心,强调张扬个性,缺乏大局意识等。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高职院校要将优秀企业文化融入校园、融入课堂,通过学生活动中的角色扮演、课堂教学改革中项目化教学的实施以及在企业真实环境下的教学实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学会与人合作,增强集体荣誉感和集体的凝聚力,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合作能力,成为真正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合格员工。
  2、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企文化融合载体和途径
  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文化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近几年各高职院校不断总结校企合作的经验,并总结出校企合作模式下文化融合的途径和载体主要是工学交替、教师企业锻炼和兼职教师聘任、教师科技服务、厂中校和校中厂的建立以及以学生活动组织、教学改革实施。
  2.1 校企双方教师是文化融合的主导者
  首先,校企合作的一种最基本的合作模式即为专业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从高职院校的方面,希望专业教师在企业要学习学习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了解企业的运营形式、管理方式以及发展现状,感受企业的文化精神,通过获取第一手资料,用于对学生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长远的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从企业的方面看,企业希望高职院校的教师能够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学校的科研设备为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同时企业也希望通过教师的理解将企业的文化精神传输给学生,为企业培养更好的人才。另外,企业教师进校园这种模式属于企业走进高职院校。经过培训,企业的技术人员成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具有十分丰富的实操技能和经验,同时在他们身上也体现着完整的企业精神和文化。校企双方的教师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主导者,教师进企业、企业技术人员进校园是校企文化融合的主要途径。
  2.2 在“厂中校、校中厂”中实现校企文化融合
  高职院校若脱离企业的支持,容易进入教育误区,使得人才培养不能很好的符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企业若脱离高职院校的人才输送、科技服务,也容易使发展速度变得缓慢。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够进行共发展。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现在开始与企业之间进行内嵌式合作:在企业之间或内部成立高校承认的教育机构-“厂中校”,在高校内也建立完全以企业生产运行模式运行的“校中厂”等,这样促进了校企两方的联系,满足了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在“厂中校、校中厂”中进行的教学活动,无论从教学环境、师资队伍和管理模式都采取的是企业化运作,在这样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会切身感受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严格,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如此培养的学生将大大缩短到企业后的“适应期”,称为企业欢迎的人才。因此建设“厂中校、校中厂”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一条新途径。   2.3 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实现校企文化的融合[5]
  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参与的活动项目。因此,高职院校应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企业文化为衬托,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感知职业的意义和快乐,体会职业的魅力,认识团队的力量,接受企业文化的理念。例如,学生英语角活动,由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外企管理制度等资料,让学生在探讨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企业及企业文化。或者辅导员老师在对学生社团活动的管理上采取企业的“团队合作,分项负责”的模式,要求学生有计划书、有进度汇报、有总结等,对组织者(多为学生会干部)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如此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和感受很多,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项目”,这正是企业对人才要求较高的部分。另外,也可以将与企业的交流活动等内容纳入到社团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增进企业员工和学生之间的了解,感受并接受着企业文化的内涵和理念,增进学生的职业道德感,也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
  2.4 在工学交替模式中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内涵
  近几年高职院校不断的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工学交替是很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使学生在企业实践中领悟企业文化。工学交替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企业,优秀企业给了学生工作、生活等多方面仿真或全真的职业环境,创造了一个浓郁、完全的职场氛围。通过在这种模式下的锻炼,学生用他感知并吸收了的企业文化进一步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正。因此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也是实现校企文化融合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制度、培养方式和发展模式等都能够很好的对接与发展,在校企合作中要校企文化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应利用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活动、课堂教学改革以及校企教师等途径和载体,用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培养和熏陶学生,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文首.引进优秀企业文化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素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2.
  [2]傅新民.试论高职院校校企结合的内涵与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31).
  [3]马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时代创新[J].新视野.2006(10).
  [4]王玉栋.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
  [5]耿兴华.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现方式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推荐访问:载体 融合 途径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