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摘要:结合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存在的问题,力求对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物流企业、高职院校提供物流人才培养参考。  关键词: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
  1、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提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1]教育部教职成[2011]6号文件指出,推进产教结合与校企一体办学,实现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新机制,指导推动学校和企业创新校企合作制度,积极开展一体化办学实践。[2]“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切入点。全国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围绕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各显神通,摸索着前行,已经取得不同大小的成绩。
  目前最主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有:(1)“厂中校,校中厂”模式:这种模式是学校本着“既出人才又出产品”、“以校办厂,以厂养校”的原则创办自己的企业,旨在通过这种模式形成自己的系列产品和技术优势;(2)“2+1订单班”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接受2年的学习+企业接受1年的实践教育;(3)项目合作模式:企与学校双方本着互利的原则,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建立产教结合的关系;(4)委托培养模式:该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委托培养和定向培养,以解决企业对各种人才的急需。
  2、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2.1 人才培养模式行业认可度不高
  高职教育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物流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但是貌似行业并不认可。据2010年XXXX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调查显示,58%的物流毕业生从事物流相关行业工作,多数学生在私营或民营企业工作。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企业对于应届毕业生并不看好,76%的应届毕业生在进入岗位前都要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是“师徒方式”的学习。
  2.2 物流企业对工学结合热情不高
  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程度不等,但大多都是“两头挑子一头热”。工学结合的提出就是让企业参与高职教学,深入教学,与高职院校探讨更为突出物流专业特色的办学模式。所以高职教育通过吸纳企业专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教学;招聘企业人士承担专业课程或实训课程等方式,希望可以在工学结合上有一定的成果。但是物流企业对于工学结合的热情不高。一方面是高职院校热情的展开工学结合方式,另一方面物流企业为了人才需求,只看结果,不重过程。
  2.3 工学结合使企业承担一定风险
  工学结合的企业参与使企业的吸纳人才的时候承担了相应的风险,尤其的物流企业。物流热,使物流市场人才供需不平衡。比如“2+1订单班”或项目合作方式,企业通过宣讲、招聘合格上岗的方式接纳学生,确实费了时间和精力组织和培训学生。但是学生却觉得工作辛苦,工资水平不高,经常性加班,并不像当初企业宣讲承诺的那么好,和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差距很大。因为在实习期间还没有签订劳动就业协议,所以学生也就拍拍屁股走人了,全然不顾企业承担的风险。
  2.4 学院教学质量监管不到位
  传统的学院式的质量监管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不足。工学结合方式下的学生一般在企业,受企业监管,同时由于还没有完成学习任务,没有毕业,所以还要受到学校监管。但是按照校企合作方式,学生会按照不同的特点分配到不同的岗位中,也可能是不同的业务区域。所以高职院校监管起来相当的困难,只能通过电话等通信方式了解学生动态。
  3、对物流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挂牌形式,开会拍脑袋,要让企业参与到教学中,包括理论和实践教学中。组织由企业参与的教学研讨,企业专家授课,指导、监督教学,指导编写教材方向等。让企业作为管理咨询的角色参与到教学中,指导建立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方向细致化,学生技能功底扎实化。
  3.1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系
  基于物流管理专业较强的应用性,可以按照构思、设计、实施三阶段运作模式,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根据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意见,结合地方区域经济,构思物流人才的培养目标、方向、定位。设计课程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类,可以突破顶岗实习的限制时间,打破原有的“2+1”传统教学模式(如图1),让学生率先体会到实践过程,在实践中体会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然后再回到课堂学习管理知识,培养基层专业管理人才,这样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理论-实践的学习,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程度。
  3.2 建立行业、企业、学校共认《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标准》
  为了提高社会对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认可程度,降低企业培养人才的消耗成本,应由物流行业牵头,企业参与,学校制定一套完整的《物流管理专业能力标准》。例如:物流企业对于仓管岗位的晋升,一般情况下按照“收发员——仓库班组长——仓库主管”的划分,将能力分解见下表1。然后学校根据这样的能力分解表制定课程标准,指导教学,比如《仓储管理实务》培养学生熟悉仓管的业务、现场管理能力;《物流设备管理》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管理设备能力等等。
  3.3 有效开展工学结合的机制
  工学结合方式下有利于扩大企业的知名度,与学校的深度融合更有利于培养企业精神,促进企业实力的提升。但是目前的机制有一定弊端,所以:
  3.3.1 搭建平台式管理模式
  由政府或者行业主导的合作平台。主导者要提供一个切实有利的合作环境,且需要刚性的法律机制,依据国家法律,明确政府、行业对高职教育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法律的层面上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学校和企业要构建良好的动态式管理平台。校企合作搭建的合作组织结构以及合作制度,从合作的组织机构中实现统筹规划、统筹管理,使形成学校与企业机制互补,互惠互利,共享资源,实现“双主体”管理经营状态。这种方式可以以企业为主体,毕竟企业的经营是以盈利为性质的,学校负责催化和推进,实际意义上的完成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3.3.2 共同建立评价考核体系
  物流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都各有体制,常用的KPI考核体制。但是工学结合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还不是企业的正式员工,受“双主体”监管,又各监管不到,所以学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对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是重中之重。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都受到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管,又受到企业实践结果的评价。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国发[2005]35号.
  [2]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教职成[2011]6号.
  [3] 李东志.浅析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现状及对策[J].商业经济,2012(02).
  [4] 张爽.浅析“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导报,2012(01).
  [5] 李海燕.构建校企合作办学管理平台途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2(01).
  [6] 陈钢,邱致裕.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

推荐访问:工学 高职 物流管理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