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模式的弊端】 苏联模式弊端对中国影响

  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其模式也被西方称作“中国模式”。在世界广泛关注“中国模式”的成功后与经验时,我们也需要分析其问题与弊端。其政府干预过度、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模式低端等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与研究。
  关键字:中国模式 弊端 对策
  
  一、 引言
  所谓“中国模式”,是指在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市场经济制度主要不是依靠从外部(西方)“引进的”政策和规则,而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政策、规则、路径和方式,逐步实现国家的新制度安排。最先提出这一用语的是西方人,他们主要认为中国不同于世界近现代史上其他东西方大国,突然崛起,而且是和平崛起,并像发动机一样带动了亚洲乃至世界的经济,视其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突出特点,因而称为“中国模式”。
  二、 问题及对策
  现如今的学者,在论及“中国模式”时,更多的关注的是其成功的原因与经验,但是,在这一探索成功之后,要真正认识中国模式,就必须知道中国模式的问题。其中关键,是要找到体制的弊端之所在,弊端得到纠正,模式才有可能保持生命力。
  (一) 政府干预过度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超出了它应有的程度。我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的成功之处应该是经济的市场化――具体针对中国这样地域较大,人口过多,经济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应该在政府的管辖控制能够保证经济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尽量更多的利用市场经济自动调整经济模式,以期让市场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我国政府却将国家政府的力量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经济增长违背了经济的普遍规律,轻视了市场化的作用。尤其金融危机以来,这种政府干预的力度似乎过了头。现在的所谓的“央企”无论从规模还是企业实力来看,发展势头迅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实力日益强大,这些从近年来被毕业的就业倾向――“首选央企”上便可见一斑。但他们究竟是如何造就这番成绩的呢?真正的市场机制是无法完成这种极端的进步的,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垄断,例如备受争议的通讯行业。当一个企业处于垄断地位时,他就不会反思,而没有反思何谈进步?因此这种政府干预造成的垄断是危险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必然需要市场经济来调整的。
  国家的干预与扶持的确可以缓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过大的政府力度反而会促生内部的危机。例如,民营企业因为没有政府这座“靠山”,唯有自力更生,取得足够的行业竞争力,才能谋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国企央企严重垄断扩张,导致同行业的原本具有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在政治上得不到保障,政策不透明,而得不到良好的发展环境。一部分企业家会觉得与其费尽心力,冒着可能会失败的风险搞研发,倒不如与政府打通关系,从政府那里获得机遇与资源。这种短期驱使这企业家们进行类似寻租的活动,造成腐败现象横生.
  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改变政府的政策态度。限制国有企业的过分扩张,同时给民营企业稳定透明的政策保障,鼓励企业走研发与品牌的经营路线,以此来平衡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财政收入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花在大工程上,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官”;收紧金融政策,限制货币过度发行等等。
  (二)分配差距拉大
  近三十年以来,我国加快了经济建设与发展,并提出了“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政策方案,因而,政府将更多的关注点落脚在了效率上。虽然着重提高效率确定令我们的经济迅速发展,但其问题也越来越明显。长期以来,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涨幅很低,而另一方面,某些高收入人群由于制度不健全,灰色收入、非法收入居高不下,致使收入分配扭曲。另外,税收征管制度存在缺陷。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梯次太多,而综合来看,收入越低的人缴纳的所得税相对越重,相反对高收入者却没有真正起到调节差距的作用。除个税外,资本所得税的征收也不尽合理。资本征税只有20%,而不像是工薪征税那样采取累进制,这是不公平的。这样一来,工薪收入税负更重,而非劳动的资本收入税负更轻,贫富差距逐步拉大。
  与此同时,我国的东西部的经济发展差距也十分显著。沿海的东部地区依靠其地理位置的优势得以充分发展,特别是经济特区的划分,更是让广东深圳的经济迅速崛起。较之于东部的地理优势,偏居内陆的西部地区缺乏带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条件,其自然资源的优势缺乏足够的开发和利用,因而经济长期处于劣势。虽然政府已经开始着手西部的开发,并且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口号和措施,但是要想使西部迅速崛起,这样的行动依然不够,要做的还有很多。
  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需要政府采取扶贫、提高劳动收入、改变产业结构(如鼓励发展中小型企业)、税收制度改革等等方法,注重公平与效率间的平衡关系;对于中等收入或以下的劳动者,应给予较轻的税负;降低劳动报酬的税率,实现劳动和非劳动收入之间的税负平衡。同时,要加大对于西部的投入和关注,在经济政策上对西部要有一定的优惠和倾斜。一个公平的社会才是一个稳定的社会,政府也才具有高度的合法统治能力。
  (三)低端的发展模式
  虽然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GDP的年均增长接近10%,但是在经济腾飞的背后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较之于技术发达国家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更多的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环境问题的长期积累,日后必定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对其进行治理,这对于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我国每创造一美元的GDP所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8倍,而能源利用率仅为33%,而发达国家大约能达到43%左右。因此,改变发展模式迫在眉睫。
  “中国模式”的核心是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但外部性的问题,市场有时是无法调节的,而政府主导的力量,也难以完全将这些问题消除,因此,出现种种的环境和劳动力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处理好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既不能重回计划经济的老路,也不能全盘照搬西方的放任市场调节的经济模式。对于环境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更多的监管与制定更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增强政府的力量。而对于产业模式的改革,更需要政府加大高科技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对于中小型企业,这样的资本支持更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01
  [2]中国模式需要保持包容与开放[N]. 国际先驱导报,2011-01-03
  [3]中国模式的不足和改进[N].羊城晚报(全国版),2010-05-19

推荐访问:浅析 弊端 中国 模式